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初“识”王朔是那样偶然,或多或少一些看不明白便成了我急待了解其人其作的原因,于是与其有关的评述、轶闻统统包揽,笔下之作一概渴望读过。然而释读《等待》《动物凶猛》《玩的就是心跳》之后,心便开始有所悸动,王朔真让我《过把瘾》,痛之后便真得开始认同众多的评介:影视大腕、码字明星(崇拜他的人语)、“皇城根下贩卖文化垃圾的丑陋的北京人”(萧元《王朔再批判》)、痞子学者、毒蜘蛛(不喜欢他的人语)。王朔其人便真在我眼中迷幻朦胧了,但客观却不容置疑,一个时代,一个流派,一个作家谁能认同他的完美,褒贬便相应而生,…  相似文献   

2.
一直在小地方生活,不了解王朔,也不了解北京人。读了王朔几篇骂名人的文章,一是不理解这么大的作家为什么突然准备长期骂人;二是对王朔那么随口拈来、人骨三分的语言感到惊奇。这几个月来北京工作,与北京人生活了一段时间,才突然醒悟──王朔是个北京人,他爱骂人,他骂得精彩,无非是表现了北京人的一般特征。 北京人像上海人一样,有大城市人那种优越感,从内心里看不起外地人。但是与上海人不同的是,北京人有“攻击性”。上海人瞧不起你,大不了偷偷小声说个“乡下人”、“小赤佬”。北京人可就不同了。你开的是外地牌子的车,即…  相似文献   

3.
王朔现象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朔现象的再思考张英伟八十年代以来以“现象”命名的事件越来越多,但各种“现象”似乎总是昙花一现,唯有王朔现象是个例外。他在1988年,先后把《轮回》、《顽主》、《大喘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等四部小说搬上银幕,“玩”出了个中国电影的“王朔年”...  相似文献   

4.
导演姜文首次从镜前走到幕后,将王朔小说《动物凶猛》进行了改编。从王朔评价看来,《阳关灿烂的日子》是他所有小说中改编最好的一部,王朔对电影的喜爱溢于言表,甚至还友情出言了影片中两个军区大院劝架的调停者。导演姜文则作为影片的叙述者和成年的“马小军”娓娓道来属于王朔也属于他的那段少年时光。  相似文献   

5.
沈群 《可乐》2011,(3):16-17
不愿面见总统1997年,王朔在美国待的最长一段时间就住在我家。那时,正赶上他的书《玩的就是心跳》的英文译本在美国出版,美国畅销书作家斯蒂芬·金为该书写序。出版公司计划举办一场新闻发布会,邀请几十家美国主流媒体参加。王朔不以为然,告诉主办单位:"我不去。两三个人还可以谈,几十个人在一起怎么谈啊?那不是谈书的场合。”  相似文献   

6.
王朔日前的一篇《我看金庸》又触犯了众怒。他把金庸说得一钱不值,把全中国入惹得直跳,恨不得把王朔拉到火刑架上烧掉。 王朔的话当然说得很不客气,他先说金庸和琼瑶电视连续剧、四大天王、成龙电影是“四大俗”,再说金庸虚构了一群中国人的形象,代替了中国人的真实形象。总之极尽诽谤之词。这下好了,一大帮中国人像气球一样炸了!他们立即口诛笔伐,其路线不外三条—— 一是替金庸辩护,说他的小说怎么怎么好,怎么怎么拥有庞大的读者群,怎么怎么远超琼瑶四大天王成龙之流; 二是拿王朔的作品开涮,说你的那  相似文献   

7.
苏联作家卡里姆在《漫长的童年》和《普罗米修斯,别扔掉火种》中,艺术地描写了人类的“童年”与“成人”,思索现代社会人性、人的道德情感与理性意识等问题,强调人的心灵的自我觉醒与自我铸造,他的作品是一部心灵发展史。  相似文献   

8.
《白夜》作为‘挪市”小说,与《废都》有着一致性:作家处于“边缘状态”,一方面他走出了商州;另一方面他还没有走进都市,都市不是他的家。作家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使《白夜》触及到都市的某些深层问题,冠《白夜》以现实主义作品是恰当的;由于作家的艺术追求,希望做的是现实生活与神秘文比的结合,所以,不同于他早期的现实主义小说。  相似文献   

9.
《东堂老》是元代杂剧作家秦简夫的作品。关于他的生平,所知极少。《录鬼簿》列入“方今才人相知者”,大概与钟嗣成系同时代人,且互相熟识。据其小传:“见在都下擅名,近岁来杭回”(按天一阁本作  相似文献   

10.
试论井上靖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井上靖是日本当代久负盛名的作家,日本评论家誉之为“置座于文坛顶峰的大师”。他今年七十四岁,大学毕业后在《每日新闻》社当了十五年记者,到他发表成名作《猎枪》,牢固确立作家地位的时候,已经四十二岁了。井上靖的创作成就是惊人的,他发表过大量的诗歌、随笔和评论,也写过戏剧和电影。但他最得手的还是小说,截止一九七六年,新潮社出版他的小说全集竟达三十二卷  相似文献   

