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2.
当今世界,文化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支配性要素。文化力与经济力共同作用,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文化资源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资源;地域文化塑造着区域特色经济;文化产业将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文化交流搭建起区际联系的平台;文化创新则是区域创新的先导。在区域经济研究中引入文化力的概念,这对区域经济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现代化的文化阻滞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现代化和现代性问题是中国过去一个多世纪重大理论争论和社会发展所环绕的焦点问题之一。在某种意义上,现代性在中国尚未成为个体生存、公共生活、社会运行和制度安排的内在机理。造成这种状况的深层原因,是现代性的生成遭遇到社会内在的顽强的文化阻滞力。韦伯认为,中国现代性的内在阻滞力主要来自以儒教为代表的文化传统主义。然而,从哲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的微观文化哲学的视野,可以看到这种阻滞力来源于传统日常生活的深层结构和内在文化图式。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成熟性孕育了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异常发达,而传统日常生活的内在图式形成了自然性、经验性和人情化的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不仅是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文化图式,而且渗透和同化了非日常的社会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成为社会的主导性文化精神。因此,全方位地突破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文化图式对现代性的严重阻滞力,是中国社会面临的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4.
《天津社会科学》2019,(6)
文化是精神性的存在,以"精"—"神"看待文化,必须建立"文化"与"文化力"统一的文化理念和文化战略。20世纪以来,人类文明迈进"文化时代",突出表现为文化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综合国力"、"软实力"、"文化强国"的提出,就是文化成为中国国家战略的标志,为此必须在理论上建构国家文化的战略话语:"文化力"是总体性话语;"文化时代—国家文化战略—文化力"是国家文化战略的话语体系的理论表达。"文化力"是"文化"与"力"的统一,从"文化"向"文化力"的概念演绎,是文化发展由理念向战略的扩展,是基于"力"的文化理性和对于"力"的文化自觉。由此可以建立由性质、大小、方向、作用点、合力五要素构成的"文化力学",形成基于"文化力"的文化理念与文化战略。具体地说:"力—人文—化成"的文化理念;"培育—评估—激发"的"力"的发展战略;"意识形态—文化形态—文化规律"的"方向"自觉;"着力点—互动点—转换点"的"作用点"战略;"文化生态—文化理解—文化体系"的"合力"理性,以上几个方面构成"文化力"的话语体系和战略体系。 相似文献
5.
6.
公民教育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地位,但公民教育在中国的复兴却遇到强大的文化阻滞力.从哲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的视角来看,这种文化阻滞力主要来源于传统日常生活的深层结构和内在文化模式.复兴公民教育、克服文化阻滞力,必须实现从"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的转变,实现从巨民人格向公民人格、臣民身份向公民身份、臣民存在向公民存在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论文化力视域中西柏坡精神的弘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柏坡精神是我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是新时期河北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如何把这一资源转化为文化力,使之成为一种可持续的优势资源,成为推动河北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河北发展中面临的重要课题。弘扬西柏坡精神,要从时代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新鲜养分,使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时代气息,才能发挥其强大的文化力功能。 相似文献
8.
法治作为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自身具有规范力、确定力、国家强制力、普遍约束力、社会凝聚力等作用力。其作用在经济社会发展、人的现代化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方面,显示出了其他社会规范和国家治理方式所不具备的优势。以人为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关系的深刻变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在这场深刻变革中,法治不仅不可或缺,而且是上述二者关系变革的推进剂、指南针、压舱石,与人的现代化及国家治理现代化互为前提和基础。培养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提高法治能力,是提高法治作用力的路径要求,只有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全过程及其各方面各环节都体现法治精神,法治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9.
10.
城市是国家的基本单位,文化强国必须文化强省、强市,提升城市文化传播力是其必然选择和重要途径。城市文化传播力内聚城市文脉及文化特性,外显城市文化形象和文化发展的方略措施,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及城市又好又快地发展过程中,提升城市文化传播力日益重要,城市文化传播力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陈依元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5)
1、随着信息社会、智能型社会的到来 ,市场经济已呈现高文化特征 ,文化与经济的联系、渗透愈来愈紧密 ,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正成为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时代性潮流。由此 ,文化力与经济力的相互作用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国内外许多实践证明 ,只有确立整体发展观 ,实现文化力与经济力的良性互动 ,才能迈向可持续发展的坦途 ,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2、文化力与经济力这一对新概念的提出 ,反映了人们对广义生产力内涵的新理解、新拓展。以往人们对生产力的理解存在着某种唯经济主义倾向 ,只是到了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这… 相似文献
12.
13.
《理论与现代化》2018,(1)
经过百余年的探索,实践证明"西体中用""中体西用""三流合一"式的传统文化创新,在中国社会均不能获得成功。而"马魂、中体、西用"的文化综合创新路途,则具有极大的可行性。因为,它符合中国国情,可以实现"真、善、美"的共同缔造。不过,传统文化深层结构影响的存在,国人传统日常生活的本质性特征,文化建设主体自身未能"现代化",文化构成因子被社会中"庸俗化"的演绎,使得"马魂、中体、西用"的文化综合创新,遭遇诸多"阻滞力"。在我们着力化解文化创新阻滞力的同时,还应考虑到不同文化在共融过程中的比重、冲突、矛盾的调适以及如何科学地处理"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问题等。 相似文献
14.
15.
文化是一个组织或群体所有的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选择模式.文化背景不同的人相处时,引发问题的诱因并不是表面习惯,而是深层次的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选择模式.如果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管理不力,会导致企业缺乏效率和决策不当,从而使企业的基本运作和成功机会受到影响.从深层内涵看,跨国企业是不同文化的撞击、冲突和融合.正是文化的差异与交叉构成了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困惑与难题. 相似文献
16.
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的价值理论体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能够产生价值导向力、凝聚力、激励力、创造力、调控力等,从而形成完整的意识形态力.意识形态力既是综合国力形成的重要条件,又是综合国力的倍增器. 相似文献
17.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2)
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文化界,激起了一股强烈的尚力尚武思潮,它发轫于严复的“鼓民力”,经谭嗣同、梁启超、蔡锷、毛泽东、鲁迅、陈独秀等,直到战国策派。这股长达半个世纪的尚力思潮,破天荒地打破了中国士林尚文轻武反力的柔性传统,第一次把感性生命的“力”推进军事体育(军国民主义思潮为代表)、文学(五四感性启蒙)、文化哲学(战国策派)诸领域,并进入到操作行动层面,从而导致近现代中国一代阳刚型知识群的崛起,写下了近代文化史上最富色彩的一页。 相似文献
18.
19.
文化力:经济发展的内驱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是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来说。国际经济学界不少论著认为,现代市场经济走向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发展,这就是说,现代商品中的文化含量、文化附加值越来越高。文化产业异军突起,文化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日趋显著。在现代商品生产中,降低资源。能源、财力的有形投入即‘硬投入’:提高文化、科技的无形投入即‘软投入’;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富有竞争力发展和整个社会经济增长所追求的目标。从这个发展走势所引出的结论,是必须高度重视智力因素、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高度重视科技实力和‘文化力”的增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