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人的素质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理论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为此,本文拟就人的素质发展战略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一、人的素质的涵义与基本特征回答人的素质是什么,首先要说明人的素质的规定和构成。所谓人的素质,就是指人在生活、工作及一切社会活动中所具备的自身条件。换言之,人的素质也就是指人在质的方面的生物性物质要素、社会性精神要素及一切社会性物质要素不可分割的、内在的、必然联系的总和。人的素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巨系统,它的宏观基础是三大子系统即自然素质系统、心理素质系统和社会素质系统。每个子系统又可分为若干要素。人的自然素质是指人生来就具有的先天属性,即人的有机体生来就具有某些解剖生理特点。人的自然素质也称身体素质或生理素质。它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因为从本体论意义上讲,人  相似文献   

2.
杜晶  傅长吉 《理论界》2014,(12):107-110
洛克白板说思想对近代西方哲学产生深远影响,它反对"天赋观念",提出认识主体的人具有自主能动性,并论证观念产生发展于自然界,具有积极价值。随着对白板说思想的深入了解,不难发现洛克在探究人的主体性时夸大或抑制人心作用,片面理解认识来源和归宿以及认识的发展过程。尽管如此,洛克白板说思想仍具有重大的意义,它启示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要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方法,应用天赋能力在自然界中检验并发展认识,从而实现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3.
从认识论角度考察主体与文化传统,不难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相关效应。探明这种相关效应的机理,对于提升认识的主体性、增强文化传统的活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   认识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关系系统。一般来说,在这个关系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规定着整个认识活动过程发展方向的是认识的主体,也就是认识活动的发动者、承担者和执行者,即进行认识活动的社会的人。人作为主体之所以能够认识,是因为人不仅有脑和感觉器官 (认识主体的硬件系统 ),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天赋的生理器官之上形成了一定的精神结构 (认识主体的软件系统 )。只是由于…  相似文献   

4.
训练理论思维,塑造思维方式,这是哲学的重要功能.对这一问题,有必要深入地加以探讨.这对于揭示哲学对思维的作用,阐明哲学的方法论功能,提高民族的理论思维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人的头脑不是一块白板,认识不是客体自动映入人脑的过程,而是在主体积极参与下的主客体双向运动.这个过程既是主体在实践中摄入外部信息的过程,也是"从主体  相似文献   

5.
<正> 近几年来,人们在讨论主体和客体问题时,一般认为,主体是指能够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社会的现实的人.简而言之,人只能担当主体角色,即"主体=人".因为主体概念的规定性,不仅要影响到对客体概念的规定性,而且还要影响到对主体和客体同意识和物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同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本质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整个认识论中很多问题的深入研究,所以有必要对"主体=人"这个规定进行辨析,以便深化对主体概念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所谓国民素质,是指由本国文化传统决定的一个国家的国民在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等方面所具有的特性.就构成而言,一般包括国民的身体素质、智力素质和社会伦理道理素质.身体素质是主体力量得以发挥的生理基础,智力素质是主体的潜在动力,社会伦理道德素质调节人与社会的关系,对主体力量的发挥起着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7.
陆九渊在论及"人以宇宙天地为己任"等到问题时,把人视为宇宙天地之主体,具有一种强烈的主体责任意识;他把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融为一体,强调了主体意识的能动性和道德自律作用,进而倡导"收拾精神、自作主宰",铸成理想的君子人格.本文主要从人作为宇宙天地之主体、道德认知体验之主体、道德实践之主体、君子人格之主体四个方面来探讨他的主体观.  相似文献   

8.
黑格尔是思辨的历史哲学大师.他构筑了一个哲学的世界史体系.这是一个"精神"的世界史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他以"人是否意识到自己是自由的?"、"在什么程度上人意识到自己是自由的"为主线,探讨了世界史的发展历程.他的历史哲学的意义不在于所构筑的世界体系本身,而在于他强调人的认识主体的作用,强调人的认识能力是可以随着变化了的形势而不断提升的.他的这一思想对以后的历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理论界》2009,(9):109-111
作为对人类追逐自由之热情的表述,"天赋自由"这个词组并没有面对太多的异议.但用以彰显自由于人的不可剥夺性的"天赋自由",并不等于对自由作出起源上描述的"自由天赋",后者造成的人和自由之间过分自然化的亲密,反而会将自由带离人类.在此基础上继而产生了对自由的又一误解,即是将自由理解为一种状态性,而文中以为自由应是作为一种活动性存在,这样才符合自由的本意.就此,本文从自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在哪里实现三个方面,阐述了对自由和人之间距离问题的认识,试图表达这样一种观点:自由其实一直在此岸.  相似文献   

10.
认识客观性的属人特点——兼与钱时惕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客观性的追求是人类认识活动的根本目的之一。现代认识论研究表明,认识的客观性是通过主体的认识活动而实现的。客观性与主体有一定的相关性。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对认识客观性的重新思考。但是,在这个问题上,一些学者对认识的客观性的属人特点持否定的态度,甚至提出了排除认识客观性属人特点的构想。这是我们所不能赞同的。  相似文献   

