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古代历史剧大都沿袭不受历史真实制约而任意虚构的创作路子,其中虽不乏优秀之作,但有不少历史人物形象被歪曲。明末清初李玉的《清忠谱》以真实历史事件为题材,成功地创作出“词场正史”,为历史剧的研究与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三国演义》虚实高度融合的写作方式,对历史题材的创作产生了里程碑式的影响;在紧承其后的一批历史题材小说创作中,作为向这种方式的努力靠拢,《隋唐志传》在内容安排和写作观念上,显示出了历史类小说创作走向分化的开始。其主观上已经开始的对虚实关系的探索和客观上材料拼凑的失败,即文中循环组合《三国演义》情节和《资治通鉴》内容的手法,已经孕含了对“正史”与“戏说”的人为割裂,并影响到稍后的书商小说对“通俗演义”的理解,以及由此开始的历史演义体裁创作在重“史”与重“趣”两方面的逐渐分化。由此。在小说史上,《隋唐志传》有着不容忽视的分界点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是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剧理论的提出者之一。在历史剧同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上,他主张“借古鉴今”,表现历史的真实;在历史剧的创作上,他强调“失事求似”,写出历史的必然与可然;郭沫若重视社会悲剧,要求充分发挥悲剧的教育作用,认为社会主义时期可以写悲剧。  相似文献   

4.
80年代以来 ,中国当代历史剧的创作一直是佳作频出 ,在创作观念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不断有新的突破 ,积淀了丰富的创作经验。《雍正王朝》成功地继承了这些成果并焕发出新的美学风格 ,在历史剧创作流程中具有某种总结性意义。表现出当代历史剧的创作特色 :一、还原与重构的对立统一 ;二、历史剧话语精神的当代性与文化性 ;三、以人写史 ,以史托人 ,人性的立体化展现 ;四、悬念魅力与性格魅力的交相辉映 ;五、电视艺术语言的综合化运用  相似文献   

5.
《胆剑篇》是曹禺完成的第一部历史剧,在曹禺的创作生涯中占据重要位置。尽管该剧是领导出题目的产物,并受到现实政治因素的影响和限制,但它从细节结构故事,以尊重历史和摆脱历史的束缚相调和的处理人物的方式,不仅突破了阶级对立的社会图景,而且融合了“虚”、“实”对立的两种历史剧观念,使其成为当时众多“卧薪尝胆”戏中最为突出的一部。分析这部作品,不仅可以还原当时的历史语境,而且对研究当代历史剧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故事新编》采用过去与现在相互指涉的时间功能,通过“过去顺向映照现在”和“现在逆向反观过去”的方式,达到了过去与现在的双向融合。将历史放在“通变”的运动变化中考察,洞悉到了文化转型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之间的错位。时间“分延运动”对传统“总体性的历史”的颠覆,动摇了鲁迅“中间物”意识中的意义旨归、绝对与相对的张力结构。  相似文献   

7.
陈白尘的戏剧创作,以讽刺喜剧著称、历史剧见长,成绩卓然。我国现代历史剧作家颇不乏人,人们公认以郭沫若为艺术大师。但是,陈白尘的历史剧,在创作实践,史剧观点和艺术成就等方面,又与郭老有所不同。为了全面了解和更好评价陈白尘的戏剧创作成就,探索历史剧创作的多种途径,对他的历史剧作些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一陈白尘的历史剧作,自1930年在镇江《前锋》发表第一个历史剧《墙头马上》以来,到1979年在北京《剧本》发表《大风歌》为止,前后50年间,共创作和发表过《汾河湾》《虞  相似文献   

8.
女性形象在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无论是早期的“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王昭君》、《聂》,还是晚期的“翻案文章”──《蔡文姬》、《武则天》,女性形象都是第一主人公。相比而言,郭沫若抗战六大史剧中的女性形象地位不如前者突出,然而纵观这六部代表着郭沫若历史剧创作成熟和高峰期的史剧作品,特别是以战国时代为题材的四部战国史剧,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塑造非但毫不逊色,而且因其独特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内涵闪耀出更为夺目的光彩。“古今相通”的主题取向主题是题材思想意义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9.
热门剧集《乔家大院》、《新安家族》以其独特的历史视角和叙述方式为新历史主义理论运用到历史剧文本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以新历史主义的视角为切入点,从文本的历史性、历史的文本性、历史叙述的个人化、历史的小写化等多个角度对历史剧题材创作《乔家大院》、《新安家族》进行分析与解读。  相似文献   

