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思想史上,学者对自由主义的关注常常停留在西化派知识分子身上,近代中国命运多舛,政治自由主义在中国并未能成功,原因多归结为救亡压倒启蒙。而西化派知识分子所提倡的"自由"却很少被质疑。自由的内涵除了政治自由主义,更有文化的自由,文化自由体现着传统儒学中特有的自由观念。梳理钱穆对西学的看法,可以感受到文化自由的观念与精神。文化自由实可以作为对政治自由的补充与制衡,展开儒学与自由主义更为内在的对话。从传统学术的精神中发掘出的文化自由观,将可以开创出儒学中西会通新境界的良好平台。  相似文献   

2.
蒋国保 《学术界》2003,(6):91-103
本文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予现代新儒学 (现代新儒家 )批判以公允的评述。本评述涉及自由主义立场、马克思主义立场以及非自由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立场的现代新儒家批判。自由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对现代新儒家的批判 ,可以视为自由主义西化派、马克思主义派在当代继续与文化保守主义派抗衡。而诸多非自由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立场的现代新儒家批判 ,可以从视角上区分为情感上同情不同情、学理上认同不认同四类。就中国哲学的现代发展无法舍弃现代新儒学来谈这个意义上讲 ,如此客观地分析不同价值审视下的现代新儒学批判 ,将成为当前中国哲学现代化研究中的前沿课题。  相似文献   

3.
秦亚君 《南方论刊》2010,(8):63-64,77
现代新儒学兴起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熊十力和冯友兰作为当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者,他们都立足时代特点,结合西方哲学,竭力挖掘中国儒家传统的现代意义,并由此而建立了他们的哲学理论体系。本文试图通过比较熊十力与冯友兰的哲学思想,挖掘新儒家思想的积极因素,促进传统哲学的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4.
儒学的宗教性成为20世纪儒学与传统文化研究中重要议题之一。新儒家在该议题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运思和见解,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积极探寻。本文将从哲学理念、本体问题和内在超越等方面阐述现代新儒家的宗教与儒学关系问题,以期对探讨儒学与宗教、儒学与民族文化精神,以及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学界关于儒学与宗教关系问题的争论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林建华 《北方论丛》2004,1(4):11-14
20世纪40年代在中国社会兴起的自由主义思潮,是中国现代史上自由主义思想的一次最集中的展示,也是中国自由主义思想的绝唱,虽然声势浩大,但却昙花一现.它并不是西方自由主义原封不动地移植到中国,而是经过了中国社会的加工、改造,使之呈现出许多"中国特色",并被染上了鲜明的"修正"色彩,而且在思想模式上体现了"组合型的模式",即在政治上是自由主义,在经济上是社会主义,而在文化上是保守主义.  相似文献   

6.
20世纪自由主义实现了由传统形式向现代形式的转变,对其产生最大影响、与其关系最为密切的当属保守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思潮。作为自由主义对立物而产生的保守主义,其与自由主义日益融合,走向趋同;而曾是同根同源的社会主义,其与自由主义在分别经历了分裂与转型的情况下,关系变得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7.
西方传统自由主义与传统保守主义的相互关系在17世纪到19世纪基本处于对立甚至敌对的状态。后来,西方传统自由主义和传统保守主义互相吸收对方的基本主张为自己的基本主张,从而使传统自由主义演变为新保守主义,而传统保守主义则演变为新自由主义。笔者主要从西方传统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由对立到位移及其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中国思想的舞台上,儒学所扮演的角色是非常不幸的。在历次反传统的声浪中,儒学总是首当其冲,就足以说明问题。在许多人的观念里,“反传统”和“反儒学”差不多是同义语,而把儒学和落后、愚昧、保守联在一起使用更是顺理成章的事。人们的确有理由怀疑,儒学能否在变动不居的观代社会中度过难关,并获取一方属于它的领地。 可现代新儒家们却并不如此认为。这是一帮充满危机和忧患意识的文化保守主义者,正如该名称所昭示的,他们对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中国文化充满深情。在一种少见的道德热忱支配下,这帮人开始了接续“道统”、复兴儒学以便“寻根再植”的工作。如果说,在三四十年代,现代新儒家们的工作还没有引起人们广泛的注意,那么,到了今天,经过港台和海外一帮学者的宣传和发挥,观代新儒家成了任何一位关心中国文化建设的人所不可忽视的力量,其影响力有日趋扩大的势头。  相似文献   

