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全球化带来的民族性或民族特征的丧失的焦虑,本文主要从历史事实的角度辨析了这种担心的不必要。本文认为,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不可避免,尽管它会导致经济的一体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必将同化所有与之相异的东西,它事实上提供了民族性改铸的契机、民族文化或文学展示并接受洗礼的舞台。“中国形象”应该是具有时代性的民族形象。将民族性与民办性简单地对立的作法或思维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上极容易导致极端民族主义的狭隘情绪,它将不利于中国的发展与强盛。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 :“必须努力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这不仅精辟概括了中国先进文化的科学定性是时代性和民族性的高度统一 ,更指明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是时代性和民族性的动态有机结合 ,即面对全球化 ,突显民族性 ;面对多元化 ,坚持科学性 ;面对市场化 ,立足大众性。  相似文献   

3.
在文学创作中,只有把本民族最根本的质置于文学作品中,才能与世界大文化进行广泛的沟通融汇,文学的民族性最能显示其世界价值。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作品充分显示了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4.
文学价值的文化时空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价值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文学价值在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上,都同 时具有两极相融的特性:表现时间的永恒性、空间的世界性都必须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直观 和亲切,抒写时代性和民族性则必须要有永恒性和世界性的深广和普遍。文学价值的空间结 构与时间结构连同一体而共时存在。二者交织在一起,在文化空间的广阔性和文化时间的永 恒性的聚合中,呈现出文学价值动人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学界存在的以“时代性”为衡量中国哲学基本标准的理论立场,实根源于西方“现代性”理论的影响。此一理论立场确有其积极意义,但也容易得出在整体上否定中国哲学传统之现代价值的结论。这一主张隐含着以特定时期西方文化的民族性充任人类文化之时代性的理论内涵,轻忽乃至抹杀了非西方民族文化传统的超越性与继承性,并以将西方式现代性看作封闭而完备的价值系统为前提。为完成由主要关注“非西方文化如何彻底照搬西方”向更多地关注“如何集中多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智慧以解决地球村的共同困限”这一“中心主题的置换”,必须摒弃机械地持守时代性之一维的僵硬思维模式,而从时代性与民族性两个维度对文化问题予以更完整的关照。  相似文献   

6.
海登·怀特的“历史若文学”的思想从叙事层面上消除了历史和文学之间的界限,使人们对历史与文学之关系有了新的认识,《血路》、《花腔》两部作品某种程度上可说是此思想的回应。这提示我们不要再把文学当作是虚构、历史著作当作真实这样一种眼光来看待文学和历史,而要以更开放的胸襟和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历史与文学之间的辨证关系,在新的后现代主义语境下来寻求二者有效对话和结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自《红楼梦》诞生以来 ,关于《红楼梦》的比较研究便源远流长。众多论者从《红楼梦》与中国文学作品的比较 ,《红楼梦》与外国文学作品的比较 ,《红楼梦》作者与中外文学家的比较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总结了文学的流变过程 ,分析了比较中折射出的文学的时代性、民族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任何理论的发展,只有实现了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才能成为实践发展的科学指南,而当两者出现不和谐甚至有所偏废的时候,理论的发展就会陷于停滞的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民族传统文化角度来说具有民族性特征,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具有时代性特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坚持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把中国20世纪前叶的关内、关外乡土文学作以比较,得出东北乡土文学的特质在于它的时代性和民族性,进而说明二者是"两个流域的关系".之后又着力分析了东北乡土文学的代表作<绿色的谷>从民风、习俗、景物、传奇的故事以及叙述的语言等多角度考察其具有的浓郁的乡土气息;作品通过纷繁的矛盾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和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作品运用隐喻、暗示、象征等手法来表达抗日爱国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民族声乐作品的时代性,即作品与时代两者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社会生活、个人因素和演唱方法三个方面.特别是面对如《我的祖国》这类经典时代作品时,把握作品中的时代性相关因素,是理解其时代性风格特点的根本之所在.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当代文学多元的精神结构中 ,不时掀动着向传统皈依的强劲潮涌 ,即对母体与乳汁深刻的迷恋渴望。这既表证了一个时代思想上的芜杂 ,也暴露着国民精神屡治不愈的病症所在。构建民族精神现代性品格 ,依然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紧迫课题  相似文献   

