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麦藏传佛教文化摇篮佑宁寺罗桑开珠一、湟北诸寺之母佑宁寺佑宁寺藏语称“郭隆弥勒洲”,简称“郭隆寺”。位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乡的红岩子沟,地处湟水支流的北岸。佑宁寺是1584年(明万历十二年)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应土默特部之请,去蒙古为俺答汗诵经...  相似文献   

2.
佑宁寺地处青海省互助县城,东五十里红崖子沟,具有悠久的历史。数百年来,该寺名僧辈出,著作如林,在藏传佛教及西藏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早在1583年,三世达赖索南嘉措赴内蒙参加俺答汗葬礼,途经互助哲加时,看到当地风景秀丽,山势峥嵘,适逢雷雨,又见郭隆地方有彩虹出现,故向当地头人许诺建寺。然而他一去未归,圆寂在内蒙。1602年,四世达赖云丹嘉措由内蒙赴藏,途中亦经哲加地方,当地部落头人和村民一再请求建寺,并派人到西藏去请高僧。明神宗万历三十一年,四世班禅和四世达赖派迦色活佛来哲加主持建寺。万历三十二年三月择吉建寺。因建寺地名藏语称“郭隆”(空谷或寺沟),故亦称“郭隆寺”,当地人音变为“二果隆寺”。  相似文献   

3.
青海佑宁寺著名僧人二世土观阿旺曲吉嘉措是藏传佛教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是清代八大驻京呼图克图之一。他一生的功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佑宁寺发展的贡献,他担任该寺法台期间,大兴讲修之风,是佑宁寺历史上最为兴旺的时期之一,后来罗布藏丹津事件中佑宁寺等寺院毁于战火,也是在阿旺曲吉嘉措的努力周旋下才得以重建,保住了安多地区格鲁派的法脉传承;二是阿旺曲吉嘉措驻京供职期间,以政府代表身份护送达赖喇嘛入藏,积极协助达赖坐床事宜,返回京城后受封为“禅师”,向政府进言有关藏区事务的建议,成为中央与地方交流的桥梁,为清政府加强对青海、西藏等地区的管理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被誉为“湟北诸寺之母”的佑宁寺以代出名僧而驰名藏区。对这些名僧的研究是研究佑宁寺的重要内容,且有助于搞清我省宗教史的有关问题。国内对佑宁寺名僧的研究开始得较早,近年来又有文章陆续发表。但限于资料,仍有不少空白。特别,对于该寺五大昂之一的王昂涉及得更少。本文根据最近得到的五世王佛阿旺钦饶嘉措的《佑宁寺志》,结合原有的其他史料,对该寺王昂的王呼图克图系统作初步探讨,并对王佛的《佑宁寺志》内容作一扼要介绍。  相似文献   

5.
清代章嘉活佛的地位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嘉活佛原是青海互助佑宁寺五大活佛系统之一,自康熙朝之后,历代章嘉活佛作为国师,在清朝管理藏传佛教和治理蒙藏地区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文章就清代藏传佛教高僧章嘉活佛在京师、五台山、青海,以及蒙藏地区的影响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论土族高僧三世章嘉之治学精神李钟霖,李敏每当我们谈论起土族历史文化名人时,首先记起了互助佑宁寺(亦称郭隆寺)的几位藏传佛教高僧大德,这是因为他们辉煌的文化业绩已超越土乡山水的自然界定而传播到内地、雪域藏区和蒙古地区,其所遗留下的文化与精神财富,不仅丰...  相似文献   

7.
千山祖越寺     
在千山北沟卧虎山下狭长的幽谷林荫中,掩映着一座规模虽小却建筑古朴的寺院,这就是千山“五大禅林”之一的祖越寺。祖越,传说为一在此建寺的和尚之名,寺建于苍松古柏之间,在此环顾周围起伏的山峦,四季不同的景色,加上青砖灰瓦,玉宇琼楼交相辉映,衬托出古刹之美。因此在“五大排林”中祖越寺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又以幽雅的环境、独特的景观而著称。前人游此寺曾赋诗赞道“祖越多奇境.天王亦幻哉”。祖越寺原来的规模较大,清康熙年间其部分庙宇被无量观所占,使其规模变小。现存的寺院由东西两个院落组成,西院为寺的佛事活动区,东院…  相似文献   

8.
元明清时期,格鲁派在蒙古上层的挟持下,依托寺院、活佛、信众及属寺与供奉道场不断发展壮大。贡本(塔尔寺)地处“汉藏黄金桥”中间站,是藏、蒙、汉及其他民族相互交流的纽带,特别是贡本接纳和供奉许多蒙古活佛,与蒙古信众确立了牢靠的供施关系,并在蒙古地区创建属寺和加强与其他寺院的宗教互动。广施福泽。  相似文献   

9.
少林武术,是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林武术以实战威猛、博大精深,早已饮誉天下,“拳以寺名,寺以拳显”。今日,少林弟子遍布全球。少林武术的发源和发展,离不开嵩山的自然地理和政治地理。嵩山处中原腹地,紧傍九朝古都洛阳,地势险要,少林口是古都洛阳通向东南广阔平原的咽喉,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盛世时,嵩山是帝王游赏、文人登临的胜地;乱世时,嵩山则是兵家出入、强人汇集的所在。少林寺位於嵩山中心,皇家敕建大寺,统辖嵩山地区所有寺院,寺产庞大。为了保证安全,经朝廷认可,寺院拥有自己常备武装力量,即历史上有…  相似文献   

