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虞本作吴,其地域是斗宿对应之地,即当今江苏、安徽南部、湖南东南、江西至浙江上海一带.有虞氏的祖国在吴地,舜生于湘南之桥地,亦曰姚墟,封于吴地,多次迁徙,后迁至负夏、妫汭、寿丘,即帝位于今天的长沙一带.北方虞迹应当是舜之后代和周章弟虞仲带去的.  相似文献   

2.
扬越地望考     
扬越,是先秦时期我国南方一个庞大的古越族支系。对于扬越的地域,至今尚缺乏系统的论述。长期以来,学术界大都认为扬越指居住在扬州、汉水之南的古越族,其主要依据是高诱对《吕氏春秋》一段记载的注释,为了判别这种流行说法的正误,有必要对高注重新辨识。《吕氏春秋·恃君览》载:“扬、汉之南,百越之际。敞凯、诸夫,风余靡之地(笔者按:一作“敞凯诸、夫风、余靡”之地)、缚娄、阳禺、欢兜之国,多无君。”“扬、汉之南”。高注  相似文献   

3.
扬越地望考     
扬越,是先秦时期我国南方一个庞大的古越族支系。对于扬越的地域,至今尚缺乏系统的论述。长期以来,学术界大都认为扬越指居住在扬州、汉水之南的古越族,其主要依据是高诱对《吕氏春秋》一段记载的注释,为了判别这种流行说法的正误,有必要对高注重新辨识。《吕氏春秋·恃君览》载:“扬、汉之南,百越之际。敞凯、诸夫,风余靡之地(笔者按:一作“敞凯诸、夫风、余靡”之地)、缚娄、阳禺、欢兜之国,多无君。”“扬、汉之南”。高注  相似文献   

4.
神农氏,传为远古部落联盟首领,又称神农氏部落。通过两汉、先秦相关文献,并结合出土文物情况,可初步推断出,上古传说时代的南方、北方都存在神农氏部落。《史记·五帝本纪》[集解]等载引,炎帝传为神农氏后裔,其出生地望有甘青说、宝鸡说、淮阳说、曲阜说、随州说等五说。通过文献梳理及出土文物证实,随州历山说最为可靠。  相似文献   

5.
《春秋左传》、《史记》等汉以前的史书中所指的“颍”的地理位置在颍水上游。所谓的管仲地望“在安徽境内”、“在安徽颍上”说和《辞海》中有关管仲地望在“颍水之滨”的说法都属地域模糊不确。管仲地望应在颍水上游之滨。根据南京图书馆藏的孤本嘉靖八年《登封县志》,可以确定管仲地望在今河南登封县境内。  相似文献   

6.
曾辉煌一时的双屿港虽早已泯灭于环境的自然演变和人为干扰,但其历史渊源、发展动因以及港口形态却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能够验证分析结果的实物证据而使双屿港港址研究工作处于纠结。如果能够更多关注环境变化以及环境变化过程中遗留的历史痕迹,或许对解开双屿港之谜能够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南都学坛》2017,(3):120-121
<正>姞姓鄂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年代久远的古国,历史文献记载很少。但在商代,鄂国就是一个有实力和声望的古国。商代末年作为纣王三公之一的鄂侯因劝谏纣王而被杀后,鄂国、鄂侯不见于文献记载。近年收集和出土的周代有铭青铜器中,有一部分属于古代鄂国之器。本文通过相关文献记载和鄂国青铜器铭辞以揭示古鄂国历史地望的变迁。  相似文献   

8.
一就日本史的原始材料来说,《魏志·倭人传》无疑是非常可宝贵的。但是从广泛的中国文献来说,它只是许许多多文献当中的一种。《魏志·倭人传》之外,《山海经》、《史记》、《汉书》、《宋书》、《梁书》、《隋书》………这些材料同属于第一手材料,《山海经》是战国的记录,《史记》是西汉的记录,《汉书》是东汉初年的记录………都有其重要性,不宜有所轩轾。《史记·封禅书》云:“自(齐)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  相似文献   

9.
根据中国史籍资料记载,苗族的源流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伏羲太昊时代。蚩尤所统领的九黎部落源自“两昊”集团。九黎部落最先居于“中土”。  相似文献   

10.
周书灿 《南都学坛》2012,32(1):35-38
《牧誓》记载庸、蜀、羌、髳、微、卢、彭、濮八国之师曾随武王伐纣,古今学者皆释为凿凿信史,少有疑问,然八国族地望,则长期存在不少争议。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文献记载、甲骨文资料和田野考古资料对八国族中的蜀和濮的地望重新进行较为系统的考察,认为:周原甲骨卜辞之"蜀"即《牧誓》之蜀,西周初年其位于今陕西汉中一带;《牧誓》之濮,西周金文中屡见,根据专家研究,即南国子,西周初年濮族大致位于楚、豫之间江汉平原地区。  相似文献   

11.
"豳"地所在很长时间以来是人们争论的焦点,文章通过论证,证明传统说法即"豳"在今彬县、旬邑一带是具有历史依据的,并且就是历史上的"豳"地所在。  相似文献   