11.
老作家王蒙在他的新作《尴尬风流》出版之际接受采访时说:“作家不是世界的审判官,应该是世界的情人,应该对世界充满兴趣,充满爱。也有作家是世界的诅咒者,我尽量远离这类人,他们影响我的食欲和健康。”(《新京报》2006年3月13日)用王先生的话来说,作家“应该是世界的情人”,而他是个著名作家,那就应该是“著名世界情人”了,看来他对自己很自信,勇气也很惊人。可是,不要忘了,这个世界是个四分五裂、矛盾重重的世界,美丑并存,良莠互见,兼容并蓄,要想爱所有的人,当所有人的情人,恐怕不大现实。譬如说,保安与小偷,黑心矿主与苦难矿工,优秀干部…  相似文献   

12.
萧乾是以作家和记者一身二任的独异格调驰誉现代中国文坛的。他的带有独特“京派”味的小说已多为人们称道,那么,他的作为记者生涯“副产品”的散文和特写呢?本文想就此略作探讨,因限于篇幅,只谈前期。到1939年9月出国为止,萧乾在致力小说创作的同时,写了数量相当可观的散文和特写。已经结集出版的有《小树叶》(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见闻》(1936年桂林烽火  相似文献   

13.
作家李国文写的《改选》、《花园街五号》、《冬天里的春天》等小说脍炙人口,李国文的善良、厚道、宽容、淡泊、与人无争更是文学界公认。他今年将近70岁,他说:“人的健康有两个方面,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我算得上心理健康吧!” 在召开第五次作家代表会前夕,各种小道消息纷至沓来,占据了他家的电话线。风云十八变,电话铃声响了,有人来报:“副主席有你了!”他听了“哈哈哈”;一会儿铃声又响了,人家告诉他又没了,但会当主席团成员,他听了仍“哈哈哈”;当电话再度响起时,他被告之“主席团成员也没了”,他听了还是“哈哈哈”。这种事对爱钻牛角尖的人或喜爱功名的人可能是悲剧,会越想越气,  相似文献   

14.
并非科班出身的北京青年作家王朔,以其独具特色的作品,赢得了不同层次、各种年龄的众多读者的喜爱。然而,在文学评论界,王朔却是一个最引起争议的作家。赞赏者誉其小说是继老舍之后的并有所突破创新的“新京味小说”,毁之者则称其作品为“痞子文学”或“流氓文学”,新潮批评把王朔纳入“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行列,通俗文学则将其归在本流派的麾下,真是众说纷纭。本文试将这些评论中具有代表性的见解加以综述,并略陈己见。  相似文献   

15.
有岛武郎是日本“白桦”派的代表作家,但他的视野已远远超出了“白桦”派的创作思想范畴,他倡导的新理想“一元生活论”和“本能生活论”猛烈地冲击了当时的注重理智、循规蹈矩、排除热情、禁忌欲望的基督教上层社会。作家通过小说《叶子》,对当时社会的腐朽与黑暗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批判,充分地体现了作家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目前学术界对于《叶子》(又名《一个女人》)这部作品的优美的语言技巧、“梦幻”的描写、“叶子之死”的评论较多,但是对于作家的新理想主义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对于他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评论也不多见,对此,文章试图通过对《叶子》这部作品的分析,从作家的新理想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精神来透视作家的思想及创作观。   相似文献   

16.
王朔是八九十年代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王朔现象和一个时代联系在一起,是我们进入八九十年代的文学叙述中无法绕开的主要文化现象,他对传统文化与人文价值的反叛与嘲弄,他的独具一格的调侃语言,他的商业意识,他的创作的大众化趋向等等,都成为那个时代的一道独特的风景。时至今日,王朔现象最绚丽的时代虽已过去,但他带给我们的话题与思考依然远远没有结束。  相似文献   

17.
《围城》不像古代小说那样,明显引用他书材料,但是这并不表明《围城》没有使用他书的材料.其实钱钟书先生《围城》中大量的名言隽句都是借用古代经史子集或外国典籍中的材料加以生发的,只不过由于作家的艺术手法非常高妙,让人不易察觉罢了.《围城》的本事大致是采用“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化用而成.  相似文献   

18.
果戈理是19世纪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也是讽刺艺术大师。 关于他的讽刺艺术,鲁迅先生在《摩罗诗力说》中有这样一句话,他(果戈理)“以不可见之泪痕悲色,振其邦人”。普希金读了果戈理《旧式地主》之后说:“一首我们不由含着忧伤和感动的眼泪而发笑的田园诗”。两位作家肯定了“含泪的笑”是果戈理讽刺艺术的一大特点。  相似文献   

19.
孟红 《中华魂》2010,(9):18-20
瞿秋白(1899-1935),江苏武进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是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曾主持召开著名的“八七”会议;是《国际歌》最早翻译者、中国共产党内最早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研究中国政治、经济问题的学者;曾两次觐见革命导师列宁:是著名的记者、作家、有名的“大才子”,  相似文献   

20.
自赫鲁晓夫叛徒集团上台之后,有一批自称是“苏共二十大和二十二大产儿”的所谓“第四代作家”涌进了苏修文坛。他们与那些老牌修正主义作家,在斯大林时期受过批判的作家,以及二十大后蜕化变质的作家,汇成一股黑浪逆流。而在这股逆流中,习“第四代作家”的头面人物叶夫图申科,堪谓名噪一时。美国《星期六评论》周刊称他是“苏联创作中的异教徒”。法国《快报》赞他是“苏联代表着前途的新一代的发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