10.
候显(洪保希绕),藏族.祖籍为今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流顺乡寺底下村,是明代初期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外交使者,曾“五使绝城”.出使尼八刺,榜葛拉等国.并引进长颈鹿到中国。“劳绩与郑和亚”.被封为“月巴桑主林僧正”,回籍宏扬佛教.侯家寺因候姓得名,传承十余代,属古洮州地区政教合一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对川、甘、青、藏部分藏传佛教寺院经济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就新时期藏区寺院经济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如何“以劳养寺,以寺养寺”,兴办经济实体,减轻人民群众负担等问题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提出了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过程中,发挥寺院特色经济的优势,促进藏区经济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连城寺院群地处多民族、多文化交融的甘、青交界地带,融政治、宗教、文化于一体,有着明显的地域文化特点。以妙因寺为代表的寺院在教派传承、寺院布局、建筑形制、雕塑壁画等方面构筑了该地独有的"汉藏结合、佛道交融"的特色,凸显了寺院群在该地区重要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3.
北宋石篆山《严逊记》碑提供了很多历史信息,细致分析《严逊记》,可知宋佛会寺并不存在。严逊在分家以后对整个家族的资产并没有支配权,其养老粮除去生活之用和造像费用,并没有多余的钱用来供养寺院和僧人。严逊的儿子们并不支持造像举动,石篆山土地不会捐给寺院,而是3个儿子均分。希昼只是严逊的亲戚或者是他比较推崇的僧人,是从外地请来参加石像落成典礼的,并不是“佛会寺”开山住持。明代的佛惠寺重修者,有意捏造了宋“佛会寺”的存在是为了寺院经营上的考虑。  相似文献   

14.
凤凰 《山西老年》2011,(11):50-50
崇善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东南隅,系山西省佛教协会所在地,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属净土宗。由于年代久远,复遭火焚,其创建年代已不可确考。有说初名白马,后改延寿寺;有说安装名宗善,因僧众不能久居,堪舆家于宗字上增“山”,遂成崇善;又有说本是隋炀帝行宫,后来改作佛寺。  相似文献   

15.
昌都绛巴林寺及帕巴拉活佛世系源流简述根旺昌都绛巴林寺(chab-mdo-byams-pa-gling)简称昌都寺,坐落于西藏东部重镇昌都城中,系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建寺于1437年,是格鲁派在康区建立的第一座寺院,也是格鲁派在康区的首要道场。昌都绛巴...  相似文献   

16.
宗教建筑既是宗教文化的产物,又是宗教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不同教派的寺院极为生动明显地折射出相应宗教文化的发展踪迹。根据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将苯教发展历史与苯教寺院的发展相联系,对藏地苯教寺庙的发展演变、地区分布以及建筑特点进行初步的研究,并以卫藏地区的热拉雍仲林寺和卫藏周边地区雍仲拉顶寺的两个代表性寺院为例,详细描写寺院的情形,期望能够对藏地宗教建筑的了解起到一定的查遗补漏的作用,同时,对苯教寺庙建筑的深入研究也有助于对丰富多彩的藏文化作出更为整体和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明哲,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山东省政协委员,青岛市政协常委,山东省佛教协会名誉会长,青岛佛教协会会长,青岛湛山寺方丈,北京“广济寺”首座等职务。1988年6月6日,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亲临青岛湛山寺,为明哲方丈举行盛大的进院典礼。从这一天起,明哲方丈的全部身心都倾注在青岛湛山寺百业待兴的工作上。他首先在寺院建立起良好的道风,如法为律,又恢复了先师倓虚法师的道场,重振宗风。“来者皆是有缘人”,为了接待人世间有缘的芸芸众生的来访,寺院设立了“延寿堂”,令有佛缘的众生可以在湛山寺食宿,并且有机缘与方丈、僧人们进行佛学…  相似文献   

18.
嘉靖年间,福建因抗倭军费开支庞大,寺田充饷被作为筹措军费的手段而提出和实施。事实上,寺田充饷还起因于当时高估寺院经济的实力,以及地方官员控制福建社会的企图。由于寺田数量有限,寺田充饷对军费补充甚少,却给寺院和民间带来了危害。主要表现在:寺田充饷的征饷对象,包括寺田、有寺租之田、甚至于已出典寺租所附着的田地,税面太宽,寺院不堪;寺田充饷的以租估亩,亩负过重,造成寺院纳饷困难,削弱寺院经济实力:民间找买的寺田亦要纳寺田充饷银,一田二赋,引起民间纠纷;民间受典寺租或买下带寺租之田,被要求交纳额外的寺田充饷银,超过承受能力,民或弃田而逃。  相似文献   

19.
《头陀寺碑文》入萧统《文选》,佛教典籍《出三藏记集》称寺碑文“文自彼制”而“道缘成业”,亦“总入于集”,从目录学可知寺碑文兼跨僧俗两界。《头陀寺碑文》以西天佛地为参照,以中土建筑话语叙说佛教寺院与佛理,其话语跨建筑、佛教两界,由此体现了“碑文”文体其中的一类,由“主于叙事”向“主于议论”之“变”。《头陀寺碑文》以中土义理话语与文章笔法之类叙说佛理,跨中土学术与西土佛教两界。跨文化的多重话语的介入与重构,令寺碑文增添了许多魅力。  相似文献   

20.
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以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为代表的寺院建筑格局分属宫殿式与民居院落式两种,其作为佛教文化载体的寺院建筑与雕饰所产生的庄严、深邃、幽雅的感觉,表明这两种形式均具有佛教顶礼膜拜、超脱尘世的象征意义。普陀山又有许多摩崖石刻,内容大都是礼佛宏法或赞美景物,多数用楷体书写,端庄雄丽,与“海天佛国”的环境相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