12.
文化时间是基于人类生存的一种立体时间观,它将中国现代文学放在民族和人类精神整体之中加以考察,可以有效超越现代文学的时代性、政治性和现实意域,克服自然时间和社会时间叙述的片面性,从而揭示出现代文学的民族性和人性价值,这是一种具有历史科学性质的现代文学史叙述时间机制。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三首词中的巨人形象及其美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毛泽东《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沁园春·雪》三首词,连续创造出站在时代潮流前面领导民族复兴的中华巨人形象,表现了中华民族革命风采和时代精神;展示了崭新的中国国格和人格。巨人形象是中国现代文学灵魂和主旋律的象征。巨人美学感召力是鼓舞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4.
诠释中国近代国民性格批判的思想文化运动,对近现代乃至当代中国社会变革的深层意蕴,构成了公民文化建设和公共精神培育的一个历时性政治哲学反思的主题。从政治国民与文化国民的交互关联出发,强调了社会政治生活成为文化国民具体而直观的存在世界。政治国民不仅成为特定政治文化的价值表达,也是民族文化精神的践履者和承载者。型塑国民性格就必由广泛而生动的政治生活来完成,政治精神、政治制度等的整体融合担负着国民性格塑造社会路径。这一途径实际表现在制度观照和伦理观照的架构内,制度批判与重塑和伦理批判与重塑明示了社会政治发展的归旨在于塑造优良的国民性格,也确定了国民性格问题批判性研究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五四前后“东方文化派”的文化关怀,应该被纳入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历史框架内进行理解。在面对20世纪初年民族和文化的双重危机时,“东方文化派”认为能够挽救民族国家命运的,最终只能是民族自身的传统价值。因此,他们提出以复兴中国文化来振兴中国民族。这一文化民族主义的运思,的确反映了国人克服民族自卑,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精神现象,但同时也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和落后性。  相似文献   

16.
一个文学思潮的出现,有其现实的原因从而保持其独立性,但它不可能脱离历史,它必然能在历史承续演变的时间序列中占据一个承上启下的位置。文章指出革命文学并不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反叛者,它在精神特征方面与“五四”文学革命有着血与肉的联系,其精神特征是人的不断发现与文学作品中个人情感的流露。  相似文献   

17.
以西南石油大学半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为例,探讨了基于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弘扬的创新德育教育思路和方法,认为重视大学精神德育功能的发挥,是推动高校德育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论述了大学精神的时代特征,即强烈的民族精神、厚重的人文特质、坚定的科学理性和勤勉的务实作风,指出大学精神具有导向、陶冶、激励和凝聚等德育功能,应始终注意发挥大学精神德育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8.
文艺与民族精神的关系问题,在历史关节点上,在中华民族进程中的许多重要时刻被屡屡提及。文艺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着力培育、弘扬民族精神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电视剧《闯关东》的创作者,把民族精神的历史生成性熔铸到曲折跌宕的情节之中,把民族精神的结构生成性灌注到生动鲜活的人物刻画之中,以文艺特有的方式来弘扬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9.
国家知识的属性是中国文学史研究长期被忽略的重要属性。中国文学史具有回答人们族属与国属双重身份追问、形成国家认同、促进公民责任感和国家意识、国家精神(民族精神)以及国家凝聚力生成的功能。因此,知识化的文学史总要被国家纳入国家知识和教育体系之中。作为个人知识话语实践的文学史与作为国家知识建构的文学史有着本质的不同。作为国家知识建构的文学史要处理好三方面的问题,一是知识分子个人对文学史阐释的权力及合法性与民族国家对知识化的文学史叙述规约之间的矛盾;二是知识分子独立的学术精神与国家意志之间可能出现的龃龉;三是解决"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泛政治化理解。  相似文献   

20.
余华被不少人认为是“跟鲁迅走得最近的人。”从余华的小说中探寻鲁迅因子,探寻余华在文化精神和创作上对鲁迅的继承。余华在对弱势群体中的农民、知识分子、妇女、儿童的生存状态的极大关注上,在“批判国民性”和“反思历史”的两大启蒙文学主题上,都体现出对鲁迅精神的继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