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波普尔把马克思说成是社会预言家,视马克思为历史决定论的典型代表,甚至把马克思主义等同于法西斯主义。对波普尔的反历史决定论思想作一个深入的解读,指出其对唯物史观错误解读的原因,证明马克思主义是辩证的唯物史观就显得很有必要。在文章中通过解读波普尔反历史决定论的思想总结出波普尔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错误解读的原因,主要是波普尔不能辩证的理解唯物史观和脱离实践的解读唯物史观两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历来人们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研究,大都集中在他的辩证法、认识论等方面,却很少注意到他在唯物史观上的重要贡献。原因是毛泽东没有历史唯物论或唯物史观的专门著作,其唯物史观的著述更多地反映在他的一些政治、军事著作中或一些讲话、谈话、书信、诗词等多方面;再加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使他离开了正确思想的轨道,因而使人们很难从唯物史观的高度去审视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其实,毛泽东的全部著作,特别是建国以后的许多著作和论述,都贯穿着唯物史观的阐述和发挥,可以说,毛泽东在唯物史观方面也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应…  相似文献   

3.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对唯物史观的理解是否完整准确,直接关系到能否把唯物史观的原理贯彻到底,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当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本文对一些教科书和文章在阐述唯物史观时忽视了其“现实前提”的情况及原因作了分析,对于人们全面准确地理解唯物史观深有启发。  相似文献   

4.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变化,唯物史观在当下至少可以指涉四种"同源异相"的面相,分别是马克思本人的哲学工作;第二国际与前苏联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哲学成果;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哲学成果以及以马克思主义教科书为媒介进行传播的哲学观念。本文拟通过研究唯物史观从"同源"到"异相"的发展过程与形成原因,尝试丰富对唯物史观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陈峰 《齐鲁学刊》2007,2(4):35-41
胡汉民是被后世研究者从马克思主义史学谱系中有意删除的人物。事实上,20世纪20年代的胡汉民在唯物史观的输入传布过程中扮演了一个先驱者的角色。他不但正面推介唯物史观的原理和方法,还批驳了一些欧美学者对唯物史观的非难攻击。胡汉民把唯物史观归结为"经济史观",对阶级观点阐发较少。胡汉民1919-1920年的哲学史研究和井田制研究,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在史学领域的首次实验,意味着唯物史观开始从学理介绍向具体研究过渡,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由此萌芽。胡汉民将唯物史观作为学理来研究的态度,为我们审视马克思主义学术史提供了不少启示。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对旧哲学的突破首先是方法论的突破张义生唯物辩证法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这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逻辑结构上进行分析,也可以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进行考察。本文采取的是后一种方法。它将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7.
国民党右派领袖胡汉民曾积极研究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学说,他通过《建设》、《星期评论》等杂志发表文章,向人们简要介绍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还对西方学者对唯物史观的种种非难和攻击进行了批驳和辩护,客观上促进了唯物史观早期在中国的传播。由于受到当时资料稀缺、自身阶级局限性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他对唯物史观的研究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并最终背离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8.
李国华 《东岳论丛》2012,33(7):188-190
唯物史观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础.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对唯物史观内涵的实践观、生产力理论和社会有机体论等方面作了进一步深化与丰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发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中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社会呈现显著进步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社会科学本土化的研究都越来越重视中国经验。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围绕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重构、现代性课题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唯物史观研究范式的转换等诸多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学者们力图阐扬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以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唯物史观传入中国已经有90余年。唯物史观与中国社会发展实际进程的互动关系,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正>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马克思主义以前不可能有唯物史观,而只能有唯心史观。其实,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真理性认识和批判继承以往社会历史观中的积极思想成果而建立起来的。恩格斯对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史学观点的评价,列宁对费尔巴哈和黑格尔著作的分析,多次提到其中有历史唯物主义萌芽,甚至提到古希腊哲学中也有这种萌芽。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思想家的著作中,也包含着不少唯物史观的因素,有的同志称之为“朴素唯物史观”,是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姚纯嘏一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理论归宿,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中成长起来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史观具有特殊地位;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最根本的是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不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两大发现,而是唯物史观与科学社会主义一体化的伟大成果.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成熟发展的标志.澄清理论界长期熟知的观点,有助于我们更加贴近马克思的自身发展逻辑,恢复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本来面目.按照马克思的逻辑解读马克思,它的理论价值在于澄明:社会主义不是在既定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基础上由空想变为科学的,而是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同步的.唯物史观从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指明了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必然性,科学社会主义则从基本原理和内容上对这一趋势、必然性作了深刻的展开.  相似文献   

13.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才能使历史研究成为科学;科学的历史研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这已为我国历史学发展的实践所证明。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先驱是李大钊。他在一九一九至一九二四年间,先后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史学要论》等论著,传播、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并提出运用唯物史观改造旧史学,建设新史学的计划和设想,但没有来得及实现,就被北洋军阀以“阴谋分子”的罪名逮捕杀害了。从二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侯外庐等人相继而起,以唯物史观作为武器,研究、整理中国历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究竟是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人学唯物主义.抑或是唯物史观.辩证方法,或是别的什么?与此相联系,目前我们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我们的哲学教科书宣讲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否真正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貌?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现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回到马克思”,还是“构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态”?这些似乎早已不成问题的问题,近年却成了哲学界的一个热点.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根本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我们长期以来没能从哲学…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发展观,它的理论立场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有许多相似甚至相同之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它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并揭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层动因。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1985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山大学叶汝贤副教授编著的《唯物史观发展史》,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专题研究的一项丰硕成果。一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研究专著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两个伟大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建立在这个哲学基础之上的。研究这个理论,对于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唯物史观发展史》的可贵之处,首先在于它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阵地,但又不落旧套。它对唯物史观理论从动态上作了系统的研究,把唯物史观理论放到社会主义运动实践的历史中加以考察,从而对一百四十年唯物史观形成  相似文献   

17.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探讨了生态社会主义生态重建的理论范式:坚持社会劳动在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核心地位,倡导人类中心观,主张构建生态社会主义的和谐价值观及生态原则优先的实践观。但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重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片面的、不科学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发展观与价值观等理论的探索与其指导下的实践难以统一。  相似文献   

18.
开拓唯物史观研究必须依循马恩原著开展唯物史观的整体性研究,严格区分他们在不同时期论述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深刻分析其真理性,绝不能把某一论述设定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表述;打破制约唯物史观研究的认识论局限,全面关注新科技革命、全球化和资本主义新变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世纪的新问题;积极关注非马克思主义对唯物史观的批判。只有不断开拓唯物史观的研究路径和视野,并为其注入新鲜的血液,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正处于大变革大发展时期,出现了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呼唤能作出系统化理论化解读,哲学社会科学面临巨大挑战,也带来了大发展的机遇.仅靠已有原理不足以应对时代的挑战,应是在基本原理上有所突破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集中体现于唯物史观.20世纪的100年,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多体现在科学社会主义上,唯物史观没有明显的进展.近十年来,学界呼唤发展唯物史观,并提出若干思路、若干新论点,但总的说来成效不显著,原因在于缺乏一座发展平台.为今之计,是要从原始创新打开突破口,建立起一个新论说,作为唯物史观的发展平台,推动唯物史观有个大突破大发展,以应对时代大变迁.这个新论说,就是文章提出的二元选择论.  相似文献   

20.
李大钊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最早奠基者,他对历史学理论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并运用唯物史观的原理对中国历史上的某些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指出了正确方向,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