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弗洛姆继承了弗洛伊德与马克思的相关学说,从社会主体出发以"社会性格"与"社会无意识"为概念工具,揭示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精神分析基础。他认为意识形态主要运用社会过滤器即语言、逻辑与社会禁忌来压制社会成员的无意识进而异化社会性格结构,而要消除这种意识形态的压制就要进行社会变革与心理革命,建构一个健全的社会。尽管他试图综合并超越弗洛伊德与马克思的相关学说,但由于他没有科学理解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其意识形态理论最终难以完成建构健全社会这一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2.
我们的时代依然是资本的时代,马克思通过"资本"将现代社会的本质一览无余。对于现代人而言,马克思最为重大的理论意义就在于他指明了资本增殖的三个界限:资本增殖的界限、资本收入的界限和资本实现的界限。资本的界限构成了现代社会的合理性边界。现代社会一旦超越这些边界,就必然会陷入各种各样的危机当中。如果现代社会既不想放弃"资本的增殖"这一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又不想堕入到"欲望的狂欢"之中,那么,现代社会就必须恪守"资本的界限"。  相似文献   

3.
要搞清楚家庭的本质,首先应当从家庭的概念谈起。家庭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一产生,本身就包含着两种关系。一方面,家庭体现了人类的自然关系。家庭是由人组成的,人有着自己的自然属性,有着自己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人类的延续和发展,生命的生产与再生产,这首先是一种自然规律。另一方面,家庭又体现了人类的社会关系。家庭不是存在于真空之中,而是存在于社会之中的。马克思和恩克斯指出:“一开始就纳入历史发展过程的第三种关系就  相似文献   

4.
安启念 《求是学刊》2015,(2):1-10,188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他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是在寻求"人们是怎样把宗教幻想塞进自己的头脑的"这一问题的答案中形成的。遵循马克思提示的思想发展逻辑,我们可以看到,他所形成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就是实践唯物主义,这同时也是他的历史观。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核心哲学思想。这一思想是他用费尔巴哈的物质的人取代黑格尔的自我意识并对其辩证法进行创造性解读的结果,经济学家关于劳动及其意义的论述给了马克思重要启示。在当时,即1844年,马克思以为自己的思想是费尔巴哈哲学的题中应有之义,误解了费尔巴哈。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误解进而使人们误解了马克思自己,以为此时他的哲学思想还没有最终形成,他还是费尔巴哈的追随者。这一误解至今存在,极大地影响了我们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弗罗姆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一个新弗洛伊德主义者,著有《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等著作;本文着重于澄清这一问题:究竟他是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的? 弗罗姆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一是弗洛伊德主义,但他又鼓吹把弗洛伊德和马克思两人的思想“结合”起来,以建立他标榜的“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并进而把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近年来有人认为弗洛伊德所说的人的动物性、潜意识是艺术的主体意识核心部分,并认为这是对马克思文艺学理论“力不从心的”补充等观点,引证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抽象的高级意识才能构成艺术的主体意识等有关方面的论述,剖析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的本质,即“梦幻意识”、“病态意识”、“过失意识”和“鬼怪意识”,是混沌的不清醒的、本能的脑世界。作者指出,把马克思的艺术主体意识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混为一谈,显然是不甚了解弗洛伊德,根本没有对马克思的艺术主体意识作过认真的研究,是一种不正确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作为对资本主义社会历史之谜解答的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其实质就在于对资本逻辑这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灵魂和最高原则的否定和批判。正是通过对资本逻辑的形而上学本质的剖析和诊断,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展开了对资本逻辑的意识形态幻象和现实运作的双重瓦解和批判,从而实现了对超历史的形而上学和非历史的资本主义神话的双重终结。  相似文献   

