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热门话题,“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名称显然具有约定俗成的性质,不免带有各自的不确定性和不规范性;因此前者又有“纯文学”、“雅文学”、“高雅文学”和“精致文学”的别称;而后者则又被称作“俗文学”、“大众文学”,最近上海的一些论者则另以“市井文学”名之。大凡涉及对立观念的论争,最轻松的方法莫过于消解“对立”,归于一统。在关于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讨论中,持此种消解观点者亦不在少数。不外乎说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之间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许多严肃文学作品当初就曾被视为通俗文学作品;或在咱们这儿被当作严…  相似文献   

2.
1.文学有雅俗之分是文字产生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小说之分雅俗起于隋唐盛于宋。宋以后,通俗小说实际上已成为小说的主要形式。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通俗文学一直处于仆从的、在野的地位。中国的俗文学与雅文学是互补的,俗文学桢雅文学以提高,雅文学赖俗文学以发展。这种交互作用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内在动力。2.从“五四”始,小说根本改变了它的仆从地位成为文坛的盟主——文学的主要形式了。但小说又发生了新的分化:现代小说适应了历史的潮流;通俗小说顺应了历史的惯性。由于传统和偏见,通俗文学的地位被抹去了,通俗文学被禁锢了。但历史总还要按照它的惯性走下去,新时期通俗文学的涌流就是证明。3.新时期的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在处理创造主体与接受主体关系上出现了两种偏颇:“我是上帝”与“读者是上帝”。  相似文献   

3.
象世间诸般事物的存在形式一样,文学的存在,在不同的评价标准面前,呈现着不同的分类。用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标准来评价文学,就出现了革命文学、反动文学、进步文学、黄色文学、贵族文学、平民文学、大众文学、人民文学等等。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评价文学创作,可以把那些侧重形式的、注重直觉的、具有创新倾向的、表现着少数人审美特征的、天才的、个性化的创作称之为纯文学;而把与纯文学相对的创作倾向称之为半文学或通俗文学。  相似文献   

4.
李梦 《人文杂志》2004,(2):132-133
二十世纪初针对"杂文学"而提出了纯文学,80年代中期针对"政治文学"而提出了纯文学,90年代相对于"通俗文学"而提出了纯文学.纯文学应是文学理想的体现.以先锋的立场开拓文学的言说空间,坚守精神家园,谛听人类灵魂的声音,是纯文学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语境与三分文学格局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肃文学"、"纯文学"、"俗文学"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三家分立的基本格局,三者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融合,共同推动着中国现代文学的演进和发展.这种三分文学格局的形成与20世纪文化、文学的"现代性"指向是密不可分的,这种整体性的文化、文学的"现代性"指向,颠覆和再造了文学"雅"与"俗"的观念,并在一种"追求现代"的文学理念的主导下完成了文学的现代性转换.  相似文献   

6.
魏英 《江西社会科学》2019,39(3):108-113
雪米莉小说的产生、流行及衰落,折射了20世纪80年代通俗文学场域从传统文学场域边缘处的诞生与曲折发展。而雪米莉畅销在20世纪80年代末引发的风波,折射了当时通俗文学的边缘处境:其出版机制是边缘的,从业者缺乏社会声誉,这一场域虽初具雏形,但政策调整或媒体的批评就能带来波动,只能通过援引官方话语、对严肃文学表达臣服来维护自身合法性。20世纪90年代,田雁宁等作家从雪米莉的幕后走向台前,是将严肃文学声望转换为通俗文学符号资本的举动,说明此时通俗文学场域已成为不错的事业选择。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大陆通俗文学现象的出现是文化开放政策的一个副产品。本来,在建国后差不多30年的时间里,大陆已经逐渐丧失了“纯文学”和“俗文学”这样两个相反相成的概念。建国初期,党在文学事业上的管理措施,一是对过去许多旧小说,如《十二金钱镖》等书籍的查禁;二是对“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的提倡。这两个措施,在前者,是消灭了那些能为广大市民接受但在思想格调方面与共产主义理想相悖离的文学作品,在后者,则是鼓励了那些采用了“俗文学”形式但包蕴了新时代观念的文学作品的生产。这两个措施类同一把双面刃,它导致大陆文坛只剩下一种文学形态。一旦文学形态仅存唯一,昔日所谓“雅俗之分”也就自行瓦解,当人们阅读五、六十年代的典范作品,如《红旗谱》、《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岩》,甚至《创业史》、  相似文献   

