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还记得,在2004年6月6日《文汇报》上,曾经刊登一位据介绍是省部级干部进修班的主讲教员的讲稿,题为《驾驭经济学的理论支点》,洋洋洒洒地宣传所谓“经济人假定”,其核心内容是“把人看作是理性的利己主义者”,“人如果不自私,就不会有劳动积极性,政府也无法通过政策调节经济。”作者声称:“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别看这只是一句俗语,却是千百年来人们对自身经济行为的总结,揭示的是一个浅白而又深刻的经济学原理。”其为私有制辩护,为私有化张目,意甚明显。他还由这个“经济人假定”推导出“高薪未必一定养廉,但低薪肯定导致腐败”等结论。本刊在2004年第9期曾发表《向高级干部灌输什么样的经济学?》予以驳诘。最近,此人又发表《对当前国内经济学界几个争论问题的看法》的长文,重申“人是理性的,也是自私的”等主张,还联系到《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说“此条例的出发点,无疑是‘经济人假定’。”人的本性果真是自私的吗?究竟应该怎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待人性问题?这里,我们发表两篇经济学家的文章,以飨读者,以正视听。  相似文献   

2.
《齐物论》是一种回归“真我”的思想,而“经济人假设”乃是一种追求“假我”的思想.“经济人假设”作为当今主流经济学乃至主流社会的基本价值观,正日益显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成为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齐物论》的“真我”思想较之“经济人假设”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它不仅对重塑“天人合一”、“万物齐一”的价值观有重要支撑作用,更能从“真我”的观念出发,尊重并回归人、万物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本性,从而化解人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诸多矛盾.  相似文献   

3.
经济人和道德人的统一———评《经济人和道德人》肖启明唐继肖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重义轻利”、“尚德轻得”的倾向是十分明显的,它要造就的人是一种单向度的“道德人”;而西方市场经济条件又孕育着亚当·斯密的所谓“经济人”,人们在行为中只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4.
人们对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和新古典经济理论对“经济人”的行为时时处处最大化的刻画多有批评。我们认为无论是对它们的批判还是肯定,首先应当搞清它们的真正含义和实质,才能谈得上其它。 一、古典经济理论:利己心统摄一切 古典经济学集大成者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一切经济活动的原动力是利己心,认为利  相似文献   

5.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需要”是人对一定客观事物需求的表现,是人对各种客观事物感到必须的一种心理活动。马克思、恩格斯说:“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们就什么也不能做……”“每一种革命和革命的结果都是由这些关系决定的,是由需要决定的。”“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可见,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都起源于需要,都是为满足人的需要而进行的。需要这一心理现象,不管你承认与否,其存在是客观的。需要一旦被人意识到,就会引起人积极的活动动机导致相应的行为,以  相似文献   

6.
人的本质和"不完整主体"理论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人的"本能"是为了活着而具有的先天能力,由此,人的"本能"决定人的"本性"是"自私"。个体的"自私"本性只能在群体的竞争关系中才得以实现。个体对集体既依赖又抗争的态度,决定了"自由"是人类的本质。个体无法脱离群体以实现"自我"的特性,使任何意义上的个体都是"不完整的主体",都必须在与他者构成的关系中确立自身的主体性。关于人的"本能、本性和本质"的新认识和关于主体的新的"不完整主体"理论,对于阐释宗教、文学等文化现象,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西方经济学理论分析的原点 ,“经济人”内含的自利趋向 ,乃是由市场经济的根本特征所决定的 ,是对市场经济活动本质属性的真实反映。“经济人”虽不等同于现实的人本身 ,但“经济人”假说是对现实市场经济活动所具有的普遍特性的一种理性抽象与科学概括。经济人以利己为目的 ,与人类社会的道德终极诉求是相适应、相一致的。就像我们不能将对经济人的特殊道德要求泛化到非市场经济领域一样 ,亦不能将非市场经济行为的道德规范强加于经济人。  相似文献   

8.
“经济人”与“道德人”是经济学中时人性假设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范式。回顾经济史上各种划时代的人性假设,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条件下,人们应尽快完成由“经济人”向“道德人”的回归.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大学》所论"明明德"是彰显光明美好的品德之意,是《大学》三纲的基础;《中庸》所论的"本性"是天赋予的,是人物皆有的,人的本性是善的;"诚"是圣人所达到了的一种境界,一般人通过明善、择善、固执可以达到诚。明明德即彰显本性之德,本性之德是至诚无伪的,达到至诚方可充分显示本性;圣人是明明德、尽性、诚三者的完美统一。明明德内蕴的由己及人的责任意识、本性所内含的平等观念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诚则对为人、为学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经济学对人际关系的解释,以其对自利经济人性的认定为根基。经济学对人类行为观察的独特视角和方法主要在于,它把人们的一切社会活动都看作是在稀缺环境中依据“条件极值”法则来追求自身利益,也就是在稀缺条件下追求利益最大化行为。自利是人的本性,利他也是为了利己,利他主义行为实际上是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行为的具体表现形态,损人者的动机当然也是利己。自利行为,利他行为及损人行为以及相应的人际关系表现形态,可以说是每一个理性经济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根据不同的稀缺环境和特定的约束条件而采取的或表现出来的不同行为特征,以及由此行为特征所决定的人际关系特征。  相似文献   

