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缅甸的哈尼族──阿卡杨六金哈尼族是个跨界民族,分别居住在中国、越南、老挝、缅甸及泰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各地哈尼族的自称和他称有所不同,但其意义基本一致。本文拟对缅甸哈尼族的情况作一介绍。族称与人口分布缅甸哈尼族自称和他称有“平头阿卡”、“尖头阿卡”、...  相似文献   

2.
哈尼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勤劳勇敢智慧的哈尼族在千百年的农耕文化中创造了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四素同构”的良性农业生态系统和梯田文化景观,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睦、人与神共处的古老而优秀的文化特质。哈尼人穿的是艺术,戴的是神话,其服饰是哈尼族灿烂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织自染的小土布衣服,反映了哈尼族自耕自足的农业生态特征,以黑为美的民族审美观念,反映了哈尼族大山般的深沉和厚重,头上的“吴芭”刻录着祖先迁徙的历史,胸前的银饰记载了宇宙万物的起源。服饰是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承载民族历史有形的文化符号。千百年来,哈尼族从祖国西北向西南乃至东南亚迁徙过程中,形成了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服饰特色。如何欣赏和解读哈尼族服饰图案象征文化与服饰变迁,记者近日走访了哈尼族文化学者、云南红河哈尼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黄绍文先生……  相似文献   

3.
哈尼族是云南省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共130万人,主要分布在两江两山之间的广阔山区,即元江和澜沧江、哀牢山和无量山之间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玉溪市以及昆明市的部分辖区。哈尼族支系繁多,语言差异也比较大,但各支系间的婚俗差异并不十分明显。众所周之,婚姻习俗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现象,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乃至于整个民族的繁衍和发展莫不与婚姻有着不解之缘。本文将从婚姻的角度对哈尼族的婚俗模式及其文化源流作一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哈尼族的“哈巴”文/赵官禄(哈尼族)自古以来,哈尼族就是一个热爱唱歌的民族。唱歌是哈尼民族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唱歌,哈尼族叫哈巴热,“哈巴”即歌,“热”即唱,成为传统的民间说唱艺术。这样唱道:“我俩来谈谈,我俩来讲讲。人不会来看,鬼也不会来看。”这种...  相似文献   

5.
服饰是民族文化的物化形式,是民族审美情趣的外在表现,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标志,也是民族之间相互识别的重要标识。本文以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卡多、碧约、豪尼、西摩洛、白宏、腊米、切弟、阿木、卡别9个自称和他称的哈尼族支系的服饰田野考察材料为基础,浅析哈尼族服饰的历史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和民俗价值。  相似文献   

6.
“红河红,红河深,红河两岸是黄金;黑山黑,黑山峻,黑山顶上是森林。”这是红河两岸哈尼族人民用来歌颂红河两岸的富饶和壮丽的一首民谣。哈尼族有49万多人,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思茅、楚雄等地区。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有27万多人,主要聚居在红河两岸,紧挨着我们亲密的兄弟之邦越南民主共和国。哈尼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早在唐代就有关于他们的历史记载,当时南诏所辖“三十七蛮部”中,有溪处甸部、伴溪落恐部、铁容甸部、官桂思陀部等,均系哈尼族的部落。元、明两代,各部落首领先后得授土司衔;明、清两代,设亏容(即铁容)左  相似文献   

7.
哈尼族梯田文化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考察价值和美学观赏价值,是我国梯田文化的代表;哈尼族梯田文化之美可概括为丰富内涵美、悠久历史美、和谐共生美、民族精魂美、自然景观美、朴实生活美.  相似文献   

8.
若干个世纪的生命与血汗的堆积,让哈尼族人把无数座山变成了梯田的世界。层层叠叠数百级乃至上千级的梯田,似道道天梯由山脚直逼山顶,气势凌霄,搏空荡宇……这就是世界奇迹──哈尼梯田。哈尼梯田主要分市在哀牢山南段红河的部分流域、藤条河流域和李仙江部分流域(台称三江流域),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内哈尼族聚居的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四县是梯田最集中的地区。从总体上看,梯田的分布规模从元江(红河)水系向西至澜沧江水系呈逐渐递减的态势,梯田的分市区域与哈尼族的居住区域基本一致。哈尼族源于青海、甘肃、四川和西藏接台…  相似文献   

9.
在我们哈尼族的历史上,有无数优秀儿女。其中有五个人,堪称哈尼族豪杰。其一是19世纪初,滇南宗哈(今元阳县境)白氏领主统治下的新兴地主高罗衣。他和朱申、高借沙等人看到土司统治下人民生活困苦,且妨碍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便率众起义反对领主制度。高罗衣自称“窝尼王”。义军反土司旗帜鲜明,深受广大群众拥护。新兴地主阶级和农奴联合反抗领主的雄壮气势,震惊了清廷,清政府急令调兵镇压。  相似文献   

