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代苏轼实在是位能豪能婉、能刚能柔的词坛多面手。他不仅开创了豪放词派,婉约词也写得辞情蕴藉,韵味醇厚,有的还能熔豪放与婉约于一炉,使其婉约词独具个人风采。  相似文献   

2.
3.
以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44岁南渡为界,李清照词创作明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由于政治背景、生活环境及人生遭际的不同,李清照前后期词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也因之相异。但其词作之抒情性、象征性、含蓄性,以及结构宛转、语言清新、好用叠字,尚故实、协音律等婉约词特点,则一以贯之。  相似文献   

4.
苏轼的诗化词是词学观念和词学意识的改变,这种变化改变了词的柔媚纤弱传统面貌,使词摆脱了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词的健康发展指出了“向上一路”。  相似文献   

5.
刘春霞 《阴山学刊》2004,17(4):102-105
南宋婉约词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鲜明的社会心理与文化特点.这一派词人多用"瘦"字,借"瘦"来形容人或物象,并在借词的"宛转回互"的特点,反复咏叹人生的悲苦与家国的沦亡中,形成了其意境不开阔,但意韵悠远的"瘦"境词.  相似文献   

6.
苏轼的词既继承了传统词的抒情模式,又有开拓和创新,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东坡范式。如香草、美人──寄托式,英雄、美人──映衬式,纪游、村行──写实式,飞天、游仙──求索式,亦梦、亦幻──遥相思念式。此外,尚有咏物式、隐括式、排体式、对话引语式,等等。其中香草、美人──寄托式,飞天、游仙──求孛式等,即是诗人的开拓和创新。  相似文献   

7.
婉约词以明净朴素的语言和哀婉凄切的声情,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园圃中一枝独秀.婉约词中关于"断肠"销魂"主题更是深切地表达出词人或国破家亡,或感伤离别的情感.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婉约词关于"断肠"销魂"主题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8.
苏词主调是介于豪放和婉约之间的清雄风格.既阔大雄壮、也不乏轻柔细巧,更多的是通脱豁达,微笑面对现实,以旷达作结.面对贬谪的人生际遇,面对名利世俗,面对相思别离,词人都能表现出潇洒与旷达.这与其坎坷的人生经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特点及其所处的时代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元曲从音乐文学系统的历史发展而言虽是宋词的后继,但由于传播性质的改变,元曲并不是宋词历史的简单模拟和重复,而是具备了不可替代的独特性.音乐系统的改变、作者群体的身份的改变,以及接受者审美习惯的改变,导致了词与曲不同艺术风貌的形成和基本美学风尚的奠定.考察词和曲的起源及流变可以看出,任何一种音乐文学起源时的传播性质往往会对其后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词传播的女性化特征决定了词在以后不管如何雅化和诗化,并且最终成为主要由男性文人群体控制的案头文学,词以婉约为正体的基本观念始终没有移易.曲传播之初的"北人"风尚亦决定了曲的主流始终以豪放阳刚为正体,即使后来出现了"清丽"一派,也未能改变其崇尚豪放脱略的动态美.  相似文献   

10.
围绕苏轼词作的本质内核,第一部分分析了苏轼人生体验的三个层次:对人生自由的表层体验,以入世法寻求自由,现实中无法实现;在矛盾中寻求自由的精神家园,展示了苏轼对人生自由的探索过程;只有做到物我双忘,才能实现心灵超越和精神自由.文章分析了追求人生自由调的意义,它来自时代又超越时代,反映了人类追求自由的心路历程.第二部分从对“以诗为调”和苏词风格的辨析中,阐述了苏轼词的基本艺术特征:自由.从而将“人”、“文”统一于“自由”这一基点。  相似文献   

11.
王艳芳 《兰州学刊》2008,(7):185-186
苏轼和辛弃疾同被称为豪放派词人,但由于两位词人所处的时代、社会地位不同,个人生活经历有别,加之其艺术追求的差异,苏词和辛词表现出的豪放之气也就自然风格迥异。文章就此问题进行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2.
陈友冰 《学术界》2023,(11):133-146
苏轼豪放词风和当时宋与西夏的西北战事,以及苏轼对此战事的态度密切关联。熙宁六年的“熙河大捷”促使苏轼以《江城子·密州出猎》为代表的豪放词风形成;元丰六年“永乐之败”又促使苏轼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代表的豪放词风由豪放雄壮向清壮深沉、多内心反省转变。  相似文献   

