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认为“三农”问题是一个社会系统问题。作者借鉴西方社会学家T.帕森斯的社会系统论及其“四功能范式”对我国的“三农”问题进行了剖析,指出这一问题的实质是农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农村社会进步的不可持续性与农民生计的不可持续性交织而成的农村社会系统失衡问题;由于特定历史制度安排所造成的农村社会系统相对封闭以及内部子系统边界不清、功能模糊和反分化倾向,使大系统趋于“无序”或“混沌”状态。为此作者认为,“三农”问题的解决之道在于城乡两个社会系统的融合。本文的对策思考是,应当以统筹和协调的系统论发展观为指导,在增加新农村建设投资的同时,推进农村政治、法律制度、道德规范教育等配套社会改革,促进农民行为模式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2.
农民日常生活信息来源倚重电视媒介以及村民会议传播,他们接触大众传媒的频度和时间形成了电视第一、报纸第二、网络第三、广播第四的模式。媒介功能认知方面,他们重视媒介传播新闻信息与引导公共舆论,但认为大众传媒最大问题是“与自己距离太远”,加之“虚假新闻增多”等因素,导致其不太喜欢大众传媒。媒介对农民阶层的报道和关注不够,只有少数媒介关注“三农”。媒介需要多关注进城打工农民,重视对“三农”政策传播。农民期待发展农村电视和网络媒介,加强对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关怀,客观、全面、真实地报道农村情况,持续报道农村社会问题,禁止虚假、空泛的报道等等。  相似文献   

3.
面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出现的诸多新情况,江泽民从中国国情出发,创造性地将三者综合考虑,系统、深入地论述了巩固农业基础、推进农村发展、保护农民利益的思想,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江泽民的“三农”思想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别是新农村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央和各地针对农村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和惠农政策,对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还有赖于推进农村全面改革,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本文以农业大省安徽为例,总结前期农村改革的实践经验,探求下一步农村改革之路。  相似文献   

5.
"三农"问题中的一个基本症结就是由于实行城乡二元结构而给农村发展带来的极大制约与不公平.在信息社会中,发展农村信息传播事业是实现农村与城市真正平等的一个极为关键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三农”问题:社会公正与社会排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是农民基本生存与发展问题,农村、农业、农民与城市、东部与西部之间出现的差距,使作为共产党执政基础的主要社会群体日益弱势化."三农"问题隐含的实质是社会公正失衡与社会排斥.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历史任务,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形成符合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规律的有效路径。本文主要从科学规划、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培育新型农民和创新农民组织体系等四个方面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路径进行了理论和操作层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把握农业的产业属性和市场化趋势,把握农村的社会属性和现代化进程;把握农民的主体属性和国民化要求;把握‘三农’的基础属性和国际化走向”即“三农”问题研究中的“四性与四化”的理论模式,这是在实际调查和对历史与现实情况的社会分析基础上提出的认识框架,它推进了“三农”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执政能力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三个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党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由于“三农”问题的紧要性直接制约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贯彻,也因为“以农为本”是“以人为本”的题中应有之意、“以农为本”与“以人为本”有着本质上的一致性,因而,“以农为本”是实现“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当前路径。关注农民利益、关注农业发展及关注农村改革是实施“以农为本”路径、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上海郊区农村传播网络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背景中国农村的巨变,举世有目共睹。学术界无不称颂农村的经济改革,关心农村的科技进步。然而,一个迄今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事实是,中国农村的这场伟大变革,是在经济、科技和社会三个层次上同步进行、协调发展的。传播,即人类信息、知识、观念和情感的交流活动,在现代社会过程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与经济的繁荣、科技的昌明、文化的开发和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以人类传播活动为研究对象的传播学,在国外至少已有五十年以上的历史。然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传播学家们主要关心的是工业化、都市化社会里的传播活动,农村则是一个被传播研究所遗忘了的角落。近二十年来,一部分传播学家开始转向研究不发达国家的传播事业,形成了称为“发展传播学”的流派。其中不少人对于具有八亿人口的中国农村颇有兴趣,但苦于缺乏第一手资料,至今尚无建树。当然,国外传播学的某些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对“三农”问题研究的资助力度不断加强,相关研究发展迅速且成果卓著,对此进行整体梳理,既有助于总结以往研究的经验,也有益于相关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文章以1991-2015年立项的3 375项“三农”问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其18 770篇成果论文为研究对象,对项目信息、成果论文、研究热点与评价等方面进行计量分析,全面呈现中国“三农”问题近30年的发展与研究状况.研究表明,农民、新生代农民工、新农村等为“三农”问题的研究热点,有关农民、农民工的论文最受关注且被引频次最高.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多元性及差异性角度入手,就《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一书鲜明的实证性,讨论农村“信息孤岛”现象及农民信息接受环境的贫困化。由此,作者认为,所谓“农民视角”即多元性视角,而只有承认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性的绝对重要,才可能直面以差异性为主要特性的多元性,研究差异,研究多元,使“三农”研究乃至新农村建设真正回归农民主体,并由此做到务实求真。  相似文献   

