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记者刘鹏)报道: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柳湾墓地考古发掘队领队肖永明对记者说,近期对柳湾墓地的抢救性的文物考古发掘获得重大发现:首次在这个国内最大的氏族村墓地发现了一批重要生活遗址,同时出土了一大批器具,其中出土的红铜器铜簇填补了齐家文化柳湾类型在铜器方面的空白。 青海省东部的乐都县柳湾墓地位于湟水北岸的二级台地,从1974年到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这里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发掘,共清理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和辛店文化墓葬1700多座,出土了大量精美陶器和不同时代的…  相似文献   

2.
都兰吐蕃墓中镀金银器属粟特系统的推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82—1985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海四州都兰县的热水乡、夏日哈乡发掘了一批唐代的吐蕃墓葬。除大量的丝织品、陶器、木器、铁器、铜器、珠饰、木简牍、皮革制品以外,还出土一批金银器,因墓葬多数被盗,完整器和大件器不多,多系残损的小件器物。其中一部分器物较特别,具有浓厚的中亚地区粟特银器的风格。首先介绍出土物:  相似文献   

3.
<正> 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二年,湖南省博物馆和怀化地区文物工作队,在淑浦马田坪一带发掘清理西汉墓葬共五十七座①,出土一大批滑石冥器,其中出土的一批滑石“兽面”尤具特色。“兽面”由一块乳白色的滑石板雕刻而成,人面兽头,头长双角,张口露牙,大眼鼓出,形象威严而又狰狞,位于墓葬中显眼地位,明显地不是一般的随葬实用器,而这种形象狰狞,作用神秘的“兽面”,在其他地区的西汉墓葬中不见。为能引起学术界对此的重视,今撰小文,以砖引玉。  相似文献   

4.
怀化高坎垄新石器时代遗址族属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高坎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怀化地区通过正式发掘的唯一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该遗址出土一大批较完整的文化遗物,特别是出土了一批颇具地方特色的遗物,为研究本地区的历史和本地区的少数民族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本文就该遗址出土的文化遗物和遗迹现象,结合古史传说,推测该遗址的族属问题。一高坎垄遗址位于怀化市以东约30公里的一个山谷盆地,东距沅水约10公里,西离沅水约30公里。1984年冬,湖南省博物馆和怀化地区文物工作队对该遗址进行  相似文献   

5.
陆深,号俨山,上海人,明中期著名的文人,《明史》卷二百八十六《文苑列传》有其传。1969年,上海浦东陆家咀在施工中发现了陆深夫妇的合葬墓及其子陆楫夫妇的合葬墓,但遭到破坏。事后,上海博物馆前往清理,并收集了部分文物,相关的情况后来题为《上海浦东明陆氏墓记述》公布了出来。墓葬出土物中有一件很不寻常的器物,报道者称之为“玉幻方”,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郊 ,前不久又发现一座西夏时期的墓葬和墓亭遗址。该遗址位于距银川市城区 30余公里原西夏陵保护范围之外。墓中清理出 1 0个长约 2 5厘米的彩绘木俑 ,其中 7个完整无缺 ,文官俑 2个 ,武官俑 8个。此外 ,还有木鸡、鸽、牛等。这些木雕工艺品的出土 ,在西夏考古史上尚属首次。据分析 ,此墓主可能是先火葬后土葬的 ,这正与文献记载的当时葬俗相吻合。在墓旁的碑亭遗址中 ,考古人员发现残碑 1 40余块 ,碑文均为汉字 ,最大的残碑有 4个字 ,其中一块上有“张陟撰文”字样。据初步勘查 ,这座墓葬附近还有一些古墓和其他遗迹…  相似文献   

7.
祝铭 《中国民族》2023,(4):98-99
<正>小恩达遗址位于西藏昌都市北边的昂曲东岸台地上,面积约8000平方米。1980年5月,当地群众在此搞农田建设时发现了此处遗址,后遭到严重破坏。1986年8月至9月,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在小恩达遗址进行调查和试掘工作,发掘了2个探方和1条探沟,发现3座较为完整的房屋遗迹、1处灰坑、5处窖穴和1座墓葬,出土大量打制石器、细石器、磨制石器、骨器和陶器,对该遗址的文化面貌有了初步了解与认识。小恩达遗址是西藏东部地区继卡若遗址之后,经田野调查和发掘的第二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相似文献   

8.
壮族及其先民聚居地是我国目前发现古人类化石及其文化遗存最多的地区之一,迄今已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地点有15处,旧石器时代遗址或地点达100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400多处,其中在6处遗址中发现有成批的墓葬,出土了数以万计的文物。壮族地区所发现的古人类化石的年代均为距今3至5万年(即旧石器时代晚期),而百色盆地中的右江两岸发现的打制石器的年代约距今75万年,相当于旧石器时代中期。这些发现表明,早在数万年乃至数十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壮族地区已开始有人类居住,并揭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东周时期两广地区瓯骆墓葬的形制、随葬品组合、器物特征等方面所包含的文化因素作了细致的分析,指出东周时期两广地区瓯骆墓葬不仅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同时也还包含有楚、中原、吴越、滇等地文化的要素。  相似文献   

10.
西夏陵园出土残碑译释拾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以西、贺兰山东麓,有一处规模宏伟的古代陵园,占地面积约40平方公里,内有帝陵九座,陪葬墓七十余座,陵邑遗址一处。其间高大的墓冢,阙台星罗棋布,蔚为壮观。这就是我国中古时期西夏王朝的皇陵。 一九七二年以来,宁夏博物馆在西夏陵园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有计划的发掘,先后清理了帝陵一座,陪葬墓四座,并清理了四座陵墓的碑亭,出土了大量的残碑石和其它珍贵文物。一九八四年由宁夏博物馆发掘整理、李范文编释的《西夏陵墓出土残碑粹编》一书出  相似文献   