9.
民族主义是一种具有统领、涵盖、弥漫其他思潮特点的综合性的社会思潮,它蕴藏在每一个现代思潮里。被称为三大思潮的激进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就有着密切的互动与对应关系。民族主义是三大思潮的并生系统,是三大思潮的同源潜流,是三大思潮所共同具有的致思取向、思维特征与"共同观念"。但是,三大思潮对民族主义诉求的表现形式、表达方式却有所不同。三大思潮对民族主义诉求的表达可区分为激进民族主义(革命民族主义)、自由民族主义(理性民族主义)、保守型民族主义(文化保守主义)三种民族主义的次元类型:激进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基本连接点在于通过激进手段建立民族国家;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交集点是建立自由民主宪政的现代民族国家,争取国家自由;保守主义与民族主义的交集点、契合点最多,以至有的研究者认为文化保守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是一回事。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研究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文化保守主义的内涵“保守” ,习惯上是作为一个政治概念使用的 ,指在政治倾向方面不求变革 ,希望维持现状。有的学者认为 ,文化保守主义 ,就是指当代中国知识界在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对待中国民族文化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的一种态度。其根本特征是以继承、弘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为宗旨 ,要求以民族文化传统为本位 ,熔铸西方文化。这种文化保守主义和政治上的保守主义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者也可以是政治上的自由主义者或激进主义者。有学者认为 ,文化保守主义则是充分褒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质优长 ,…  相似文献   

11.
胡梅仙 《理论界》2007,6(11):197-199
文化自由主义与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一是自由主义文学的发生与自由主义文化的同质同构关系。二是自由主义文学对自由主义文化的偏离变异和超越;此外,在时间上,一是表现为承继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理性、乐观、进取的自由主义观念,即相承的一面。二是在空间上与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复杂关系。表现为中国一部分自由主义作家对19世纪末以来西方的反自由主义思潮(各种反现代性文化的思潮)的进一步思考,也即是继承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世纪回眸——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的嬗变与传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卢毅 《东南学术》2000,(2):88-96
在自1898年诞生以来的世纪风云中 ,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经历了数个关键性阶段 :张之洞“中体西用论”—晚清“国粹主义”—“东方文化思潮”—“学衡派”思潮—“中国本位文化论”—“现代新儒学”。在这百年心路历程中 ,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在逻辑的发展上固然不乏有其理论体系不断创制更新和主观心态日趋平实开放的“变异”方面 ,但它作为同一种社会思潮的整体连贯性即“遗传”基因却从未中断过 ,而且在近代以来中西文化冲突本质所包含的三个层次(中西之争、古今之争、阶级之争)上 ,均凸显了三个极具传承性的基本特征 :(一)在“中西文化观”上 ,具有一定的文化融合意识与笃固的民族本位立场 ,“中体西用”是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者泥足深陷的思维模式 ;(二)在“古今文化观”上 ,具有相当的批判求新精神与强烈的回归传统愿望 ,“返本开新”是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者执迷不悟的一贯主张 ;(三)在政治思想和态度上 ,具有复杂的社会政治取向与整体的改良主义性质 ,反“激进主义”是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者不约而同的政治论调  相似文献   

13.
拯救传统文化,“外王而内圣”之路是否更为可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拯救传统文化,“外王而内圣”之路是否更为可行?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哲学博士王南湜当代中国文化重建之路(笔谈)以现代新儒学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所孜孜以求的是要证明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有生命力,乃至是推动现代化进程的一种强有力的精神因素。...  相似文献   