8.
罗执廷 《理论界》2012,(9):106-109
20世纪90年代以来纯文学(或称"严肃文学")的处境日渐艰难。在原创文学期刊、报纸、图书等传统的纯文学载体不景气或作用不力的同时,《小说选刊》、《小说月报》、《读者(文摘)》、《青年文摘》这类文选期刊却有较好的市场表现。它们不仅拥有强大的传播能量,还能带动其他传媒的追随,它们的大众传播有利于促进当代纯文学的大众消费,能够为纯文学的生存培育消费市场,提供发展动力,并且引领纯文学的生产(创作、出版等)。  相似文献   

9.
论文学的多重本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春时 《学术研究》2004,(1):120-126
在本质主义的影响下,传统文学理论只承认文学的单一本质。而文学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因此有多种形态和多重本质。具体地说,文学有原型层面、现实层面和审美层面。与此相对应,文学就具有原型意义、现实意义和审美意义三重本质。不同形态的文学本质也不同:原型层面突出就形成通俗文学,它突出了原型意义和消遣娱乐功能;现实层面突出就形成严肃文学,它突出了现实意义和教化功能;审美层面突出就形成纯文学,它突出了审美意义和审美超越功能。  相似文献   

10.
通俗文学长期以来被当作“亚文化”而不受学界的重视,但通俗文学和纯文学却是同源所生,渊远流传。进入20世纪以来,通俗文学更因其通俗易懂的语言、曲折生动的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等一系列独特的审美特征满足了读者的阅读期待,迎合了文学市场的消费需求,使通俗文学步入了一个新的市场繁荣期。  相似文献   

11.
流行歌曲作为通俗文学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当代呈现出超乎寻常的繁盛,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是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的繁盛在俗文学方面合乎逻辑的延续。一些颇具正统文学色彩的修辞格式在流行歌词中的广泛使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流行歌曲广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中国古代民歌的一些表现手法在当代流行歌曲中得到了某种程度的继承,表明俗文学正在试图超越粗鄙的、简单的格式框架,向正统文学靠近。  相似文献   

12.
李力 《学术论坛》2004,(4):130-13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格局发生了变化,通俗文学呈现"升格"与"雅化",主要表现在武侠、言情、史传三类文学作品中。读者对通俗文学新的更高品位的需求与作家对通俗文学创作的自觉追求,是通俗文学升格和雅化的"催化剂",而文学自身发展的要求以及社会的进步,构成了通俗文学升格和雅化的内在契机。考察中外文学史,发现文学由"通俗"向"高雅"变迁是一个规律。通俗文学"升格"和"雅化"的最终结果是雅俗共赏。  相似文献   