11.
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世界上唯一有可能从其本土上进一步发现回鹘文写本的国家。近来,我们从汉文杂志《文物》1985年8月号所刊题为《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遗址清理简记》中得知,又有一批值得注意的各种文书出土。由吐鲁番地区文物管理所发表的这篇报告,是对近来柏孜克里克发现文物的首次报道,这个发现是30年来发现回鹘文写本数量最多的一次。这些新发现不仅促使我们这些外国学者要对其现状进行调查,而且也促进了中国的研究,一  相似文献   

12.
“历史文化名城”河北保定近日在进行旧城改造中,发现了三米多厚、具有千年历史的古代城市文化遗址。经初步考古发掘,在这一古文化层发现了古代房屋基址、夯土墙基、排水管道等建筑遗迹,出土了一批北宋时期的定窑系瓷器,有送子观音像、坐佛像、碗、盘等,还有明代的莲...  相似文献   

13.
1974年底至1975年春,我们先后在拉萨市郊区和林芝地区发现了一系列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文化层,同时在林芝的尼洋河边台地上也发现了一批新石器时代人类遗骨和墓葬。这些遗址和文化层的发现,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也对林芝盆地东西这一地区进行了科学考察和研究。他们发现了古湖相沉积物和尼洋  相似文献   

14.
瓦的发明和使用,在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近年来,在陕西延安卢山茆遗址出土了年代最早的板瓦和筒瓦~([1]),把瓦的历史推到了夏代以前。瓦当的出现则比瓦晚了很多。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覆盖屋檐椽头筒瓦前端的遮挡,当即挡也,它既有保护椽头的作用,又有美化建筑之功能,是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一大独创。目前考古出土年代最早的瓦当,是陕西省扶风县召陈村的西周晚期宫殿建筑群遗址的重环纹半圆形瓦当~([2]),整体朴实无华,东周时期开始出现图案丰富多彩的圆形瓦当,秦汉时期瓦当艺术到达前所未有的高峰,并出现了文字瓦当,瓦当纹饰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南越国宫署遗址(下文称遗址)~([3])出土了不少各个时代的瓦当,该遗址位于广州市老城区中心,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以来,正式发掘面积2万多平方米,自下而上包含秦、西汉、东汉、西晋、东晋、南朝、唐、宋、元、明、清、民国十二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包括南越国都城、五代南汉国都城等重要遗迹,是两千年来岭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出土的瓦当就是见证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瓦当当面的图案或文字的分析,来探讨瓦当纹饰的变迁及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生产工具入手,通过对嫩江流域夏至战国时期遗址和墓葬中出土的生产工具进行功能分类和数量统计,指出嫩江流域夏至战国时期的经济形态以渔猎经济为主,手工业、畜牧业、农业、采集经济为辅,对自然资源依赖较强。  相似文献   

16.
魏末晋初楼兰文书编年系联(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3月至4月间,新疆楼兰考古队在楼兰古城进行考古调查时,又在古遗地中发掘获得一批汉文文书.这样,自本世纪初第一次在楼兰遗地发现古代文书以来,先后已有五批文书出土,总数已有800件左右.前四次出土的文书,包括1901年斯文赫定发掘、1906年及1914年斯坦因两次发掘、1909年橘瑞超发掘共700余件,由林梅村同志将已发表过的录文按照出土地点编次辑为《楼兰尼雅出土文书》一书,198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第五批出土文书,经侯灿同志整理已在1988年7期《文物》上公布.笔者与李均明同志合作撰成《198O年楼兰新出土文书校释》一文,对这批文书重作了清理考证.数年前,我在研读前四批出土文书时曾  相似文献   

17.
陈园 《中国民族博览》2016,(10):237-240
本文从生产工具入手,通过对嫩江流域夏至战国时期遗址和墓葬中出土的生产工具进行功能分类和数量统计,指出嫩江流域夏至战国时期的经济形态以渔猎经济为主,手工业、畜牧业、农业、采集经济为辅,对自然资源依赖较强.  相似文献   

18.
林芝都普古遗址首次发掘石棺葬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8年10月,西藏自治区文管会在都普遗址及周围进行了调查和试掘工作,试掘面积25平方米,发掘墓葬7座。收集石(石奔)一件,出土陶器三件。一、古遗址都普遗址位于林芝县八一镇都普村南150米(原林芝印刷厂)的果园内,海拔3150米。此次试掘布探沟五条,发掘面积25平方米,文化堆积以T沟1地层为例,简述如下:第一层:耕土层,黄砂土,厚0.50—0.60米。第二层:灰土层,厚0.3—0.4米,土质疏松,内含陶片、炭星等,发现灰坑一处,  相似文献   

19.
1983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怀化新建高坎垄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一批完整的文化遗物,有玉器、石器和陶器,具有典型的地方文化特点。其中,有一种陶碗(以下简称为“怀化碗”)很是特别,但其与现代使用的饭碗极为相似,属于首次发现。其特点是有凹圜底、矮圈足,口径在12.3—16.4厘米之间,高度在7.5—10厘米之间。至今考古学界还没有给它做民族文化的鉴别。  相似文献   

20.
辽代契丹人墓葬中出土的面具和网络,作为一套完整的葬具,是考古界比较一致的认识,也是被文献和考古资料所证实了的。当然,即使在辽代晚期的墓葬中,也有出网络而不出面具,或者出面具而不出网络的情况,说明这一制度虽已形成,然而还不够严格。有的同志就此已做过较多的论述。①马洪路同志于《考古》1983年第3期上发表的《契丹族葬俗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