8.
无神论是涉及当代西方哲学、科学和宗教的一个重要议题.逻辑实证主义从语言分析入手否认了有神论宗教命题的意义;弗洛伊德从心理分析方面揭示了上帝的本质与人的幻觉关系;大爆炸理论则以科学的假说推测了宇宙形成的确实性和膨胀的无限性,否定了上帝创世和救赎的可能性.当代无神论的旨趣在于说明有神论在理性上的荒谬成分,但同时指出宗教仍然具有表达人的超越性情感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宗教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意识形态,在上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不仅形成了巨大社会势力,而且产生了广泛影响,以致于造成有阶级社会以来的各种形态的统治阶级无不对此表示出相应的态度,或者接纳利用,或者改造使之适应。社会主义自身的本质所决定它与宗教是不相容的。同宗教相反,它相信人是世界主宰,并努力通过各种有效手段来逐步实现。社会主义要想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可能忽视宗教存在这一现实,即世界上拥有28.7亿多宗教信徒,而自己国内也有可观数量的人信仰宗教。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的广泛传播,人们对宗教信仰日趋淡…  相似文献   

10.
世俗对宗教进行批判所起的作用跟创造和捍卫宗教理论有许多雷同之处,这似乎是奇怪的。然而马克思主义对宗教所进行的批判就是如此。马克思自己对宗教所作的批判可以被视作类似于对包括宗教现状在内的现存状况的富有灵感的预言般的判断。但是,当马克思主义在共产主义国家“确立”(按牧师们所理解的这个词的意思)的时候,共产党,特别是它的统治中心,类似于过去的教会权威们,发展并保护了那些见解,于是就创造了一种官方正统性。这种正统性在本文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法兰克福学派企图把马克思哲学和弗洛伊德哲学综合起来的理论进行了评析。肯定了这一综合理论在其产生的时代所具有的历史的合理性,也剖析了这一理论深处存在的牵强和不合理性。文章最后对马克思哲学在今日如何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求是学刊》2017,(1):19-25
青年黑格尔派在其所从事的宗教批判中,用"实体""类"以及"唯一者"等意识形态替换了上帝,从而将基督教的宗教历史还原为人类理性的历史,这便使思辨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在青年黑格尔派批判宗教的过程中逐步地确立了起来。马克思正是对青年黑格尔派主观臆造的"意志形态"进行了彻底的清算和批判,将历史发展的根据还原为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从而建构起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哲学内在地蕴含着人学维度,但又不能把它等同或归结为人本主义.长期以来,马克思哲学中人的维度之所以被遮蔽,是因为传统教科书所奉行的哲学解释框架的固有缺陷.只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才能对人的问题求得合理的解答.马克思在《巴黎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早期著述中,分别从实践和社会关系两种视角对人的本质做了规定.这是两个不同而又互相关联的视角,如果说实践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或一级本质,那么由实践活动所形成和派生的社会关系就是人的二级本质或次生本质.实践作为人的“类本质”有两种基本含义:一是指人的现实的实践活动,即历史地发展着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二是指作为历史运动最高目的的、符合人的自由本性的活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或“自由王国”.它们都是马克思意义上的“人类学”概念,前者可称为“历史人类学”,后者可称为“哲学人类学”.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必须涵盖这两种意义的“人类学”概念,否则就难以避免“经济决定论”的指控.而按照“经济决定论”的解释,马克思哲学中人的维度将始终处于被遮蔽之中,不可能获得内在肯定和确认.  相似文献   

14.
人对世界,并不只是被动适应,而且还能主动掌握。人只能在实践中才得掌握世界。但是,人在实践中掌握世界的同时,也单独发展了从精神上掌握世界的不同方式。马克思在谈到科学(理论)的掌握世界的方式时,提出了这样一个著名论断:对世界的科学(理论)掌握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一精神的掌握的①。这个论断,从人对世界的掌握方式上来区别了艺术、科学、宗教和实践一精神,这就为我们理解这些复杂的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提供了钥匙。因此,马克思的这一著名论断越来越受到文艺美学界的注意。 引起文艺美学界特别关切的问题是:人对世…  相似文献   

15.
一有一件事值得我们注意,现在有几本研究弗洛伊德的著作,企图把他的思想列入包括马克思的理论著作在内的智力宝库。其中最重要和最著名的,也许是保罗·理科欧的《弗洛伊德和哲学:论“解释”》一书。理科欧在该书第一章中(标题是“弗洛伊德的地位”)把弗洛伊德的理论观点,同另外两个现代思想家马克思和尼采的理论观点放在一起。理科欧认为,弗洛伊德和马克思之间的联系基础,正如弗洛伊德和尼采之间的联系基础一  相似文献   