10.
通过典型个案,探析当地哈尼族生计转型的过程和动因,并反思民族地区生计转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发现:20世纪80年代之前,西双版纳哈尼族还基本保持以种植旱谷为主的刀耕火种的生计方式,此后,在国家政策引导、支持橡胶种植产业发展的条件下,当地哈尼族逐渐打破了传统的生计方式,经过过渡时期的犹豫和探索,最终完全转向橡胶种植业。  相似文献   

11.
哀牢山哈尼族妇女梯田养鱼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哀牢山哈尼族的梯田养鱼有上千年的历史,对世世代代居住于此的哈尼族的生存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自古以来,哈尼族妇女就是梯田养鱼的参与者。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变迁,哈尼族妇女还成为梯田养鱼的主要管理者。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但与此同时也极大地加重了妇女的劳动负担。  相似文献   

12.
以云南省元阳县箐口村为例来展现哈尼族妇女角色地位的演变动因、速度以及趋势.认为在漫长的农耕社会历程中,哈尼族妇女的角色地位几经更易,其变迁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父系社会取代母系社会是造成妇女角色地位转变的一个根本节点,具体而言则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外来文化及现代性的影响、社会制度政策、文化体系和价值观念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乐器方面的研究是我国民族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哈尼族作为众多少数民族中较为古老的民族之一,哈尼族的鼓的传统制作工艺蕴含了哈尼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传统制作工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红河县作为哈尼族人口最多的地区,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红河县哈尼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带来了哈尼族群众价值观念的变化,另一方面导致许多不可再生的民族文化资源陷入逐渐减少甚至濒临消失的危险境地。本文意在通过对红河县哈尼族鼓的传统制作工艺及其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并根据分析所得出的结果提出相关的意见或建议,为红河县哈尼族制鼓工艺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天南地北     
哈尼族文化走向世界〔本刊讯〕今春,哈尼族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云南个旧市召开.130多位中外学者和特邀代表研究探讨了古老神秘的哈尼族文化.哈尼族是一个世界性民族,我国哈尼族有125万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的红河州、玉溪地区、思茅地区和西双版纳州.哈尼族虽然没有文字,但文化宝藏十分丰富,民间传承大量古老的传说、神话和史诗,  相似文献   

15.
九九年的春天,我驾车来到云南省绿春县寻访哈尼族的服饰艺术。绿春县地处云南南部的哀牢山与天量山脉之间的偏远山区,是哈尼族主要居住区域之一,由于不在交通主干线上,这里外来客人相对较少。因此,当地干群的接待方式相对真诚周到。县接待办先安排我去县文化馆参观一个“成就图片展”。该县哈尼族共有十三个支系,起源于占代羌族,其先民在唐代史记中称为“和蛮”部落。各支系之间服饰样式、功能等存在较大差异,但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喜用自织自染的藏青色土布制做衣服,妇女喜用银泡、银片做装饰,喜佩戴大耳环和银镯。最后选定去距…  相似文献   

16.
哈尼族传统生活方式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尼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山居农耕民族之一。有125万余人,主要分布于滇南红河两岸海拔800米至2000米之间绵亘起伏的哀牢群山、无量山和西双版纳广阔山区。由于社会历史和民族关系的复杂原因,他们世居于山高谷深、地貌切割破碎、与外界隔绝的地理环境之中。这种封闭的地理环境本身就是一个易于保存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  相似文献   

17.
奕车作为哈尼族的一个支系,在长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创造出了他们自己文化的结晶——服饰.对哈尼族这么一个只有本族语言而没有本族文字的民族来说,服饰作为民族文化中最直观的外在表现,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也就更具研究意义.本文以哈尼族奕车支系民族服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奕车支系服饰的颜色、样式、图案等方面进行探...  相似文献   

18.
越南哈尼族节日众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扎勒特”“苦扎扎”“昂玛突”三大传统节日中的活动充分体现出越南哈尼族特有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对山神和水神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鬼魂崇拜。  相似文献   

19.
每一个民族,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都会产生许多战斗英雄。他们通常勇猛过人、力大无穷,引领着人们或征战沙场,或惩恶除奸,取得战争的胜利或成功铲除恶势力,从而成为各族人民赞颂与尊敬的对象。在哈尼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战斗英雄。《窝果策尼果》作为一部记述哈尼族宇宙观、天文历算、农业生产技术、生存生活等方面知识的神话与史诗,也记述了许多战斗英雄及其事迹。这些战斗英雄其人及其事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身体属性的非必要性;二、战斗过程机智性;三、战斗结局完满性。  相似文献   

20.
流传于元阳县哈尼族地区丧葬类舞蹈的木雀舞,因舞蹈中手持特制舞具木雀而得名,其在舞蹈形态上别具特色,举手投足间都是对于山雀的形象模拟。本文通过对木雀舞的形态特征的阐述、分析,其背后是哈尼族厚重的历史记忆、宗教信仰乃至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