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中国近代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抱有强烈的信念.他1919年主持编著的《实业计划》,是一个包括六大建设计划的中国大规模发展实业的宏伟蓝图.他认为,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苦于商品销售困难,大批工厂停产,大量工人失业,急着找寻新的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如果中国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大规模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就能够很快振兴实业.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有些同志认为,孙中山的这个利用外资以振兴中国的实业计划,“不具备实现条件”,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我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
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一生致力于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创立民主共和制度。他提出一个在经济上振兴中国的较为完整的建设工业化国家和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宏伟设想,他的实业救国思想集中体现在《实业计划》、《建国大纲》等著作中。本文谨就孙中山关于现代化的思想作一简要探析。 孙中山实业救国思想的主要内容集中体现在他的《实业计划》中。在《实业计划》中,他就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宏图作了详细的描述。这是一个以国家工业化为中心,使中国国民经济全面现代化的大规模规划。《实业计划》共包括六大计划,主要内容有:1.在中国北部…  相似文献   

3.
朱华 《广西社会科学》2006,(12):169-172
范旭东是中国化工事业的奠基人,其毕生致力于发展工业以实现科学救国的理想。他认为,要振兴中华必须振兴中国工业,而欲振兴中国工业,则必须依靠科学。他的科学救国思想通过他创办实业、重视科学研究、重视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4.
“实业”一词最早是由康有为在1898年在给清帝呈奏的《请厉工艺奖创新折》中提出来的。他请求皇帝下诏把中国“定为工国”,使中国走上工业化的道路。具体办法就是“成大工厂以兴实业”。后来,实业一词广泛流行,含义也超出了工业的范围,囊括了农业、交通、通讯等许多行业。大生资本集团创办人张骞是资产阶级实业救国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对实业一词做出了自己的解释,认为实业按西方人的观点就是“大农、大工、大商”,就是资本主义的大农业和工商业。实业救国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孙中山。他将实业概括为机器生产事业,即“废手工采机器”。他说…  相似文献   

5.
郑观应(1842-1922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他的振兴实业、以实业为后盾与西国进行商战的“商战论”,他的要求改变中国当时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英国式民主代议制的“议院论”等反映时代要求的见解,为近代史家所迭书。但对他的革新教育,培养人才以救国的启蒙教育思想则少有论述。本文试对郑观应这方面的思想作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史学界同志。  相似文献   

6.
朱执信的民生观借鉴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吸收了苏联的经验,也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他提出了通过赎买土地政策实行土地国有的土地经营思想、发展实业来振兴国民经济,他的“理想军队”、“理想地区”方案直接面对民众生活,体现了以民为本值得肯定.“理想地区”是朱执信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探索,是一个过渡阶段,它突破了旧三民主义,但还不能认定是完全的社会主义制度,也不是资本主义制度,而是一种带有社会主义色彩的、代表平民利益的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总结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认为坚持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需要明确几个基本的问题:(1)党的领导和基本内涵是体现在政治、思想、组织方面的“率领”和“引导”,其本质内容是组织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2)根据党的领导的内涵和本质内容,决不能把坚持党的领导等同于坚持“党的专政”。这就要求在治国方略上切实实现从“以党治国”向“依法治国”转变。(3)为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确立“共产党要接受监督”的观念。文章还就实施“依法治国”方略过程中如何监督执政党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从"革命救国"到"科学救国"--任鸿隽尽瘁于推展科学的一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剑 《学术界》2003,(6):234-243
任鸿隽的“科学救国”理念与一般仅停留于“技术救国”层面不一样 ,他将追求科学真理、进行纯学术研究作为发展中国科学的重要方略 ,看作是科学家角色之本质特征。同样 ,与当时大多数“科学救国”论者停留于“空谈”不一样 ,他一直认为进行艰苦的科学研究是发展中国科学的唯一正途 ,乃大力宣扬科学研究 ,并创办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 ,使之成为近代中国科研机构的典范。以后无论是担任大学教授、校长 ,还是就任中央研究院职务、主持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 ,他都本着为国家建设服务的理念 ,致力于中国近代科学事业的推展。  相似文献   

9.
马寅初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其前半生以发展民族工业,实现“实业救国”理想为己任。然而,1897年至1904年七年间在上海求学的经历,对出身于一个传统手工业者家庭的马寅初“实业救国”思想的形成极为重要。在这里,他主要形成了三个重要的观念,即发展现代工业经济的必要性、紧迫性以及树立与洋竞胜的意识。  相似文献   

10.
从治国观念、治国文献、治国手段三方面考察 ,法家的治国方略应为刑治。然自梁启超以来 ,由于种种原因 ,学界主流一直将法家治国方略概括为法治。这是一种误读。与法家“法治”说的理论相呼应 ,各种改头换面的“法治”理论和实践在近现代中国流行。在中国建设法治国家之际 ,应对“新权威主义”、“新秩序主义”、“新工具主义”等各种“新法家”思想进行彻底反思 ,认识其不可消解的疏漏和缺陷。  相似文献   