12.
王畅 《南都学坛》1999,19(2):30-34
《曹玺传》中记述曹玺“著籍襄平”,曹玺是曹雪芹的曾祖父,据此有人认为曹雪芹祖籍即襄平,也就是今辽阳。但据史书记载,襄平、辽阳在西汉时是同属于一个郡的两个县,东汉时已不属于同一个郡管,但仍是两个县名。北魏时襄平之名仍存,而辽阳之名已废。从晋朝到北魏时,襄平已由原来的县名演变成州或治所名,而辽阳在辽代才重新建置,而此时辽阳与汉时辽阳辖区已不同。襄平之名是北齐时废的。从襄平的历史沿革来看古襄平应指今之中固、铁岭、新民、抚顺、沈阳、锦州、辽阳、唐山、丰润等地,故那种把曹雪芹的祖籍说成是辽阳的说法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13.
豺山宫是拓跋珪、拓拔嗣父子经常临幸的地方,从平城到豺山往返可以径达,说明豺山近在平城大同。又云“北巡”,则其在大同的正北方。豺山又是漠南地区的交通要道,其北通参合陂,西达善无北陂,南下可到平城。其具体位置又在参合陂东岸的西南方向。参合陂即是今察哈尔右翼前旗境内的黄旗海,善无北陂即今凉城县境内的岱海,则豺山位置指向今丰镇市郊饮马河东侧的薛刚山。薛刚山在清代乃至民国时期尚有古寨遗存,该遗址正厅还发现有北魏时期的绳纹砖、布纹砖。该地还有灵泉一处,风景绝好。故可以断言薛刚山就是北魏时期的豺山。豺山周边的青牛山是饮马河源头附近的牛心山。罽岭就是今丰镇市城区东北方向上的平顶山。  相似文献   

14.
对于我国史书中所载古掸国的地望问题,迄今尚无定论。本文从掸国所走的永昌道、日南道路线入手,结合中外史料,经过初步研究,认为掸国是印度次大陆上天竺国中的一个中、小国家。  相似文献   

15.
准确认定夏桀都城与成汤伐桀的古战场鸣条的今地望,是研究夏商战争双方的策略和战术,科学地认识中国奴隶制时代第一次王朝更迭战争性质的一个关键问题。但对桀都与鸣条地望的认定,无论是古代记述,还是今人著作,分歧都很大。现谨加考辨,冀探其源,并呈管见。  相似文献   

16.
子夏家乡温邑地处"河济之间",在出荥泽北流的黄河古道之西,又称作"西河之上",简称"西河"。西周至春秋初年,温邑为王畿内温国的治所。公元前650年"狄灭温",前635年晋师勤王赶走狄人占领温邑,周襄王将温、原等四邑"赏赐"晋国。此后温邑先后成为晋国狐溱、阳处父、郤至、赵氏、魏氏采邑,战国前期属于魏国,从未有过"属卫"的历史。子夏自谓退居"河济之间",曾参谓其退老"西河之上",皆指其回到家乡温邑,与后世说他是"晋国人"、"魏国人"可以统一,唯一不能统一的错误说法是"卫人"说。  相似文献   

17.
隋唐两宋时期,合州赤水县治在唐武德元年和北宋熙宁七年曾发生两次迁移:第一次赤水县治于唐武德元年东移两里,影响不大;第二次,赤水县于北宋熙宁四年废而熙宁七年复置时,县治往北迁移至龙多山南五里之地。由于南宋至明清时期的地理志(方志)对赤水县治位置的记载甚为模糊混乱,故本文尝试对此进行梳理和考察。  相似文献   

18.
麦力干部属于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的一支,是清初活跃在青海祁连一带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本文通过对《秦边纪略》的再研究,对麦力干部的牧地范围作了初步界定。进而对“大通河源”及“三角城”两个重要历史地理概念进行考辨,认为《秦边纪略》所说的“大通河源”即今青海门源回族自治县境内永安盆地和浩门盆地。三角城是麦力干部的辖区之一,不是其政治中枢所在。三角城居住的是反清起义失败后逃入麦力干部的一批回族官兵,今门源旱台乡红山三角城乃其遗址。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上对“三吴”的考证众说纷繁 ,莫衷一是。本文从吴兴、吴郡、会稽说 ,吴郡、吴兴、丹阳说与苏州、湖州、润州说 ;以及以苏州、湖州、常州等为“吴中”说等进行辨解 ,判其得失。“吴”地的出现 ,从文物上见之于商器铭文。新发现的两处鲜为人知的历史地名“西吴” ,可以确定以湖州、常州为三吴之“吴中”中轴线。从新发现的“西洲”、“三洲”地望进行考证 ,又明确了这一横轴线是江宁———太湖西岸这一地区 ,即古代中江、秦淮溧水干流之地 ,为江东、南洲、洞庭文化区块 ,亦即上古所谓蛮夷之声的东音 (东阳音 )、南音地带 ,而六朝吴声西曲即其余音  相似文献   

20.
故唐地望辨     
西周初年,周成王攻灭唐国以后,分封叔虞于唐地,建立了蕃屏周室的唐国诸侯政权,传世“晋公奠”铭文所称颂的“皇祖唐公”和《左传》中周成王分封赏赐的大叔、唐叔,都是指的晋国开国之君唐叔虞。叔虞建立的唐国,至其子燮父以唐地本有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