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陆洋 《中国藏学》2008,(1):49-54
吐蕃《礼仪问答写卷》是比较完整、系统地记录藏族传统伦理思想和道德规范的文本,是目前所知的唯一一部没有受过佛教影响的伦理著作,被称为藏族的《论语》。本文以《礼仪问答写卷》和《论语》为切入点,从家庭伦理、日常生活伦理、政治伦理等多方面对藏汉传统伦理思想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P.T.999号敦煌藏文写卷因涉及吐蕃后期墀祖德赞及末代赞普达磨小王妃及王子微松,引起学界及研究者重视.本文在以往研究基础上,重新解读该写卷,梳理以往研究状况,辨析以往汉译本异同并纠正个别误译之处,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新的译本;在对写卷本身作进一步分析阐释的基础上,对卷中存有歧义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并就几个主要历史人物生卒年等相关史事作了补正与考辨.从而也更进一步说明这份写卷珍贵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3.
陈践 《中国藏学》2011,(3):96-105
在敦煌古藏文文献中保留了一定数量的从汉文译成藏文的文献,《孔子项托相问书》便是其中之一。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P.T.992《孔子项托相问书》进行了释读,并与敦煌汉文文献中的相关卷号进行了对比研究。并认为,敦煌古藏文文献中汉译藏文文献的存在表明汉藏民族问文化交流的多元与频繁。  相似文献   

4.
P. T. 999号敦煌古藏文写卷是研究吐蕃末代赞普达磨和王子微松生卒年,以及吐蕃写经制度方面非常珍贵的历史史料。前人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为学界所公认,但仍存在录入不规范、错录或漏录、汉译不准确等问题,给后进古藏文文献研究者带来困扰,故而对其进行重新识别、勘正、整理、重译,可促进敦煌古藏文文献研究的良性互动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敦煌古藏文写卷中有许多写卷写的是与苯教丧葬仪轨有关的一些仪轨故事。本文将对反映吐蕃苯教丧葬仪轨佛教化的敦煌古藏文写卷 P.T.239(背面,以下不再注明)作解读,并对这写卷的历史背景稍做探求。笔者深感这项研究的重要,虽功力不够,仍勉为其文,恳请大家批评指正。有一点需要说明一下。法国老一辈的藏学家石泰安先生曾对 P.T.239作过解读,1970年他发表了专文《一份关于西藏苯波丧葬仪式的古代文献》(Stein,1970)。他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对敦煌藏文写卷的研究逐步深入,特别是法国学术界公布和发表伯希和携往巴黎的藏文写卷(?)目录和照片以来,我国藏学界重新识读、翻译和研究了不少敦煌藏文写卷。这方面尤以王尧、陈践先生用功最勤、著述最丰,他们的研究工作,对藏学研究的发展,启迪更多的青年参加敦煌藏文写卷的研究工作,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从事藏族史教学工作,对吐蕃史尤有兴趣,久闻敦煌写卷对研究吐蕃史的重要意义,早已心神往之,只是苦于地处偏远,学识浅薄,长期不得其门而入。  相似文献   

7.
敦煌“贺雨文”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敦煌文书中有题为"贺雨"的文书数篇.本文通过对其内容及使用者的比较研究,认为敦煌文书中的"贺雨"题材是朝廷礼仪地方化.政治文体民间化、宗教化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礼仪问答写卷》一文把外在的礼仪改变为内在的道德的自觉和自我意识 ,使人意识到他的个体的位置、价值和意义 ,就存在于与他人的一般交往之中 ,即现实世间生活当中。在这种日常现实生活的人群关系之中 ,便可以达到社会理想的实现 ,个人人格的完成 ,心灵的满足 ,情感的慰籍。这样 ,在人伦日用中实现人们的精神安顿问题 ,也就不需要舍弃现实世界、否定日常生活 ,而去追求灵魂的超度、精神的慰安和理想的世界  相似文献   

9.
敦煌本藏文写卷P.t.127v.1是一份六十甲子纳音表,这个内容以往藏文文献中未见提及,在现存敦煌藏文文献也仅此一件。本文首先给出该写本录文和汉译文,并据以编制了藏汉对照六十甲子纳音表。通过对其与敦煌汉文六十甲子纳音文书及藏历胜生周的比较,说明写本的属性、用途和编译中存在的问题。对于误将其当做特殊的六十甲子纪年表,并用于推定吐蕃历史年代的研究方法和结论,予以澄清。此藏文本系六十甲子纳音文献,其内容源于汉地。  相似文献   

