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自组织理论与唯物辩证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系统自组织理论与唯物辩证法、系统自组织理论与部分质变思想、系统自组织理论与矛盾观等方面阐述了系统自组织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对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性的确证。换言之 ,唯物辩证法对现实世界和现代生活、现代科技发展仍然具有它的解释效力  相似文献   

2.
系统思维的历史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本世纪四十年代以来蓬勃开展的对一般系统论、系统分析、系统工程的开发,形成了一个以一般系统概念研究为中心的系统运动。这个运动,提供了系统观念及系统分析方法,形成了一种崭新的理论思维形式,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方法论工具,它的重大的理论及实践意义,已经得到有力的证实及广泛的承认。  相似文献   

3.
社会意识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这一体系是有其结构的。深入探讨社会意识的结构,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简要回顾以往对社会意识的研究,主要是根据社会意识的各种表现,按其相互区别划分为不同的形式。到目前为止,对于社会意识的划分,基本上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将社会意识统统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平行划分为不同的形式。这是传统  相似文献   

4.
社会意识的构成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意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精神体系。深入探讨社会意识的构成,揭示出各组成部分的地位和作用,不仅可以丰富唯物史观的社会意识理论,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社会意识的构成与社会结构 社会意识的构成与社会结构密切相关。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唯物辩证的方法对构成社会形态的基本因素曾作了透彻的剖析。普列汉诺夫继承了马克  相似文献   

5.
客观世界中,从无序到有序或从较低级的有序到较高级的有序,是事物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近年来,耗散结构理论、协同理论和超循环理论等自组织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为人们研究这一现象提供了崭新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根据自组织理论,任何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系统内部诸要素间较强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当表征此系统的某一物理量达到某一特定阀值时,此系统会自动地形成一种"活"的具有高度稳定有序结构的  相似文献   

6.
区分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是组织研究的一个重要进展。传统的组织理论将组织看作高度结构化、机械、封闭的系统。20世纪60年代,系统理论在组织研究领域的运用,向人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研究组织与环境的新方法,组织被视作开放的系统。开放系统理论的兴起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组织研究的繁荣,产生了有限理性、权变理论、种群生态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制度理论等一系列具有广泛影响的理论和模型。  相似文献   

7.
以复杂性科学为标志的复杂系统突现研究的热潮,其显著的特点是突现研究的进路发生了关键性的转变,即以揭示突现机理为核心,以跨学科研究为视野,以计算机模拟为手段.正是这种新的研究进路,使“突现”成了一个科学概念,并与“系统”、“自组织”、“复杂性”、“混沌”等现代科学术语相联系,形成系统科学发展中研究突现的第三次浪潮,成为当代科学哲学、心灵哲学和认知科学哲学研究的一个前沿和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8.
生态美学的视域融合与当代美学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和谐美与近现代崇高美体现了审美的双重视域--整体性视域和主体性视域.生态美学在生态文化自组织演化的世界观基础上实现双重视域的融合,它从系统自身的自组织演化、系统之间的交互性自组织演化以及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的协同性自组织演化理论出发考察生态美的内涵和特性,将生态美理解为和谐美与崇高美的统一、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情感与理性的统一.伴随着近现代美学向生态美学的转型,当代美学思潮呈现出两种美学思潮交汇的趋势,一是实践美学(主体性美学)经由后实践美学(主体间性美学)向整体性美学发展,二是整体性美学力图形成新的理论维度,容纳主体性美学的内涵.两种思潮交相融汇,体现了整体性美学与主体性美学视域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随着"改革开放"理论的提出和实践发展,中国社会各个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改革开放政策所带来的丰富的物质文明推动了政治、文化和教育等社会意识领域的配套发展,经济的"开放型"特征也势必要求教育"开放型"内涵的注入,从而为高校人才培养结构和培养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网络环境下华侨华人文献信息的开发与共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云 《学术研究》2003,(11):109-111
随着华侨华人社会发展而产生和积累起来的华侨华人文献信息,是世界文献信息资源中一个独具特色的部分。其中蕴藏着极大的开发价值。随着国内外网络环境的形成与发展,以解决国内文献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为目的的宏观文献资源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为华侨华人文献信息的开发与共享提供了有利条件。如何有组织有系统有规模地建立一个互为补充、互为利用、互为推动的华侨华人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与共享网络,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11.
社会意识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之一。对社会意识基本功能的重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贯立场,也是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所不应被误解的领域。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作用的辩证要求和正确态度,正确揭示社会意识形态理论与科学在社会功能上的本质区别,对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时俱进的发展及理论意识的繁荣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能动的反作用体现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不可忽略的作用 。  相似文献   

