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国学界占主流地位的"大国际经济法观"认为,国际经济法是适应国际经济交往发展的现实需要产生的,其存在的独立性可以从破除传统的公法与私法二元对立的跨学科角度加以解释。除此之外,德国学者卢曼等人的"社会系统理论"其实为国际经济法的独立性提供了更深层次的社会学解释。经过三十多年,国内学界对于国际经济法的研究已呈现多元视角的繁荣局面,越来越多的研究视角有助于更为全面深入地理解国际经济法,推动国际经济法的发展进步。在当前中国积极有为的外交新常态下,推动国际经济法的"包容性"发展,通过国际经济法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寻求共赢,并且促进发展成果惠及各国全体人民,已成为国际经济法研究新的历史使命与担当。  相似文献   

2.
论国际经济法的公平原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公平的概念有不同层次的解释。法律上的公平理念着重强调各主体的最终利益的实现 ;国际经济法上的公平是指国际经济交往中国家主体地位的平等性和交往结果的合理性。但对于公平原则是否已构成国际经济法基本原则的问题 ,法学界尚存在分歧。通过对国际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条件的理论分析和对国际经济关系及其法律秩序的实践考察 ,可以认为公平原则应发展成为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国际社会应为之不断努力  相似文献   

3.
胡充寒 《学术研究》2002,(10):72-75
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潮流必然对国际经济法产生重大影响。国际经济法对经济全球化已作出了回应 :国家经济主权的弱化、跨国公司的崛起及其对国际经济法走向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的边缘化、国际经济法统一进程的加快等。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 ,在国际经济法律制度的创建过程中 ,不同类型国家之间及其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利益冲突必将日益加剧  相似文献   

4.
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发展推动了保险资源的跨国流动,规范跨国的国际保险活动并确保国际保险市场运行秩序和各国保险业稳定发展的法律制度——国际保险法,成为国际经济法体系下派生出来的新兴法律学科。国际保险法的产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研究国际保险法,应从澄清对"国际保险"现象和"国际保险法"的认识入手,揭示国际保险及相关法律产生和发展的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发展背景。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界定国际保险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在国际经济法体系下的国际保险法学研究任务和内容,为丰富和发展规范国际经济活动的国际经济法体系和内容的理论研究奠定基础。通过揭示国际保险法学研究状况和面临的挑战,从而促进国际保险法学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国际经济法的界定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对于国际经济法的理解应该与全球化这个背景相结合。国际经济法的界定应该是全面的。国际经济法是国际公法的一个分支,但它还没有发展成为国际公法的一个部门法。  相似文献   

6.
国际机制是指在国际政治的某一领域中 ,关于博弈如何进行的国际制度与国际组织的总体。国际制度构成国际机制的主体 ,国际组织是国际制度安排的结果 ,是国际制度运行的平台。国际机制具有内生性、自我实施性、有限的有效性、层次性与广泛性、主客观统一性等特点。国际机制安全 ,是指国际机制保持相对稳定、完整 ,并公平、正义 ,健康发展的状态 ,以及维持这种状态的能力。国际机制安全包括对已有国际机制的维护和新国际机制的创新两个层次。国际机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深远 ,与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关系极为密切。  相似文献   

7.
随着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区域国际经济法已成为国际经济法的重要法律部门,其发展现状呈现为地域性、层次性、不平衡性等态势。近十年来,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区域国际经济法出现了一些引人注意的趋势:从调整单一的贸易关系逐渐变为调整经济、贸易的综合合作关系;从条约规范向经济集团制定法规范发展;适用范围越来越广。区域国际经济法的发展不仅使多边贸易法律制度面临新的挑战,也促进了多边贸易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8.
近几十年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 ,国际组织对国家主权产生重大影响 ,主权出现弱化的现象。如何正确认识国家主权与国际组织的关系 ,引起学术界的讨论和思考。本文通过对国家主权和国际组织发展历程的分析 ,认为国际组织和主权国家相伴而生、共同发展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发展趋势。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影响此消彼长 ,形式上看类似零和博弈 ,一方所失即是另一方所得。但实质上双方竞争和冲突的结果应该是非零和博弈 ,即双方所面临的结果之和不等于零 ,而是双赢  相似文献   

