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清华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3)
正当市场原装“茅台”供不应求,王朔的酒精兑水点上一二滴“敌敌畏”的假活儿也“昧着良心”上市了。王朔小说引起的“轰动效应”是非常有趣的文学现象。他以特有的“激情、悬疑、机智、幽默甚至无耻”,引发了读者的愉悦、吃惊、乃至激愤、憎恶。总之,你读了王朔,他不会让你太舒坦。 相似文献
2.
《青春男女生.妙语》2006,(8)
Aiyu12(草迷):我不知道自己到底算不算是个好女孩,初中的时候和同学打架,不好好学习,老师的眼中钉,肉中刺。经常被老师骂的学生,上了高中,处对象,抽烟,喝酒,打台球,虽然不是经常做这些事,但是这些影子毕竟在我身上停留过。逃课包宿,一切的一切,能想到的坏我似乎都做过,原以为 相似文献
3.
4.
白浩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64-68
顽主型人格同样是对现代社会反抗的一种病态人格体现 ,是在焦虑中走向狂欢纵欲。从地点 :狂欢节广场式场所 ,活动 :各式游戏 ,道具 :假面等角度看 ,顽主人格是一种对民间狂欢节活动的复活。它所代表的狂欢节精神主要体现为无父与笑谑 ,而王朔的身份正是民间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5.
6.
7.
8.
9.
10.
吴晓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1)
1“新时期”小说的结束和“后新时期”小说的开始的标志之一是王朔的小说潮。八十年代后期的小说创作,渐渐失去了“新时期”初期的那种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汹涌势头,一些旧的形象、旧的激情,渐渐被多元格局下的新的形象、新的情调所替代。进入这个时期的小说创作,被认为是在看取世相上,少了“新时期”的那种浪漫主义的遗风,而转成既直面现象,又认同现实,把“理解”生活放在第一位,置身于有局限、有缺憾的生活之中反映生活,更具清醒而严谨的现实主义神韵。在文体意向上,“新时期”小说高度重视主体的凸现和高扬,而“后新时期”小说… 相似文献
11.
12.
13.
1六年前。那天是圣诞节,商店的橱窗玻璃上画着圣诞老人和圣诞树,有的商家门口还挂上了红灯笼,到处是喜庆和温暖。可是我没有,什么都没有。我瑟缩着臂膀走在寒风中,忽然摸到口袋里还有两元钱,于是我就去超市,想给自己买点东西充饥。超市真大,走了两圈,我就迷了路。摸到学习用品区,我看到一支钢笔,很漂亮,爸爸从来没有给我买过这么漂亮的钢笔,我拿在手里摩挲着,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14.
15.
凡高 《青春男女生.妙语》2009,(2)
【导读小语】艺术家就是要努力地奋斗,不断地探索,无条件地献身于艺术事业。人们总把我看成是一个不可理喻的怪人,我要申明的是,我不是什么怪人,尤其不是应从社会中 相似文献
16.
17.
陈荣香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1):89-92
王朔由小说《顽主》开始塑造了一批顽主群像,对小说文本进行细读,可以发现被认为是社会沉渣的顽主们,并非如大多数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是玩世不恭的痞子,他们的肉体在地面上生活,他们的精神却在半空中悬浮,这就决定了他们在现实世界和形而上世界之间的痛苦徘徊。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