13.
“审美意识形态论”受哲学误区影响,错误地将意识形态与观念上层建筑相等同。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经济基础——设施上层建筑——观念上层建筑是社会结构方面的序列,经济形态——社会形态——意识形态是社会性质方面的序列,两者不可相混。意识形态是对特定社会性质的反映,不是对社会意识形式的分类。哲学、艺术等社会意识形式都归属于观念上层建筑,是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但其本身不是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4.
理论自觉与当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意识的凸显,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强音,但却因理论能力、学科壁垒、视野局限等因素的制约,并没有很好地转化为理论自觉,因此,应积极推进从学科建设为导向的研究模式向理论自觉为导向的研究模式的转变。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自觉的根由在于,中国道路或正在生成的中国模式与同样变化了的世界历史时代之间的关系,需要进行新的把握与阐释。中国道路是现代中国选择并借助于马克思学说所成功开启的世界历史的新的展开方式,是一条异质于西方资本主义、物化逻辑及其民族-国家模式但又展现人类未来文明方向的新型现代化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的现代转化是本质同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是从问题意识到理论自觉转化的结果。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面临更为复杂的时代课题,尤其需要理论自觉,并在创构与中国道路及其中国模式相匹配的实践哲学方面有更大的作为。  相似文献   

15.
官本位意识的历史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齐秀生 《文史哲》2002,(2):147-150
官僚特权制度,官为贵的社会等级制度,一元的人才培育、选拔、激励制度,是官本位意识的历史成因。官本位思想弊害深重,既造成人力资源相对过剩,科技、工商人才奇缺,又因官位资源稀缺,导致官场恶性竞争。推进社会多元发展,使社会精英多向分流,是克服官本位意识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影响我国公民意识教育的制约性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成员是否具有公民意识,是区分公民与臣民的标志,也是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之根本分野。我国正经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传统社会积淀下来的臣民心态、等级观念以及社会不公凸显的客观现实,对现阶段的公民意识教育构成制约与障碍。克服臣民心态,确立公民意识在观念领域的主导地位,制度不可或缺;协调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对立,促进社会公平,为公民意识教育提供现实的社会基础,制度至关重要。由此,必须加快制度建设,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提供现实基础和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17.
孟子承袭孔子所开示的人格意识与士节基础,将社会知识分子的自觉推向新的高度。他以“义”为支点,建立了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理论,再通过“居仁由义”的道德实践,达到理想人格的最高典范:大丈夫。同时,孟子倾力批判了各种寡廉鲜耻的奴性人格,从而最终形成了完整的人格意识与士节体系。这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后世知识分子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8.
人类生活世界以及人类自身是一种一元性的存在,在这种一元性的存在当中,人类最为理想的生存状态就是人类与世界、与自身之间能够拥有一种自由性质的关系。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类的实际生存状况则是:由于私有制的存在,人类的感觉被囚禁在了物质欲望之中,同时,工人在劳动当中也出现了严重的异化。那么,如何才能够根本改变人类的这种生存状况?这一问题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的逻辑起点。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注重社会实践,将文学艺术纳入于其宏观性质的社会规划。而西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法兰克福学派则注重文化批判,强调文学艺术对于现实社会意识的颠覆、反判性质。从而造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的变迁。  相似文献   

19.
“李约瑟难题”是在中西科学技术史比较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著名问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李约瑟本人将中国未能产生近代科学的主要原因归结于地理、经济与制度三个方面。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答“李约瑟难题”,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中国地理环境、人口、生产方式三方面的因素影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产生;同时,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教育、科举制度、清朝政治制度等因素影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姚萍 《学术探索》2012,(6):53-55
不论是器物的现代化,还是制度的现代化,归根到底都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是指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主体能力的现代化。在现代社会,使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得以充分体现的主体形态是公民。公民意识是伴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而产生和形成的一种现代意识。公民意识的培养依赖于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