13.
北宋初期词人张先以其丰富而颇具革新意义的词体创作成为一代名家,影响了当时和其后的词坛,尤其是其词作中表现出来的“以诗为词”倾向,直接影响了苏轼的词体创作。从环境、组织、创作、个性等四个方面来论述张先对苏轼词创作产生影响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词学界普遍认为北宋著名词家晁补之是追步苏轼词风的,但缺乏应有的论证。晁补之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歌咏、桃源世界的构想、夫妻感情的抒发、宗族亲情的表达、自我心迹的剖露以及民歌修辞手法的移用,实现了其词在题材、内容上的较大突破,使词的抒情言志功能进一步扩大,思想性和时代感明显增强,从而充分体现了苏轼以诗为词的词体革新精神。这些方面连同其壮阔的景象、豪宕的激情共同构成了对苏轼词风的积极回响,其创作成就和词史地位由此可以得到确认和评定。  相似文献   

15.
论苏轼豪放词在北宋的尴尬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苏轼《东坡乐府》中的豪放词 ,在当时并不为社会所欢迎 ,以致“苏门四学士”中的秦观等人 ,也远“豪放”而近“婉约”。这一现象的存在 ,充分体现了北宋词人对本色词的艺术追求与注重 ,并由此建立了“词以婉约为正宗”的传统词学观。  相似文献   

16.
苏轼婉约词的创作特色何文祯一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倾倒了多少英雄豪杰!也使苏轼赢得了豪迈、雄放的千古美名。他那奔放不羁、意气横逸、气魄宏大的豪放词,被人们代代吟咏传唱,击节叹赏。苏轼也被人们尊为词坛豪放派的开山之祖。但仔细翻阅《东坡乐府...  相似文献   

17.
“济南二安”(李易安和辛幼安)婉约词创作在题材选择、形象塑造、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方面有同有异,而以异为主.性别的不同以及生活经历和环境的差异,使他们的婉约词呈现出不同的创作风貌.易安作词选材较窄,然却笔致细腻、形象生动,词风清新典雅、深情委婉;幼安作词则取材广阔,然却未能细腻描画女性情态,诸多意象近乎表意符号,词风朴素自然、刚柔相济.因此,易安词长于言情婉约,境界小而情感细腻;幼安词惯于比兴寄托,境界大而感情深沉.  相似文献   

18.
刘锋焘 《文史哲》2006,(5):82-87
李煜后期的词作“感慨遂深”,与前期词作的绮靡香艳绝不类同,在词史上第一次“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但这一开创性的贡献直到苏轼的出现才真正得到了自觉的继承。从李煜突变性的开创,到宋初诸人有意无意地渐变,再到苏轼明确地自觉,“士大夫之词”在各种内因外因的作用下完成了它演进确立的过程。而李煜和苏轼,则是千年词史上两个重要的关节点。  相似文献   

19.
钟锦 《河北学刊》2003,23(3):127-130
本文通过与辛弃疾、陈维崧词作的对比 ,指出苏轼词作的超旷风格主要由道家 (庄子 )哲学精神的影响所造成 ;此种精神即康德在《判断力批判》“美之分析”中所分析的“美”。并且结合苏词 ,阐释了“美”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之特质以及美善二者之关系。此种阐释对苏轼词风的深入了解有所助益 ,同时也可以澄清常州词派词学理论中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20.
孙康宜先生的词学研究专著《词与文类研究》从中国传统文学研究的实际出发,采用西方文学研究的理论,重新审视词学发展历程,代表了20世纪70年代末期北美文学研究界流行的文体研究的新方向。在对柳永词和苏轼词的研究中,孙康宜先生透过语言分析来探索作品的意义,从措辞、语法、句法、文体出发,通过对零落的词语和段落进行非常谨慎、细致而感性的分析,破解研究对象的内涵,在研究理念和方法上都给后来的词学研究者以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