11.
振兴东北战略出台以来,东北成了全国最“热”的地方。振兴东北、再造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一时成为热门话题。人们希望,振兴东北计划能够为中国再造一个“动力火车头”。但新东北意义仅仅是“动力火车头”吗?可以这样说:一个国家某一时期的经济发展要靠特殊的因素来拉动,现在中央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西部大开发相提并论,显然赋予了其重要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2.
郭松龄倒戈失败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松龄倒戈,是中国现代史上颇为重大的事件,它对当时中国的政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北方军事力量的对比与布局发生了变化,并间接影响了国共两党对时局的方针。这次倒戈虽很快夭折了,但值得研究。有的论者认为,造成这次倒戈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干涉。笔者不以为然。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其失败原因。首先,郭松龄倒戈一开始就没有一个切实明确的政治纲领。他声称倒戈的目的是为了“清除乱源”,①在东三省“实行民主政治”,②“以固三省之根本,发达三省之实业,保卫三省之人民”。③至于如何清除乱源,发展实业,并未有具体说明。那时正是“派  相似文献   

13.
论孙中山“以党治国”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孙中山先生自建立同盟会始,就规定该会的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称这个宗旨为“今日革命之经纶暨将来治国之大本”.不久,他又将这个“大本”阐发为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以党建国、以党治国思想的概括.为了实现以党建国、以党治国,他设计了著名的“三序方略”,规定了以党建国和治国的时间和方法.从同盟会时代的革命方略,到中华革命党的章程和中国国民党的《建国方略》,孙中山都把从军法之治开始到约法之治结束这段时间称为革命时期.他又将革命时期,视为建国时期.建国结束后,即进入治国时期.也就是说,他主张军政、训政时期是以党建国,宪政时期是以党治国.方略规定在建国时期,党的责任是:  相似文献   

14.
陈天华是辛亥革命前夕的著名宣传家,他为辛亥革命作了重要的舆论准备,且为在中国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奋斗了一生。陈天华(1875——1905年)原名星宿,字星台,号思黄,又号过庭,湖南新化人。出身于一个贫穷的落第秀才家庭,幼年替人放牛,生活贫苦。后来他考入提倡新学的新化实业中学堂,他“拾阅新学中书报残纸,慨然欲任天下事”。  相似文献   

15.
研究者大多认为20世纪初叶的文化先行者如严复、梁启超、王国维等,在青年时代锐意于中国文化现代性建设的“疑古”探索后,至晚年却“信古”进而“复古”起来。相反的观点则认为严复终生主张“全盘西化”①。两种观点中,前者没有解答“复古”的原因,后者则略显牵强。笔者在研读严复论著时发现:严复思想前后是一致的,表现为:一方面,以“救亡”图存思想为经线,其爱国初衷不渝,“救国”方略则相时而变,并随着对国情理解的深入而渐趋深化,从“政治救国”寻求富强的一揽子计划,到“科教救国”再到“道德救国”,变化的只是救国方略;另一方面,以自由…  相似文献   

16.
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就需要人们不断地转变观念。党和国家经过20年经济转型和转变观念的探索和实践,已经有了比较清醒的规律性认识,并形成了一整套加快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治国方略。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更明确地指出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这标志着依法治国经过十几年的准备之后,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并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17.
在内忧外患的近代中国,许多卓有成效的实业家,在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满怀救亡图存的爱国热忱,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张謇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一、“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实业与教育,是张謇借助于救国富民的两大法宝,即所谓“富强之本也”①。他认为实业与教育是一对密不可分、相互依赖的伴侣。没有实业作为教育的经济后盾,大谈办教育,显然系纸上谈兵;同时要想改良和发展实业,又须依赖教育为其提供人材和技术的保证,所以教育亦是一种“直接分利而间接获利”的投资。即所谓“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②也。光绪三十三年(1…  相似文献   

18.
从孟子伦理思想的内在逻辑看,性善论、仁政思想、义利观和道德修养论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个整体。这几个方面以“性善论”为理论基础,以“内圣外王”为主线,以道德修养论为实现“内圣”的基本路径,以仁政为实现“外王”的方略,突显“仁义”伦理的思想特质,构建了一个系统性很强的思想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9.
盛宣怀是近代中国的重要历史人物之一。他因大力创办中国早期民用工业企业而享有“实业巨子”的美誉;也因曾充当中外反动势力的走卒而留下了“买办官僚”的骂名。他的政治地位同他的经济业绩一样显赫,如果不是“四川路案”使他一夜之间成了革命与反革命双重打击的对象,他可能会在“办大事”、“做高官”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说,盛宣怀不过是一个悲剧人物:正是他所办的“大事”,加速了他所竭力维护的那个制度的灭亡。辛亥革命后的盛宣怀虽已离开政界,但并没有游离于政治斗争之外。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派与封建专制势力…  相似文献   

20.
张謇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有特殊意义的爱国主义者.他经历了从忠君爱国的古典爱国主义向近代爱国爱民推进中国近代化的新爱国主义的伟大转变。他以通州家乡为试点,以发展实业和近代教育为龙头,全面推进他的“乡村建设”──中国农村近代化改造计划.并取得了灿然可观的成绩。他是中国知识分子中通过自己的奋斗,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确立自己的社会主体地位,并实行社会改造崇高理想的典型,充分体现了知识分子的主体地位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