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郭沫若同志说,“仁”是春秋时代的新名词。在孔子以前,没有“仁”这个字。孔子多次论述“仁”,光在《论语》一书中,涉及到“仁”的就有58条,共用“仁”109次。我们同意前人的这一观点:“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2.
在孔子思想中,从政治国的理想人选是“圣人”,处世为人的楷模也是“圣人”。他们自奉刻苦,贡献重大,故深得民心,不以强权而拥有天下。之后,任用贤人,“博施于民”,“修己以安百姓”,致政绩辉煌,礼仪完美,称颂古今。唯此系遥远的古代史事,孔子得闻而未躬逢其盛。因此,孔子感叹地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紧接着表示:“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述而)能够亲眼看到“君子”从政治国就满足了。  相似文献   

3.
太平天国后期,天王洪秀全曾极为认真地进行了“改政”活动。本文拟对这些改政活动作简略探讨,以就教于同志们。一、天王改政的内容和时间《李秀成自述》中说:“去年天王改政,要閤[朝]内外,大小军营将相,民间亦然,凡出示以及印内,具[俱]要刻天父天兄天王字样安入,不遵者五马分尸。”“兵称御林兵,……何人敢称自兵者,五马分尸。”“又改各王之号”。根据李秀成的说法,天王改政活动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改国号,一是称御林兵,一是  相似文献   

4.
全国所有大的文庙,都以显著地位,悬挂着“明伦堂”三个大字的巨匾。语出《孟子·滕文公》: “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孔子的伦理思想是很复杂的,具有进步和保守、唯物和唯心的两重性。“千秋功罪”,很难评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孔子伦理思想进步的一面越来越淡化,而保守的一面却越来越突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孔子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代表者,他对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形成,是有历史贡献的。全盘否定孔子的伦理思想,无异于全盘否定我国的古代文化,显然是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新历史地、辩正地认识孔子的伦理思想,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孔子没有给我们留下长篇的完整的各类专题的论文,我们现在只能根据可靠性最大的《论语》就他的一些言论,作出科学的综合研究。这里,我想仅就孔子对“知”的论述,提出两点与前人不尽相同的看法,参加对孔子思想的深入探讨。承认先天智力肯定后天教养人们往往着眼《阳货》篇所记述的孔子的话“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和他在《雍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论语》为依据,就孔子对“治学”的论述,努力作一些必要的探索。前人在研究他的治学态度、治学精神和治学经验诸方面,都取得了可贵的成绩。无庸讳言,或有所忽略,或有所误解,或有所歪曲的现象也是存在的。重新认识孔子的治学思想,批判接受这份珍贵的遗产,对促进我们的治学,促进青年人的成才,以适应振兴中华的需要,是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的。主张“为己”反对“为人”治学态度是由治学目的所决定的。过去,我们谈到孔子的治学思想,往往只是一味地批判他的“学而优则仕”,且不去说近几年已经有人对他所说的这句话作出了新的解释,至少说仅仅执此一端,就是不  相似文献   

7.
根据《论语》的记载,孔子有关“美”的核心观点是“里仁为美”.“里仁”是指一种居住方式,其实质是动作行为的静态持续.因而“里仁”之美就不是对象性的,而是生成意义上的.“里仁”之美之所以能够产生,本质上是因为孔子对道德凝聚力和感化力的坚定信念.由于孔子同时把“处仁”看作是源于智慧的规定和获得智慧的标志,因此区别于古希腊智慧的自然性特征,孔子以及先秦时期的智慧观都主要指向国家社会和人伦秩序,这也正是先秦古典智慧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8.
在日常思维中,人们通常按照以下的意义来使用类比:根据A、B两对象在R属性上相同,推出它们在S属性上也是相同的,而且其中一对象具有S属性的可能程度不会大于或小于另一对象具有S属性的可能程度.  相似文献   

9.
"政者,正也",这是圣人孔子在《论语》里的一句精辟论述,它深刻地揭示了"正"为"政"之本的道理。  相似文献   

10.
“王者之政”与“霸者之政”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者之政”、“霸者之政”是《说苑》中的管理思想。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看,它们之间存在德治与法治、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的差异。从对差异的分析可以推出它们在管理上协同和互补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王者之政”与“霸者之政”对现代管理的指导价值不仅在于分清各自优劣和适用范围,也在于二者的互为补充和取长补短。“王者之政”设教劝善,效迟功远,用于治本;“霸者之政”立规矩,明赏罚,功在治标。两者的合理结合,以求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1.
制定和制订在现代汉语中是常用词,使用频率比较高。从当前的使用状况来看,这两个词的运用比较混乱,需要认真地加以分析和刊正。要刊正,先要弄清制定和制订是一个词,还是两个词。如果把它们作为两个词,那么它们就是同义词;如果把它们作为一个词,那么它们就是异形词。让我们先看看《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两个词的处理: [制定]定出(法律、规程、计划等): ~宪法/~学习计划/~公社章程。 [制订]创造拟定:~汉语拼音方案。很显然,这部词典是把制定和制订作为两个词对待的,把它们视为意义略有区别的同义词。如果说制定和制订是同义词,那么在书面语言中是不应当混淆的,是不可以交替使  相似文献   