13.
时代精神与平民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新文学诞生的时候,它的反封建性质和白话文形式通异于旧文学。然而发展到如今,新文学的概念和形象都有点模糊起来了。港台的和大陆的“新式”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不但占领了相当一部分书刊市场,而且颇得一些评论者的青睐,新与旧的界限消解了。这也许不是坏事,它至少冲击了关于中国新文学或以“革命”为标准或以“现代”为标准的单一化观念,促使人们正视Zo世纪多元并存的复杂多变的文学史本来面目。“严肃文学”(或曰“高雅文学”、“纯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相互对峙、竞争、借鉴、渗透状态,乃自有新文学以来就存在着。这个一直困…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追溯厘清中国20世纪"通俗文学"和"纯文学"两个概念的生成、分歧及其背后隐含的文学议题。主要论点是:就中国"通俗文学"和"纯文学"两者割离分歧的起点,一般咸被指认为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但事实上更可追溯至晚清梁启超等人的"新小说"理念。"雅"、"俗"两者之间的分歧到1920年后成为普遍接受的论述,其政治倾向压倒美学意义,对后来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文学创作的政治倾向不但削减了现代文学的主体性,也反映出菁英群体对民间文艺的警觉和掌控文化生产的企图。总结以上观察与检视,本文将清末民初此种就"雅"、"俗"文学的隔离命名为"大分歧"。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语境中的雅俗文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雅俗文学的传统 ,可上溯至《诗经》 ,并渊远流长。在全球化的语境中考察我国当前商品经济背景下雅俗文学的消长 ,应注意几个方面 :一、纯文学应调整视角和立场 ,与读者相通。二、革新文学观念 ,以人文精神引导通俗文学 ,提倡雅俗互补。三、文艺批评家应对大众保持理性  相似文献   

16.
一 首先,要有界定。这里主要讨论的是严肃文学,不是通俗文学,不是商业文学。雷德菲尔德提出两个概念,把它引入文学范畴。大传统,即,由知识分子书写的、与庙堂之上的价值观进行对接的文化;小传统是指处江湖之远,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 ,明代文学研究长期以来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 ,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有二 :一 ,对明代文学的特色认识不足。明代 ,雅、俗文学相互交融 ,集团意识和流派意识空前自觉 ,是一个特色鲜明的时代 ,但总体来看 ,目前研究还是重视不够。二 ,研究领域的狭窄和严重失衡。明代文学研究出现了明显的俗热雅冷现象。众多学者视小说、戏曲为明代文学的主流 ,研究的重心明显向此类通俗文学倾斜。诗文词赋等传统文学样式受到冷落 ,并对明代文学思潮的整体研究缺乏兴趣。明代文学研…  相似文献   

18.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文坛走向何处、怎样认识文坛现状已成为人们注目的热点。1994年12月3日至6日,在岳阳师专召开的湖南省文艺理论研究会年会上,“市场经济与文学的走向”成为其中心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对文学的干预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文坛面临着种种挑战。一是纯文学疲软,纯文学读者群衰微。言情、武侠、侦探类小说畸形膨胀,而高雅严肃的文学被“孔方兄”拒之门外。二是快餐文学迅速兴起。一些作家出于商业赢利的功利目的,频频赶制短、平、快的作品应市,满足接受者的“一次性消费”,内容媚俗低下,缺乏对现实、民…  相似文献   

19.
中国当代文学审美趣味的形成和发展,首先决定于当代社会经济政治的改革,以及由此产生的人们物质精神生活的改变。随着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深化与发展,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社会生活中的拜金“主义和腐败之风侵蚀到文学界,与商品经济大潮相伴而来的当代审美趣味也开始滑坡,大量格调低下、庸俗、颓废、宣泄的作品充塞市场,审美品格低劣的庸俗文学使严肃文学举步维艰。审美趣味在商业浪潮中日趋大众化,滑入大众文学、通俗文学的潮流中,很多严肃作品也采用了通俗包装。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为代表的人文意识…  相似文献   

20.
通俗文学的浪潮猛烈地冲击着文学的阵地,占领了广大的文化市场,更冲击着人们的文学观念.一向以新潮文学自许、以走向世界为己任的文人雅士们,面对自己日渐缩小的疆土和备受冷落的困窘境地,不禁悻悻然了:那些以编织故事为能事、以趣味性和娱乐性为旨归的通俗作品也算文学么?在人们的文学观念正在发生深刻更新的新时期,容忍如此陈旧低劣的文学作品泛滥,岂不亵渎了神圣的文学殿堂?然而不幸的是,无论雅文学家们抱着怎样冷漠和排斥的态度,俗文学依然无可阻挡地发展着.于是,雅文学愈雅,背离普通读者越来越远;俗文学愈俗,胡编滥造、低级庸俗之作越来越:雅、俗分流,成为当今文坛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