11.
<正> 康德道德主体性是人作为道德主体所呈现出的人的道德本质特性,这种特性实系道德主体自由的本性。它反映在一切道德行为中,道德主体是自我主宰、自我创造、自我规范和自我抑制的,而一切道德行为的根据、源泉、人的价值尺度和评价善恶标准都是以道德主体自我为其中心和出发点。康德的道德主体性主要表现为主体的自主性、自决性、自律性和创造性等。这一理论的确立,赋予了人的道德责任感,把个人利益同社会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力转了那种以自私本性追求满足个人物质、金钱需要欲望行为作为道德行为的社会伦理观念。从而这种理论确立的是人在社会中的独立、自由、尊严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自然之所以成为中国古代审美化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因为它包含了自由这一内涵。在中国古代献的绝大多数语境中,自然都不具有现代汉语中的“自然”的“自然界”这一义项。现代汉语中的“自然”的“自然界”这一义项在中国古代由天、地、万物等概念来分别承担。中国古代献中的自然大多取《老子》和《庄子》中的自然的内涵。此一自然的内涵学术界大多数学都解释为“自己如此”。这是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的最基本的规定。就自然是按其本性自己如此而言,自然实际上就是自己决定自己,就是自由。  相似文献   

13.
李忠星同志在《〈伊里亚特〉浅谈》(以下简称《浅谈》)一文中,对希腊盟军首脑之一的阿喀琉斯和特洛亚城王子赫克托耳的思想性格进行了对比分析。关于阿喀琉斯的性格,作者是这样概括的:“强悍任性,英雄善战,不怕牺牲而又自私残忍是他的性格特征”(着重号系笔者所加,下同),“对于荣誉、财产的私有观念,这是他性格特征的另一重要方面”,“阿喀琉斯是自私的”。  相似文献   

14.
斯宾诺莎给自由的界说是:“凡是仅仅由自身本性的必然性而存在、其行为仅仅由它自身决定的东西叫做自由。”(《伦理学》第4页)这就是说,必然性是外在的,它限制主体,决定主体,但主体能够从内心意识到这种必然性,把它变为“自身本性的必然性”,这样,  相似文献   

15.
《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是孪生兄弟》一文,将马克思的劳动力概念理解为是“自然人”的劳动力,认为劳动力应是“自然人和工具”构成的“经济人”的劳动力。人和工具共创价值。价值共创决定价值共分。我们认为,马克思在论述劳动创造价值时所说的人是社会性的人,而不是自然人,价值是社会劳动创造的,不是工具和人共同创造的;个人收入分配是由生产资料所有权决定的,而不是价值创造决定的。所以《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是孪生兄弟》一文,曲解了马克思的劳动力概念,混淆了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别,也混淆了使用价值的生产和价值的创造,背离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价值创造决定价值分配的观点也是和马克思的分配理论相悖的。  相似文献   

16.
拉罗什福科的《道德箴言录》深刻地剖析了人类精神灵魂,道出了人本性的自私,人没有理性的教育,人毫无利它主义的“自爱”,人表面的华丽优雅而内心的伪善残暴,人德性的缺乏及利益的薰心。他对人的灵魂的分析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开创了精神分析的先河  相似文献   

17.
2008年1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竹帛斋图书馆学论剑:用户永远都是正确的》一书集中论述的主旨是,图书馆的存在价值在于用户(读者)的需求,用户决定图书馆的一切,图书馆的发展在于改变观念,转变到“以用户为中心”的观念上来,把“用户永远都是正确的(即,用户是图书馆存在的理  相似文献   

18.
“乌托邦”(u top ia)是人们基于对社会变革的责任和义务而超越于给定的现实社会,并对不可能最终实现的、终极性的社会理想状态的一种构想或设计,代表着人类对某种社会理想的目的性追求和期待。作为人的内在自由的集中体现和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乌托邦观念是根植于人的真实本性中的一种普遍存在。然而,中西方社会乌托邦观念的历史演进都表明,现代社会的工具理性和个人主义使乌托邦面临一种“现代性”困境,遮蔽了乌托邦的内在价值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与历史演进的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高校校报改革与展望韩学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波及着素来平静的高等学府,人们用新的观念审视着高校的一切。去年上半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正式颁布了,最近,国家决定设置“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纲要》和“211工程”的实施将有力地推动我国高等...  相似文献   

20.
自从人类发展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圣贤大德们就一直在不懈地努力,不愿承认或企图改变人的自私本性。其实,善恶美丑,只是对人的本性的外在表现的片面解读。人的本性是自私,但身处文明社会的人为了和谐共处,努力克制着自己的私欲。克制力强,甚至勇于牺牲自我者,表现出的善美多于恶丑,被誉为圣贤英模;克制力弱,甚至为了私欲不择手段地危害他人者,表现出的恶丑多于善美,被讥作小人败类;更多的人众则表现为亦善亦恶,亦美亦丑,无大善大美也无显恶显丑。善恶美丑的表现改变不了人自私这个本性。人之初性本私。这应该成为研究一切人类活动和进行决策的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