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消费升级的中国广告市场发展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从投资和出口拉动型向消费拉动型的转变,消费升级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与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动力。被称作"经济晴雨表"的广告业体现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果,也反映了中国消费周期的变化和历次消费升级的热点。消费升级经济背景下,中国广告市场呈现新型消费广告市场潜力巨大,农村广告市场暗流涌动,广告活动从产品竞争走向品牌竞争,新能源产业广告市场有待挖掘的特点。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广告市场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区域发展不均衡带来的广告产业发展不均衡,城乡经济差距形成的广告区域性梯次化,居民收入偏低制约广告市场扩容以及企业广告观念不够成熟等。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的基础上,剖析发达国家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机制和措施,探讨世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给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中国产业升级战略应处理好扩大就业和提升国际分工地位的关系,以促进产业间的结构优化和产业价值链各个环节的升级.  相似文献   

3.
雁阵模式产业升级是推进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文章立足于大国效应,以制造业为例,通过构建基于企业-消费者-政府三方的数理模型,得出如下结论:大国效应决定了中国可以通过产业集聚与扩散的动态循环推进雁阵模式产业升级进程,而地区间分工经济的实现提高了雁阵模式产业升级的经济效率与质量。中央和地方政府需要依据不同的决策区间,科学选择扶持与调控模式,合理定位其不同角色,从而推进大国效应下的雁阵模式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4.
数字化时代欧美出版业的产业升级有三种模式:依托高新技术拓宽出版业的经营领域,实现跨行业经营;利用数字技术发展复合出版物,带动出版产业成功升级;传统出版产业与新兴媒体兼并重组,革新和增加出版业务。我国出版业经过集团化发展后虽在规模上有了较大的提升,但在整体上仍处于刚刚起步的状态。借鉴欧美出版业的产业升级模式,加快出版业间的购并联合、提高产业整合度、尽快完善出版集团运行机制、提高出版业内容生产的核心竞争力,应是中国出版业产业升级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当前,信息产业融合型的增长模式正在快速改变着社会经济的运行方式。产业融合正在加速产业结构的变动,也在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产业间的融合渗透促进了新兴业务的活跃爆发,给产业发展带来了一股全新的力量。应当以此为契机,培育新一代产业增长极,以产业融合有力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当前,信息产业融合型的增长模式正在快速改变着社会经济的运行方式。产业融合正在加速产业结构的变动,也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间的融合渗透促进了新兴业务的活跃爆发,为产业发展带来了一股全新的力量。应当以此为契机,培育新一代产业增长极,以产业融合有力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对作为融入上海两小时交通圈的会展城市宁波产生巨大辐射作用,带来庞大的世博经济效应。宁波旅游产业应借助世博经济的推动和促进,在"保增促调"总要求基础上,推进旅游产业快速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经济"双循环"和"数字化"双重转型的宏观背景之下,中国动画产业开启了新时期产业转变之路.为适应新时期中国动画产业的转型升级,必须全面完善与构建动画产业生态系统,以此规避和解决现有产业经营模式僵化、行业性组织功能失调、产业研究不聚焦、动画教育培养短板、动画内容创意欠佳等制约动画产业转型的问题.在双循环战略和数字化转...  相似文献   

9.
集群企业的拆分会促进集群规模的扩大,而拆分企业的集体性空间迁移则实现了集群转移。本文以政府驱动的复制式集群转移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模式的学习内容、政府驱动、产业关联和可能存在的链式效应,并对"苏通科技产业园"建设中"苏州-南通"产业集群复制式转移的案例进行了分析。复制式集群转移是实现集群异地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式,政府应充分发挥其推动和规划作用,结合地方产业基础与产业定位,积极引导复制式集群转移。  相似文献   