12.
<正> 研究《楚辞》者,向耒多解“美人”,少说“美政”。就是对于“美人”也解说纷歧,不能一致。至于专论“美人”“美政”者,到今天还没见到。是由于“美政”不重要吗?显然又不是。何其芳同志早就说过:“要研究屈原的思想,首先应了解他心目中的“美政”。这话道出了关键问题。如能深入分析,不难发现“美政”是屈原和他的作品的主要问题。今特并提出来,发表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正于读者。  相似文献   

13.
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就是他的论仁的思想。我们研究孔子学说,入其堂奥,究其底蕴,就必须研究他的论仁的思想。“仁”字的原始含义是什么?《说文》云:“仁,亲也,从人,二声。”刘师培《理学字义通释》引《说文》训仁即“从人二”,并说:“人二,犹言二人也。以“人必合两人,而后见人与人接,仁道乃生。”又郑玄《中庸》注在“仁者,人也”下云:“人读如相人偶之人”,即以“相人偶”释仁。“人偶”是汉代的一个常用词汇,宋翔凤《过庭录》解为“相尊敬”的意思,阮元《研经室集·论仁》则认为是“尔我相爱之辞”,  相似文献   

14.
孔子和子贡论"生无所息"的典故见于《荀子》《韩诗外传》《孔子家语》《列子》等文献,这些文献可以比较清晰地勾勒出孔子的人生哲学和生死智慧。君子下学而上达,修己以安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儒家"内圣外王"的伟大理想注定了儒者的一生任重而道远,须弘毅刚健、自强不息。有生必有死,面临死亡,君子不会感到恐惧和不安;死亡是对宇宙大化的回归,儒者一生发奋以有为,只有到死才能得到最终的休息,君子在死亡面前从容而坦然。  相似文献   

15.
16.
我们共产党人的革命信念,是建立在辩汪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上,是建立在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切理解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革命信念。为了实现这个革命信念,我们可以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自己的宝贵生命。无数革命先烈,不怕流血牺牲,赴汤蹈火,大义凛然,正是由于对这种共产主义信念的赤诚。他们不论在敌人的监狱里,还是  相似文献   

17.
18.
“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庄子·天运》)。对丘治“六经”之说,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孔子是不会把自己整理、编定的书尊之为经的,且这些书也不可能是孔子单独完成,在他之前,己有“六艺”之存在,但他在成书的过程中贡献最大,这应当是无疑的。二是,“六经”云云,其实只有五经。《乐》经是本来就没有呢,还是秦朝焚书而亡失?今文经学家断定“乐本无经”,古文经学家则认为“至秦焚书,乐经亡。”孰是孰非,要待有新的史料发现,方能论定,但似乎“亡失”之说更近乎情理。《乐》经之不为人所见,确实给我们的研究造成极大的困难。本文仍以《论语》为本,参照有关文献,对孔子的有关“乐”和“乐教”的思想,作一些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有许多举贤授能的传说,如尧举舜,舜举禹,舜禹用皋陶,商汤用伊尹,武丁用傅说,周文用吕望等等,皆被视为主明臣贤的光辉典范和国泰民安的重要原因。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礼记·中庸》),对于“建官惟贤,位事惟能”(《尚书·武成》)的思想尤有深识,认为“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礼记·中庸》)并特别调调“为政在于得人。”(《孔子家语》),因此,他十分重视  相似文献   

20.
当前,应用写作十分混乱,其中又以公告写作最为突出。公告写作的混乱主要表现为“公告”的滥用,其滥用的程度已严重到难以遏止的地步。日盛的患“公告癖”、“公告瘾”者,正加劲地把公告滥用风推向一个堪称“公告热”、“公告旋风”的极端境界。这样,在此谈谈公告的滥用问题,考察一下它的具体状况,探求其形成原因及防止途径,就颇有必要了。不妨先从近期报上找些事例来看看。本地《湘潭日报》常刊失当公告,近期尤多。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