11.
认识客体的本质属性及其存在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识的客体与主体是认识论研究中的一对基本范畴.哲学基本问题既具有本体论意义,又具有认识论意义,物质与精神、思维与存在作为抽象程度最高的哲学基本问题的范畴,与认识的客体与主体范畴不能简单地等同起来.本文试图对认识客体的本质及其存在形式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价值是人类认识中客观存在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主客体之间需要与满足关系的一种概括.因此,认识论的深入研究,就不能不探讨价值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一、价值是认识的目的现行的《辩证唯物主义》教材都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最后归宿.这是因为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因此只有满足需要,才是认识的目的.我认为这种解释是正确的,但不是彻底的.认识的目的是满足实践的需要,那么什么是实践的需要呢?人们实践的目的是什么呢?回答这个问题,就涉及到了价值问题,答案应该是人的需要(价值性)是认识的最终目的.马克思说过,人总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追求某种目的的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主体与客体的研究,我国学术界已经有了一个长足的进展.但是,这种研究仍然有必要继续深入,需要从多种不同的层次上进行探讨.许多学者已经指出,主客体之间的基本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因此,分别地对这三种关系进行细致地具体地研究,是引深主客体关系研究的一条途径.本文只围绕认识关系这一方面作一粗浅的试探,以期引出更深入的研究. 一研究认识关系及其运动,就必须首先把握“认识关系”这个概念.由于认识关系只是发生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具体关系,而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则是一个包含  相似文献   

14.
我仅就认识主体问题,谈几点认识,和大家讨论、研究。 1.什么是认识主体?它的质的规定性是什么?这是讨论问题时,首先要明确的一个河题。毫无疑问,认识主体,存在着它自身的质的规定性,这种质的规定性,集中的表现在它所回答的一个根本问题上边:即究竟谁在认识?我们的回答是非常明确的:是人在认识。不是机器在认识;也不是人和机器联合在认识。这就是说,我们认为认识的主体是人,而非其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解读了<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一书之后,剖析了作者理论建构的基础存在着对福柯之"权力-主体-理性"思想的误读:作者误认为福柯那里的控制社会和规训社会具有不同的内涵;错误地认为福柯对"主体"的认识具有内在矛盾,而自己在所指的生产性活动之下产生的主体其实和福柯后期所指的主体有雷同;同时,误认为福柯未能抓住这个驱动整个系统的力量,但自己也在主体的夸大与主体的虚化之间的徘徊.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帝国秩序的乌托邦:主体的虚拟性;帝国主权与民族国家主权共存的乌托邦;以及全球公民社会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16.
一选择这个题目来做文章,是事先不能不有个说明的.研究如何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主要是从已经认识了某些客观规律的前提出发,来探讨如何自觉地能动地利用这些客观规律的问题;如果对这个题目望文生义,把它了解为只有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或者把它了解为凡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都只有等认识了客观规律再说,那就大错而特错了.认识来源于实践.没有实践,也就不可能获得认识,更不用说是完全的认识.认识的提高和  相似文献   

17.
任何正确的认识都是时代的需要和社会实践的产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认识来源于客观,不是主观自生的。但不能不看到,认识的正确与否,与认识主体的素质、水平和能力关系极大。主体条件不具备,同样,不可能产生正确的认识。本文试从认识主体方面探索获取正确认识的条件。人作为认识主体,自身具有程度不同的认识能力和水平,这种主体具有的认识能力和水平由四个要素组成,即知识、经验、阅历和人生体验。主体的认识能力和水平与这些要素呈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知识和经验越丰富、阅历越广、人生体验越深,一般来说,其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18.
人 ,作为认识的主体 ,具有能动性 ;主体认识的能动性 ,推动了人类认识的不断向前发展。另一方面 ,主体认识还具有与能动性相反的另一特点———受动性。受动性与能动性是主体认识所固有的二重性。我们在肯定主体认识能动性同时 ,还应对主体认识的受动性予以揭示和探讨。这对于我们防止认识上的片面性、唯意志论有重大意义。“受动性” (Lehdendsehn)这个术语来自费尔巴哈。“受动”是唯物主义的经验原则 ,它表明人的认识活动不是来自神或“绝对精神”的启迪 ,也不是主观自生的 ,而是由客体引起的。费尔巴哈提出“自我是有形体的 …  相似文献   

19.
几年来,《哲学研究》、《国内哲学动态》及其它期刊上,发表了不少有关人工智能与哲学问题的文章和发言。其中有些同志提出了电子计算机是“人工认识主体”并能进行思维活动;另一些同志还提出了“人—机系统”、“人—机系统认识主体”等说法。我对此有些不同看法,愿和大家进行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在关于影响人的能力发展因素的理论中,有两种被广泛接受的观点:一种是三因素(遗传、环境和教育)决定论,一种是实践决定论。然而,三因素决定论把人当成受动客体,把在常态下的潜在与可能性因素当成绝对适用的直接现实性因素,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片面性。因为人的能力既不是由遗传素质决定的,也不是由单纯的环境与教育机械地决定的。实践决定论虽然抓住了问题的实质与关键,但仍有以偏概全的弊端,因为它割裂,忽视乃至抹煞了认识活动对人的能力发展所具有的独特的巨大作用。我们认为,完整、准确的观点应当是:在一般情况下,只有作为主体的人的活动才是决定主体能力发展的直接、现实的因素,而遗传、环境、教育因素只有通过主体活动,具体渗透到或化作活动的要素,才能对主体能力的发展发生实际的客观作用。本文拟依此线索,就主体活动决定主体能力发展的具体实现机制、影响主体能力发展的活动因素及其具体品质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