10.
现阶段产业转型升级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浙江产业体系能够较好地反映中国产业的典型特征,其转型升级的经验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基于浙江省宏观季度数据实证可得出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的经验特征:首先,产业内的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产业间的技术进步存在挤出效应;其次,经济系统开放程度的提高并不利于产业转型升级;最后,汇率、利率等外生冲击对产业转型升级具有不同的影响路径,政府在制定宏观政策时应对此予以充分关注。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论述中国入世后产业政策选择问题,认为我国产业政策应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确立开放的产业发展模式;以产业开放促进产业升级与发展;按照WTO规则制定我国产业结构、组织与技术政策,以及选择产业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2.
贸易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决定了其参与国际分工的收益。该文基于中国与俄罗斯、中亚五国国际产业转移现状,选取贸易数据测算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综合产业互补指数,考察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五国的产业互补性,分析中国利用贸易互补性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研究发现: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五国在SITC6、SITC7和SITC8上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中国劳动密集型和部分资源密集型产品优势明显,相关产业均显示出转移趋势,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承接基础优于其他中亚国家。中国应继续发挥要素禀赋优势,创新国别特色产业合作模式,加快国内优势产业在丝路沿线的国际产业链布局,为推动中国产业升级和攀升全球价值链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3.
亚州金融危机后,韩国以跨国并购吸引FDI有其成因,同时对中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跨国并购可以给企业带来多重效应,特别是对加快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升级的中国来说,跨国并购是引进外资的有效途径.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面对跨国并购浪潮应正确认识其积极的意义,同时也要意识到跨国并购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我国产业集群带来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也给环境带来了严峻挑战。产业集群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迫使其寻找一条新的转型升级道路;循环经济作为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成为优化资源配置、保护环境的重要方式。两者结合,优势互补,可以构建一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统一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为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提供新的生机与活力。要想在产业集群中顺利发展循环经济,不仅需要对集群产业链条进行改造,还需要政府、市场、科技等方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高速铁路建设对中国工业集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通过运行速度的提高改变着城市之间的时间距离和时间成本。城市之间时间成本的下降不仅通过加速可移动要素禀赋的流动影响其工业布局,而且重新唤起了不可移动自然资源对工业企业的吸引力,出现了今天中国的产业集聚和转移现象。高铁影响工业集聚与转移的机理是:中心区因要素禀赋优势会对工业产业产生集聚力,也会存在因拥挤效应产生的分散力,即"推力";边缘区在其自然资源的吸引下,会产生对中心区工业产业的"拉力",最终结果是中心区工业产业实现调整或升级,部分产业向边缘区转移或扩散;在中心区"推力"和边缘区"拉力"的产生过程中,高铁起到了加速和促进作用。将高铁开通后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间的最短时间距离纳入实证检验中,结果显示:高铁开通后不可移动的自然资源对工业分布的影响在加深;中国工业的转移路径按城市层级进行,一、二线城市工业发展更加依赖科技投入推动产业升级;三、四线城市受自然资源影响较深,正在承接一、二线城市的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6.
基于OEM的视角对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能力进行了理论分析,重新界定了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内涵并构造了"OEM指数"将我国制造业分成"消费制造业"、"工业制造业"、"装备制造业"三类,并分别对其2006至2013年间升级能力进行了研判。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能力总体呈上升态势;其中"消费制造业"产业升级能力持续上升、"工业制造业"经历了下降后上升的曲折变化、"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趋势无明显变化,并且对此现象提出了产业升级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生产要素成本加大的双重压力之下,中国产业被迫走向升级之路,而升级带来的阵痛正考验着中国产业的生存智慧。断臂求生刮骨疗伤近些年以来,人民币持续升值,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招工难,出口贸易受  相似文献   

18.
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规模大、影响深,并且正在向实体经济危机转变.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但也为中国经济进行结构性调整,实现产业升级、国民经济现代化提供了机遇.产业升级不能简单淘汰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应运用知识和技术对其进行改造,同时以新的科技革命催生新兴产业形成规模.  相似文献   

19.
俄罗斯经济的持续增长,为其加入世贸组织奠定了基础。俄罗斯"入世"将给中国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同时也可提供发展机遇。针对俄的"入世",我们应积极应对,开拓视野,充分认识和把握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形势、新特点,努力寻找经济合作的新的增长点,促进两国经济合作升级。  相似文献   

20.
以应用型本科自动化专业为例,分析了新经济背景下,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新技术及其人才需求的变化.从面向新经济,培养"跨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角度,介绍了专业方向改革、课程体系优化与重构、培养模式创建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的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