16.
孙帅 《浙江学刊》2013,(1):23-29
本文旨在从原罪与淫欲问题入手分析奥古斯丁的人性论观念.从哲学上讲,初人犯罪是为了模仿上帝,希望像上帝那样拥有主导自己的自由,按照自我而不是上帝来生活.作为对原罪的惩罚,上帝将人交给了他们自己,然而,这样一来人的自我却彻底陷入了无法收束的境地.因为,被交给自己的人遭遇到了自我的分裂,从而丧失了控制自己的权能,不得不在存在的“沉沦”中逐渐接近虚无.淫欲就集中体现了人被交给自己之后的生存状态.淫欲意味着身体对灵魂的反抗,这一反抗根源于灵魂或意志自身的分裂.奥古斯丁的原罪学说表明,对人而言,真正的自我并不在我这里,而在超自然的他者即上帝那里;真正的自由并不在于意志意愿自身,而在于意志意愿上帝的意志.一旦人试图从上帝那里转向自己,人就会失去自我,意志就会像一个巨大的“重量”那样落到人的身上.  相似文献   

17.
社会疾病是当今实践伦理学的一个常用概念,它历史悠久,影响广泛,但这个概念本身具有许多内在的困难。阿克塞尔·霍耐特借助亚历山大·米切利希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等人的思想资源,尝试对社会疾病的概念进行界定。首先,作者区分了社会疾病的三种可能的患病主体,并对这三种可能方案的优劣进行了评价。其次,作者进一步就社会疾病的病因进行分析,批判了弗洛伊德的生物主义,指出米切利希不仅遗忘了历史因素,而且在征服外在自然、将内在自然社会化以及调节人际关系这三个社会再生产要素当中,只强调了内在自然借助道德教育社会化这一个因素。最后,作者回顾了自黑格尔以来的社会有机体思想,表明自己进行批判的基础是马克思和帕森斯所阐述的有机体思想,并由此证明社会疾病存在更多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康德所面临的真正挑战并不是哲学的,而是整个物质生产与精神破坏、技术的胜利与认识的悖反所构成的近代工业社会。这个社会的主要目的就是与传统压抑相勾结以消解人的自由。康德哲学试图追回失去的人格、恢复人的价值、争取人的自我实现。所以,康德哲学是哲学,也是公众意识,是学术思想,也是一种深刻的社会批判理论。 一、放逐上帝:社会批判的起点 康德时代,随着人文主义到来的自由、平等、博爱的自我意识和机器化的技术生产方式,社会的组织方式与个人的生存展开不再需要具有原初异化特征的宗教来显现了。宗教的曾有的合理限制转变为对个体的…  相似文献   

19.
巴哈伊教的先驱者巴孛于1819年诞生在伊朗的希拉兹城。巴孛所预言的“神应许的显示者”,亦是巴哈伊教的创始人巴哈欧拉于1817年诞生在伊朗的另一城市。按照巴哈伊教的教义,他们同历史上那些伟大宗教的创始人克里希那、摩西、所罗亚斯德、释迦牟尼、耶稣基督、穆罕默德一样是上帝的使者,代表上帝在地球上宣示了这一新的宗教。若以科学的态度分析他们宣示的教义,可以判断他们也是批判性地考察过历史上那些主要宗教(特别是伊斯兰教)的种种弊端,并决心剔除这些弊端而创立一种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社会的新型宗教。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他们是现代的伟大的宗教改革家,  相似文献   

20.
《社科纵横》2017,(8):111-115
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致力于综合弗洛伊德与马克思的理论,为对现代社会与现代人生存处境的分析提供更完备的理论基础,为此,它吸收但又改造了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与压抑理论,接受但又弱化了弗洛伊德的心理主义——生物主义的解释取向和原则。经由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吸收与改造,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在多方面发展了马克思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