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1 毫秒
1.
吴兆华在《四川经济报》撰文指出,税利分流的理论意义是:1.税利分流是理顺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的有效形式。2.税利分流弥补了利改税的缺陷,是对利改税的发展。3.税利分流保留了承包制的优势,是对承包制的完善。税利分流在实践中面临的难题主要有:1.所得税率仍然偏高,不利于税利分流的普遍试行。2.税前还贷立即改为税后还贷缺乏可行性。3.税后还贷引  相似文献   

2.
从重庆和我省益阳市税利分流的试点情况来看,税利分流是深化企业改革的方向。一、税利分流是承包制的完善和发展。税利分流,是国家凭借政权和产权的双重职能,以所得税和税后承包的形式分配全民所有制企业实现的利润,同时取消调节税,改税前还贷为税后还贷。其具体内容是:降低所得税,取消调节税,税后还贷,税利分开,税后承包。承包经营责任制,是依据国家的方针、  相似文献   

3.
当前,完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成了经济理论界、各级政府及企业主管部门和企业界最为关注的问题。承包制怎么完善?朝什么方向完善,则各有各的见解,看法远未统一。我以为,完善企业承包制,不能固守现有的框框不变,而应通过对承包制弊端的否定和合理成分的保留,为税利分流改革的出台铺平道路。承包制有利有弊,有得有失。关于分析承包制优越性的文章已大量见诸报端,我这里不再赘述,对于承包制的弊端也不展开分析。我认为,当前企业承包制的一个最大失误是税利  相似文献   

4.
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我们在探索中前进,通过利改税对利润的否定,又通过承包制对利润的肯定,这样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税利分流才是使分配制度的非规范化逐渐走向规范化的有效措施。 (一)税利分流的理论依据税利分流从理论上推导具有其存在的客观性和合理性。首先,税与利本身具有不同的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税和利是两种不同的分配方式,分别代表着不同的主体和经济利益。税收是政府存在并发挥职能的经济基础,是国家政权在经济上的体现,代表着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而利润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经济条件,是财产权力在经济上的体现,代表着企业的所有者和企业的利益。国家为了执行社会职能和满足社会需要必须征税,企业所有者及企业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必  相似文献   

5.
从彻底理顺国家与国有企业利益分配关系的长远需要出发,我提出税利分流改革应该建立过渡方案和目标方案的设想。本篇着重研究税利分流过渡方案的有关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1)税利分流改革不是权宜之计。税利分流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急措施,是处理国家与企业的利益分配关系在经过几十年的失误、挫折之后,作出的带有方向性的选择。它涉及到整个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这样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的许多方面。根据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这一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需实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创立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需要的税利分流理论,积累适应不同情况的税利分流实践经验,真正实现税利分流所要达到的企业充满生机活力、国家财  相似文献   

6.
任何一项改革要获得成功,都离不开一定的外部条件。税利分流作为分配体制内的一项重大改革,牵涉到许多部门、单位以及企业和职工的利益调整,能否顺利进行,与外部条件的优劣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我们在制定税利分流方案时,不能不考虑矛盾很多、问题很大的外部条件的制约;在推行税利分流改革时,不能不考虑同时做好优化外部条件的工作。 1与税利分流紧密相关的外部因素,从国家一方来说,主要是指国家的财政收支状况; 从企业一方来说,主要是指各种法外负担,如各种基金、债券以及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各个单位的乱收费、乱摊派等。此外,企业主管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及金融信贷、物价等部门的运转情况,都对税利分流改革的施行产生一定的影响。下面作扼要的分析。 1.财政支出因素。近年支出盘子越来越大。如1989年国家预算执行的财政赤字达95.35  相似文献   

7.
国有经济的改革,始终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80年代初期以来,我们对国有经济的改革,主要是围绕如何搞活单个企业展开的。从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各种形式经营责任制、承包制、利改税与税利分流再到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等,都是试图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经过近...  相似文献   

8.
从彻底理顺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利益分配关系的长远需要出发,我提出税利分流改革应该建立过渡方案和目标方案的设想。本篇着重研究税利分流目标方案的有关问题。一、问题的提出1)税利分流改革面临的问题很多。在国家与企业的利益分配关系问题上,长时期来积累了大量问题。经济体制改革前,一直实行统收统支的分配体制,企业吃国家的“大  相似文献   

9.
随着改革深化与发展,国家正在推行税利分流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现就二者之间关系谈几点浅见。一、实行税利分流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是目的一致、相互促进的关系对国营企业的深化改革来说,税利分流这一改革方式。在目前算是各种改革方案的一个最佳选择。但是,税利分流的实施,需要各个方面的改革与之配合,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的加强,就是一个其权益不受侵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和在整  相似文献   