13.
城乡一体化是城乡关系的最终形式,制约中国城乡和谐发展的主要障碍是二元社会体制对农民的束缚。实践证明,通过制度的创新和改革使农民从种种束缚中解放出来,不仅是城乡和谐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文章认为2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每次跨越式发展其本质都是在解放农民过程中释放的能量。科学发展观和城乡统筹的提出为农民的彻底解放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的农民问题不能在农业内部解决,也不能局限在农村解决,在城乡一体化层面上赋予农民自主权和平等的地位,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4.
试论“三农”问题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农村、农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和和谐社会中处于重要地位,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关键在于建立和健全解决“三农”问题的机制和制度。  相似文献   

1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和要求,以发展农村生产力为原动力,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带动力,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为驱动力,以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为吸引力,以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凝聚力,积极稳妥地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工程。  相似文献   

16.
当贫困超出“物质匮乏”的含义时,很多人都无法规避它。新时期“三农”小说对乡村社会的贫困进行了浓墨重彩的书写。贫困群体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人穷志不穷”型;第二类是“人穷志也穷”型;第三类是“志穷人不穷”型。这三类形象反映了乡村社会部分农民在物质、精神、心灵、情感等方面贫与富的胶着状态。  相似文献   

17.
重庆城乡协调发展问题探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跳出过去基于农村本身就“三农”论“三农”的研究思路,因为农村区域自身没有条件和能力来解决“三农”问题,从城乡互动视角来研究“三农”问题尤为重要,城乡互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该文重点分析了重庆城乡失调的表征和弊端,最后提出了促进城乡良性互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代耕农"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产物。推算结果显示,至2004年我国有"代耕农"约75万人,占农村流动人口的9.46%。本文以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石湾镇铁场村的"代耕农"为例,比较了"代耕农"、在家务农和农民工三种农村劳动力就业方式的成本与收益,发现"代耕农"至少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次优选择,对于年龄偏大、缺乏务农之外其他技能的人来说,甚至是最优选择。这种在利益驱动下与短期土地租赁合同连接的农村劳动力流动,一方面能使人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也可能使土地被过度使用。政府应在明晰土地产权的基础上,引导和规范土地流转,并为"代耕农"融入当地社会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维度:增进农民福祉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三农”问题在现代化进程关键时期的凸显,引发了我们对中国现代化战略、城市化战略的反思和警醒。在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念观照下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是新的历史阶段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选择。重提“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简单的“旧瓶装新酒”,而是重在实实在在地增加“新酒”的份量和提高“新酒”的质量。本文试图通过学习领会胡锦涛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讲话精神,以新的视角,从农民幸福感分析入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目标是增进农民福祉,让农民享有中国特色的“等值不同质”的现代生活。  相似文献   

20.
十六大以来,中国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进程中的一条主线是“多予、少取、放活”。目前,农村税费改革已取得了阶段性的巨大成功,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正向农村地区倾斜,“三农”问题初步得到缓解,我国在总体上进入了“后农业税时代”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新的发展阶段。下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重点、难点是,进一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所造成的瓶颈制约,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