10.
吉西次力 《西藏研究》2023,(5):77-87+161-162
敦煌藏文写卷P.T.972号最早由噶尔梅·桑木丹所关注,成为论证吐蕃时期“■”是一个普遍的宗教信仰的论据。之后,石泰安、沙木等学者对此文本的性质,以及其中出现的“外道苯”(■)所指提出疑问,石泰安更是将其定性为译自汉文的疑伪经。但以上学者均未关注P.T.972号写卷的传世本《圣树木经》。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历史上藏族学者对《圣树木经》疑伪问题的讨论,并将其与敦煌藏文P.T.972和P.T.950号写卷进行对勘,可知P.T.972应是译自汉文的疑伪经,其中“■”应是汉文语境中“邪师”或“占卜师”的对译,而不是当时与佛教对立的外道苯,不能用其论证吐蕃时期“■”是独立于佛教之外普遍存在的宗教信仰。这也是《圣树木经》未收入《甘珠尔》任一版本,而编入《陀罗尼经集》的原因所在。对勘发现,从敦煌本到陀本中的《圣树木经》,文本发生了变化,后期增补了部分内容,这种不稳定性也是其作为伪经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以日文资料为依据 ,论述日本侵华期间日本兴亚院蒙疆连络部与蒙古善邻协会西北研究所始末及其对西北少数民族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2.
任军 《回族研究》2011,(4):97-104
本文的目的在于对纳塞尔《知识与神圣》首章“知识及其祛圣化”进行解读。首先。本文对知识的神圣性质以及各宗教传统中的神圣知识进行了阐述;其次,追随纳塞尔的思路,对西方的知识祛圣化历程进行了回溯;最后,对知识祛圣化之后的思想效应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中美关系中的西藏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岩 《民族研究》2001,(1):52-62
本文阐述了自 19世纪末至 2 0世纪中叶美国插手所谓“西藏问题”的基本过程 ,分析了美国西藏政策的演变和历史背景 ,着重探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开始插手“西藏问题”的原因 ,以及战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美国利用“西藏问题”干涉我国内政的阴谋。文章认为 ,美国政府的传统政策承认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 ,但是在冷战时期 ,又暗中支持“西藏独立”的活动。美国政府的这种做法 ,不符合美国承认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的立场 ,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美国只有在西藏问题上采取明智的、有远见的政策 ,才能使中美关系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西夏服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西夏的服饰制度、西夏男女服饰及其特点。通过对西夏服饰与周边各民族服饰的比较 ,可以发现 ,西夏服饰在很大程度上已汉化。但是 ,党项族与契丹、女真、吐蕃同属游牧民族 ,共同的游牧文化心理 ,使他们之间的服饰有许多共性。  相似文献   

15.
西夏开国人口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认真研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 ,对西夏开国人口作了较为深入细致的考察和论述 ,认为由于史料采信等原因 ,以往研究与历史事实多有出入 ,存在不少问题。文章进而指出 ,特定的历史与地理条件决定了西夏自建国伊始即是一个“土地有限 ,人民有数”的地方性民族割据政权 ,其开国兵力不过 30余万 ,人口总数则仅及百万  相似文献   

16.
17.
George D.Spindler是最早运用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学校教育问题的学者之一,也是人类学界公认的在学科体系上促进教育人类学形成与发展的先驱者之一.在参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本文简要介绍了Spindler对教育人类学的形成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及Spindler本人的部分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吐蕃经略西北的历史进程与西北的地理特征,分青藏高原、新疆地区、河西走廊三大区域,评述近30年来国内学术界对唐代吐蕃与西北民族关系的研究概况、观点,并提出对今后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9.
释蒙元时期长方形圣旨牌文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蒙元时期蒙古语长方形圣旨牌文字aldaqu ükügü是固定词组,表示"处死"之义.文章指出,彭大雅在其《黑鞑事略》中所述"按答奚"为"杀",与蒙古语aldaqu对应,其中的"奚"字对音不确,该用"忽".彭大雅对这一词组的解释更是断章取义,以后者"死"替代前者"罚",把"罚"当成"杀",颠倒二词之义,导致惊人的大错.  相似文献   

20.
Pan-Africanism is usually considered a progressive movement for black socio-political and economic advancement. This focus on activism alone sometimes occludes the profound philosophical issues that inform Pan-Africanist discourse. The last decade has witnessed tremendous changes in the ideological posture of the African Union (AU) as reflected in the change of name from the Organization of African Unity (OAU).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historical and philosophical contexts for understanding the agenda of the African Union and highlights the consequences of such an agenda.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frican Union conforms to certain aspects of W.E.B. Du Bois's philosophy of Pan-Africanism that focuses on economic self reliance, at the same time that it uses Du Bois as a template for critiquing the neoliberal economic dispensation of the African Union implemented through its program, the New Partnership for Africa's Development. This it accomplishes with its emphasis on Du Bois's critique and skepticism of modernism and Western philanthrop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