10.
“税利分流”作为企业改革的重要方向,主要是通过纳税和包利两条渠道,将国家的行政管理职能和其全民所有制的所有者代表身份加以区分,以实现企业经营机制的根本转变,促使企业焕发生机与活力,进一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这一改革必然引起国家与企业之间经济关系的变化。因此,为理顺国家与企业的经济关系,进行“税利分流”改革不仅要设计科学而合理的可以计量的利益分配标准,而且还必须具备一系列必要条件。本文拟对此提出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11.
目前,引起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与税利分流理论争论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要不要恢复所得税,所得税与各种流转税的定额为多少较为合适的问题。二是企业承包中的“基数”定为多少,才较为标准科学的问题。三是承包制的形式怎样确定才较为合理恰当的问题。因此,在今后的企业管理中,必须解决好上述三个问题。首先,要在税收方面做一些调整,应重新制定出一系列真正科学合理的税收标准,即新的税收政策的出台要既能够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又能有利于企业的自我积累,促进企业的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12.
1984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柳州市电工仪表工业公司所属企业全部实行全额浮动工资制,用税利工资率这个经济杠杆把企业工资总额的增长与企业对国家的贡献——实现税利总额直接挂钩,工资水平随税利的增减而浮动,其实质是按实现税利工资总额包干。这一办法,实行一年,很快得到领导重视支持,受到企业、职工普遍欢迎赞好。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体改研究会、福建省财政学会于3月18日至21日在厦门市联合召开了“税利分流”改革研讨会。会议中心议题是:对厦门市总结的税利分流改革试点经验进行研究,从我省实际情况出发,探讨税利分流改革的理论依据、实践意义以及进一步扩大税利分流改革试点的时机、步骤和实践方案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关于现代企业制度的两点思考徐天赐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从1984年以来,我国为搞活国有企业一直在进行有益的尝试,从让利、推行责任制到改税利承包制。这些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国有企业注入了一定的活力,在一定...  相似文献   

15.
一、提高对企业实行承包制的认识问题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是根据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把责、权、利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职工三者经济关系的一种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实行承包制,是我国在现实经济条件下的正确选择,它对于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都有积极的意义。从1987年大面积推行承包制以来的实践证明,它促进了企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实现了企业多留、  相似文献   

16.
经济界对税利分流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有些人赞成,有些人反对。反对税利分流的人认为,税利分流是利改税的变种,是对企业承包的否定,是对统收统支旧体制的全面恢复。为了澄清问题是非,我们需要从历史进程和改革深层认识税利分流对深化经济改革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启示——企业产权转让的概况及效应厦门经济特区以“两权分离”为理论依据,1987年推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1988年试行“税利分流”分配制度。虽然各项改革尚未配套推进,但通过减税让利、优惠政策,一定程度上搞活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推动下,一些具有经营优势的企业,较为迅速地发展起来,迫切地寻求扩张的途径;另一些企业由于经营方向选择不佳和管理不善之故仍处于微利或亏  相似文献   

18.
1981年以来,本公司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强科学管理,推行各种经济责任承包制,实现了车辆更新换代,生产能力和运输服务质量都大为提高。85年与81年相比,车辆增加两倍多,周转量增加近六倍,收入增长四倍多,节油377,495公斤,折合人民币226,343元,上缴国家税利112万元,归还贷款100多万元,负担退休工人工资53万多元。1983年企业整顿验收合格,1982、1983、1984三年连续被评为金台区先进单位,并被区委授予模范党支部,1983年受宝鸡市奖励为民主管理先进单  相似文献   

19.
增强企业特别是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活力,一直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围绕着这个中心环节,我们国家先后进行了放权让利、两步利改税等形式的改革,虽有成就,但终难令人满意。1987年,人们终于发现和选择了承包制这种改革形式。实践证明,承包制在增强企业的生机和活力、调动企业的生产经营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益和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等方面都显示出了强大的命力,对保证经济稳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第一轮的承包实践也表明,承包  相似文献   

20.
一、利改税后又搞承包的原因我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实行利改税已经三年,为什么自1987年起又开始大面积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这是需要作出回答的问题。为此,首先要对利改税的利弊作必要的分析,然后再探讨一下承包制与利改税的关系。利改税最早从1981年上半年开始在个别企业试点。经过两年多探索,经国务院批准,自1983年4月起,对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分两步实行利改税制度,第一步税利并存,第二步利完全改税。直到1986年底,利改税制度已经成为解决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的主要形式。利改税以法律形式把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固定下来,保证了国家在企业纯收入的分配中始终拿大头;在管理方法上开始改变以行政管理为主的局面,逐渐向间接管理转化,规范化程度比较高,符合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