14.
在 2 0世纪的中国历史上 ,保守主义因其与激进主义的对抗而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注意 ;2 0世纪中国的保守主义者大都由于特定的文化情势 ,试图激发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而提出他们的保守主义文化观念 ;2 0世纪的保守主义文学思潮对于文学创作并没有太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哈耶克自由保守主义与近代西方自由主义理论实质一致,为建构适应现代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他对近代西方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进行主观取舍与重构。他继承所谓"真正个人主义"的政治哲学传统,批判唯理主义的个人主义即"伪个人主义"的政治哲学传统,同时错误批判以马克思政治哲学为基础的科学社会主义。哈耶克从批判理性建构主义出发,反而走向对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重新建构,也属于"理性的滥用""致命的自负",正是卢梭、康德等近代政治哲学理性规划的现代版,也正是马克思在19世纪以自由人联合体理论已经批判并超越的近代启蒙政治解放理论的现代翻版。  相似文献   

16.
儒学是以孔子思想为源头、为基础、为基因而形成、存活、传承的一种学说。儒学发端时,主张既简单又明了,强调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目的是恢复与维护商周的伦常旧制秩序。只是在后来的历史嬗变过程中,儒学才演变成具有多重色彩的复合多面体。儒学在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始终处于一学独霸的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性特征。儒学文化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在封建社会中具有必然性,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起到不可否认的历史作用。但在20世纪,儒学的没落已成为一种历史必然。新儒学具有不争的文化保守主义性质、明显的反现代化色彩、浓厚的文化浪漫主义气息。  相似文献   

17.
现代自由主义是西方资产阶级最重要的政治思潮之一,其代表人物是格林、里奇、博赞克特、霍布豪斯等。在当代西方政治思潮中,现代自由主义的影响越来越大,它不仅影响了20世纪以来的西方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政策,而且推动了民主社会主义、福利国家等政治思潮和政治运动的发展。研究现代自由主义对于了解当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理论,辨明是非,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很有现实意义的。现代自由主义虽然仍以维护个人自由为核心,但是为了适应20世纪的政治需要,其基础理论、政治主张,尤其是国家学说与传统自由主义通异。关于…  相似文献   

18.
“保守与激进”之争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学术界的一个中心话题之一。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一是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主潮是保守主义、激进主义还是自由主义?二是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主潮引发的社会政治后果主要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主要成绩有二:一是认识到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二者之间是一种互相补充、互相依存的关系,呼吁从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模式中走出来,使得激进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在现实语境中达到某种均衡性。二是在认同本国传统可以创造性转化的同时,也意识到:从整个历史的发展来看,中国或许更需要激进思想的激励,以唤起整个社会的开拓进取意识。从现代性的坐标来看,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处在保守主义的笼罩之下。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曾长期存在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的西化派和以现代新儒家为主要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鼎足而三的局面。就文化观念的层面而言,西化派与新儒家之间的对立似乎表现的更为鲜明。半个多世纪以来,由大陆而港台而海外,两大文化派别之间的相互批评和论争可以说从未停止过。这种论争的焦点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对于文化与民族关系的不同认识。新儒家的有关思想凸显了文化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20.
《文史哲》2016,(2)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新保守主义从自由主义阵营中分裂出来,并于80年代初在西方国家形成与新自由主义相区别的政治思潮。新保守主义虽名曰"保守",最初却脱胎于自由主义,这种"出身"背景决定了它兼有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思想成分。新保守主义比之传统保守主义显得"左",而与自由主义相比却又显得"右"。鉴于新保守主义思想和政策的这种独特性源于其产生的特殊历史环境,我们必须从历史传统和历史变迁这一角度,看待保守主义思想的形成及发展演变,唯如此,才能更好地理解新保守主义政治思想的精髓及其实践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