9.
范畴一词的源流显示,人们是在范围、类别、概念这三种不同的意义上使用术语的。在类别的意义上,国际经济法可以分为国际经济法制度范畴、关系范畴和价值范畴;在概念的意义上,我们有必要根据以往学者基于权利本位的法理学视角下已经做出的归纳的指引,根据国际经济法的调控与规制的概念与体系,结合当前国际经济组织大规模发展的事实,将国际经济法的基本范畴归纳为国家(经济)主权、交易权和统筹权。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迅速,导致了国际经济冲突的在所难免。缓和国际经济冲突,建立良好稳定的国际经济秩序,是经济全球化的迫切需要。因此,解决管辖冲突和非管辖冲突,构建国际经济体制,便成为国际经济法的目标。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经济冲突,对比国际经济法和冲突之相互作用,对于现存冲突的解决提供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国际经济法中的识别问题不仅包括对法律事实的识别,也包括对相关的范畴和判断(法律理论)的识别。首先,国际经济法是一个"跨部门法",包含不同的"法域",因此存在法域的识别问题;第二,国际经济法是一个十分庞杂的规则体系,而我们每个人的认知能力又十分有限,所以需要注意对法律关系的识别;第三,国际经济法是一个年轻的法律部门和学科,理论的不成熟经常引发出似是而非的判断,这就要求我们十分注意概念的识别。要做好国际经济法中的识别工作,一要坚持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二要坚持分析的方法,三要注意考察国外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国际经济法的渊源主要包括国际经济条约、国际商事惯例、国际习惯法、国际组织决议、国内法、司法判例等。本文主要结合法理学中对法的渊源和法的形式的分析,重点从法的产生途径角度探讨了国际经济法渊源的价值实现问题。  相似文献   

13.
由于环境问题在不同国家间的高度关联性,纯粹的国内环境问题的探讨显然不能满足变化了的环境现实.环境合作是国际国内双层次博弈的结果,达成的合作协议不仅要被谈判对手所接受,也要被国内各利益集团所接受.本文运用双层次博弈理论把环境合作的国际压力同国内因素糅合在一起,在双层次博弈的框架下,对多边气候变化谈判作出了进一步的解释,以有助于把握国际环境合作的实质.  相似文献   

14.
沈木珠 《江淮论坛》2004,2(5):40-44
本文就国内外法学界关于国际经济法涵义与性质的学说进行阐述与认识;并进一步分析说明,在WTO背景下国际经济法既不归属国际法,又不归属国内法,而是一个自成一类的、综合而独立的法律部门。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际经济(商事)法律规范的大量出现,国际经济法与国际商法的关系成了国际法学界奋力探究的重要问题。国内外学者对于国际经济法和国际商法的含义众说纷纭。实际上,按照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将二者分成各自独立的学科具有逻辑上的合理性,但是从“公”“私”法规范在二者间的相互渗透、调整对象和法律关系主体的同一性以及法学教育的实际需要来看,二者并无分科设立之必要。  相似文献   

16.
世界经济一体化推动了法律全球化 ,特别是国际经济法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助于形成内外联系紧密的国际经济法律秩序 ,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和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但究其实质 ,国际经济立法的一体化在相当程度上是发达国家利益驱动的结果 ,在市场自由理念的背景下 ,国际经济关系法制化并非一个线性的发展趋势 ,而是充斥着各种矛盾与冲突。法律规则还远未取代政治谈判成为调整民族国家间经济关系的主要手段 ,而是带有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国际商法是国际商事交往的结果,并随着国际商事交往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国际商法基本原则是国际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国际商法基本原则不是对传统商法基本原则的简单继承,也不是对国际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复制,而是基于国际商事交往自身性质和特点的必然要求与产物。国际商法基本原则应包括全球性原则、国家经济主权原则、平等双赢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安全原则、发展原则。  相似文献   

18.
陆露 《理论界》2006,(2):207-208
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惯例是国际经济法的渊源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提出要与国际投资惯例相接轨,但关于何谓国际惯例,国际投资惯例的内涵为何,一直众说纷纭。本文简述目前我国提出的几种国际投资惯例理论,结合关于习惯国际经济法以及国际私人商务惯例的理论,提出国际投资惯例是不包括《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等成文公约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为国际社会广泛接受的原则,例如国有化以及国民待遇原则。  相似文献   

19.
法是"理"和"力"的有机统一体。在国际经济法的发展历程中,其法"理"和法"力"都经历了一个从单一向多元的过程。在法"理"上,从只是对经济规律的确认,发展到对人类各种价值和美好愿望的确认和保障;在法"力"上,从只是国家强制力,发展到各种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权威力量、非政府组织的权威力量甚至各国民众的力量。各国共同治理全球的理念在国际经济法的法"理"和法"力"中得到了体现。  相似文献   

20.
发展智能制造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基于竞争优势差异搭建的国际合作平台则为各国协同打造智能制造竞争优势提供了新的契机。鉴于动态竞争优势模型中基础要素禀赋、产业发展机遇、政府及制度环境等传统因素以及国际合作机制对智能制造发展的显著影响,搭建国际合作平台时应充分考虑其现实状况以判断中国竞争优势所在。在科技革命、贸易摩擦等不确定因素叠加下,中国应充分发挥要素禀赋优势和制度环境优势,既要在短期内有序引导智能制造区域合作转移,同欧洲各国、东亚邻国搭建智能制造国际合作平台,达成互惠共利、优势互补的不对称合作机制,又要着眼于国际博弈的长期规律,与北美地区积极展开标准竞争,以自身竞争优势的确定性对冲外部因素的不确定性,实现智能制造国际博弈中的占优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