10.
《史记》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历史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历史著作,不仅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史记》的“本纪”、“世家”和“列传”中的一些人物传记,至今还对人们产生一种文学艺术的力量。学习《史记》人物传记“文史结合”的经验,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尤其是对于当前又再度活跃起来的历史小说和历史剧创作,还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不是“虚实”所能指陈,实乃作者主观意识对历史存在的主体超越,即作家伟大人格和美好心灵的投射与熔铸。而且达到一定主体超越的小说艺术作品,都表现出一种超验之美,具有新奇与非经验所能认知的美学特征。如《三国演义》之距离美、模糊美、神秘美、传奇美等等,都属于“超验”之范畴。正由于这些艺术成就,使《三国演义》超出了其他历史演义之作,久传而不衰。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历史题材剧的创作者有文人与艺人之分,《长生殿》是典型的文人创作的历史剧。文人创作的历史剧有两种创作原则,即曲史观和寓言观,《长生殿》则属于后者的代表。洪昇从“断章取义”的寓言观出发,将李扬故事合理地“误读”为情史,使剧作的政治主题因素与爱情主题因素最终得到统一。这既是洪异现实生活的曲折写照,更流露出作者创作过程中的自喻和补偿心理。  相似文献   

13.
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随着抗日战争民族斗争的烽火走向了成熟的阶段,以其战斗的风格,悲剧的艺术,磊筑起了我国现代话剧史上的一座高峰。《棠棣之花》是郭沫若抗战时期六大历史悲剧的第一部。它的成功,迎来了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高潮,成为作家大型历史悲剧走向成熟的标志,显示出作家历史剧艺术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4.
《屈原》作为郭沫若历史剧的代表作,无疑也是郭沫叵本人独具特色的史剧理论的一次成功的实践。本文拟结合《屈原》的具体内容,从“史剧创作的目的”、“史剧创作的原则”、“史剧创作的方法”三个方面,对郭沫若的史剧理论作一扼要述评。  相似文献   

15.
《解放区戏剧研究》一书从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入手;关注1942前后文艺家创作的思想历程,描述他们非主体意识的形成原因和过程;并以历史剧作为重要研究对象,探寻历史、现实、戏剧之间的关系.全书从“启蒙”和“大众化”的视角,描绘了解放区戏剧发展的历史轨迹,阐述了其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作为历史存在的文学现象的时间是包含文学传统的过去、文学活动的当下(现在 )、文学发展的未来的三维时间。如果把文学史研究主体活动的时间定位为现在 ,那么 ,文学史就会出现一个新的过去、现在、未来的三维视界 ,文学史研究同样处于生生不已的时间之流之中 ,它应该是个人视界 (现在或当代视界 )与历史视界、未来视界的融合。本文重点从以上两个层面具体分析文学史时间的三维特征。  相似文献   

17.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62页)。要理解和领会这样一部卷帙浩繁、人物众多的历史巨著的深刻意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认识和懂得它的作者──这位“比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左拉都要伟大得多的现实主义大师”(同上)的思想和创作,则更困难。所幸的是,巴尔扎克在一八四二年《人间喜剧》正式出版的时候,同时为人们留下了那篇阐述他创作《人间喜剧》的思想和理论的著吕论著──《〈人间喜…  相似文献   

18.
莎士比亚几出著名的悲剧,都是借用了一定的历史事实,但它又不同于他的历史剧,那么他的悲剧和历史剧有什么区别,是否可以给以一个界说呢?匈牙利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卢卡契(1885——1971)称他的历史剧为“国王剧”,认为他的悲剧是脱离了“狭隘主义”以“高度集中的形式去刻划”“过渡危机时期的一些社会道德问题”,这些悲剧人物都是这一……时期最雄伟的历史典型”,他说这些悲剧是具有“更深刻更真实的历史性”。《哈悔业特》的主人公是一个王子,《李尔王》中的李尔王更是一个当权的国王,《麦克白》一剧的主要人物仍然是篡夺了王位的国王,这与历史剧有什么区别,按照卢卡契的说法,它们仍然是“国王剧”,使我们无由分辨。他把悲剧仍然局限在历史的范畴,  相似文献   

19.
历史剧作为一个重要的题材类别,在戏剧创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过去学界总是关注历史剧在历史题材上的限制,纠缠于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本文认为,历史剧除了内容上的限制外,还有历史文本作为"前结构"带来的形式上的限制,历史剧编剧则涉及对历史文本的二度创作或改编。本文在比较历史与戏剧文本写作异同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在历史剧创作中实现由"史"变"剧"的转换,旨在从编剧方法论出发为今后历史剧写作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一共写了十二出历史剧。五四时写了《卓文君》,《王昭君》,《聂荌》。抗战时写了《屈原》,《虎符》,《筑》(后改名为《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棠棣之花》。解放后写了《蔡文姬》,《武则天》,《郑成功》。这些历史剧以题材的丰富、内容的深刻、风格的独特,为我国历史剧的创作领域,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为人类精神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郭沫若的历史剧中最负盛名的,影响最大的是一九四二年年初创作的《屈原》。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一面加紧了对蒋介石的政治诱降;一面集中兵力疯狂地扫荡我解放区。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