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思维形式是各个具体的思想在抽掉思维具体内容之后所具有的一般内容,它是客观事物某些最一般的性质和关系的反映.凡有关如何运用思维形式以便于它们能够正确地反映它们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的理论,不管是单纯采用自然语言的论述形式,还是也采用一定的公式(包括使用变项)的论述形式,都属于逻辑学的理论,以这些理论构成一定的系统,也就是逻辑学."程文"认为只是"由变项和逻辑常项组成"的才是思维形式,是把思维形式和用来刻画思维形式的符号公式混淆了."程文"所说凡未包含变项的逻辑理论都不能称为逻辑学,完全不符合古今中外逻辑学发展的实际."程文"认为中国古代所有有关逻辑的论述都未使用变项,此说也未必准确.另外,"程文"认为,主张中国古代有逻辑学,就是把直接受到政治、伦理思想的制约,又与"语言属性"混合的名辩理论当做逻辑学,这与逻辑学的全人类性相矛盾."程文"的这种观点是对逻辑学的全人类性的误解."程文"以逻辑学的全人类性为据,为"据西释中"论辩护,是对"据西释中"论的曲解.  相似文献   

2.
<兰亭序>虽书写于东晋,而"兰亭学"却产生于唐代.唐太宗推崇<兰亭序>,推崇王羲之,实质是发动一场文艺复兴运动,是在借<兰亭序>推进唐代精神文化的建设.<兰亭序>的真伪之争,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多问题需要重新检视,也透视出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兰亭学"的主题是中国书学."兰亭学"的延展,涉及文学、哲学、民俗学、美学等诸多方面.<兰亭序>作为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一,实际上是中国古代某种文化形态的标志,它不仅是晋代精神生活的一面镜子,而且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侧面.  相似文献   

3.
聂长建  李国强  徐鸿 《兰州学刊》2009,(10):129-132
“杀盗非杀人”是价值判断而非事实判断,是法律命题而非逻辑学命题,从逻辑学的角度来批判这一命题犯了方向性的错误。这一命题并非否认“盗是人”这一逻辑问题,而是强调“盗亦或非盗(人)孰应当被杀”的价值问题。由于价值判断是法律推理的灵魂,形式逻辑与价值没有关联,法学的涵摄推论不同于逻辑学的涵摄推论,“杀盗非杀人”这一在逻辑上不真实的命题在法学上是成立的,只有从法律价值判断的视角才能理解这一命题的意蕴。  相似文献   

4.
"有生于无"是中国古代本体哲学的重要命题,道家、玄学和宋明理学都曾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论证了这一命题.正是各个流派千差万别、迥然相异的具体解释和界定,使"有生于无"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共同的话语结构和表述方式."有生于无"的出现,与中国古代哲学推崇的宇宙本体及其特征密切相关,是朦胧抽象、大而化之的宇宙本体派生万物的逻辑展开和具体运作."有生于无"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共同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流露出中国古代哲学一贯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哲学是没有逻辑内容的,也不是运用逻辑分析法来论证的.中国现代时期分析哲学尤其是逻辑的传入,进入了中国哲学,促成了中国哲学的革命,这在<论道>和<新理学>里得到鲜明的体现.冯友兰说其新理学是接着宋明理学讲,而不是照着讲,主要是指接着用逻辑讲,接着讲逻辑;金岳霖的<论道>是用逻辑重新讲的哲学.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诠释严复关于"西国哲学不出<老子>十二字"这一论断入手,来论述其在中西哲学比较研究方面的三大理论贡献:一是开创了从语言学视角比较中西哲学的思路,通过对西方哲学语言与中国哲学语言、特别是通过对"to be"或"is"与中文:'系"、"悬"、"玄"等字义的精微辨析,说明中国古代哲人同样在以其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来回答"to be as to be"(是之所以成其为是)的问题,肯定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存在乃是不言而喻的客观事实.二是以大量事实证明了中国古代哲人亦工于逻辑学的三段论法,同时又对中国逻辑学不发达之原因、中国语言文字与逻辑学、逻辑与科学精神之关系作了深入探究,深刻论述了在全民族中灌注以朴实而深沉之科学精神的必要性.三是通过中西哲学比较研究来会通中西哲学,以现代哲学的观点纵横评说道、墨、儒、法诸家学说,并力求以现代精神来对传统哲学资源作创造性的转化.严复不仅是"清季输入欧化之第一人",而且又是中国哲学之优秀传统的真正继承者.  相似文献   

7.
普通逻辑(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关系如果从时间角度看,是初等逻辑与高等逻辑的关系;如果从空间角度看,则西方人主要使用的是形式逻辑,而中国人则一直使用辩证逻辑.中国文化是辩证逻辑的文化基础.古代中国的辩证逻辑只能算"准逻辑",它具体表现为<易经>模式、"阴阳五行"模式、熟语模式、经典模式等思维模式,采用不严格的类比推理的方法.在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借鉴西方形式逻辑的方法和标准,使辩证逻辑达到科学的、现代的水平.这应该成为我国逻辑学科研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8.
卡尔·雅斯贝尔斯一生著作甚丰,生前发表的专著就多达30余部,其中1000多页以上的就有3部:<哲学>三卷(1932)、<论真理:哲学逻辑学第一卷>(1947)、<伟大的哲学家们>(1957).在这三部鸿篇巨著中,<论真理:哲学逻辑学第一卷>具有承前启后,开创未来的意义,开启了通向"密室"--"大全论"的钥匙.因此,此书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去蔽性著作","最后一部西方哲学的书,也是第一部世界哲学的书".雅斯贝尔斯的哲学逻辑学是"理性的自我意识或工具论",是生存哲学的逻辑学,是世界哲学的逻辑学,亦即世界理性的逻辑学.  相似文献   

9.
唯物史观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关键,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具有独创性的理论成果.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等代表性著作中,我们可以认识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10.
在结束对黑格尔哲学的阅读之后,列宁集中地写下过三个思想小结,即<黑格尔辩证法(逻辑学)的纲要>、<拉萨尔<爱非斯的晦涩哲人赫拉克利特的哲学>一书摘要>以及<谈谈辩证法问题>.其一是读书小结,其二是对辩证法理论逻辑结构形成的再评估,其三是列宁自己关于学习辩证法和想要展开说明的一些思想心得.其中,分量最重的是<黑格尔辩证法(逻辑学)的纲要>,因为这是列宁对自己全部读书活动的逻辑整体构析.  相似文献   

11.
逻辑学不同于哲学。但是,逻辑学与哲学的关系却十分密切。逻辑学与哲学的发展历史是:逻辑与哲学混合,逻辑与哲学分离,逻辑与哲学相互结合。研究逻辑学与哲学相互关系的发展历史,将有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两者的关系,互取所长,相互促进。 一、逻辑与哲学混合 逻辑在古代是同哲学混合在一块的。我们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德谟克拉特和赫拉克利特这些古希腊哲学家在哲学上的贡献和在逻辑思维上的成果,就可以看出这种关系。  相似文献   

12.
俗见以为,<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缺乏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清算.其实,作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展开,该章从哲学的根基处摈弃了费尔巴哈哲学的直观性,从而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确立奠定了原初基础."消灭分工"思想同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理解为"现实的运动"并不矛盾,后者并非不包含理想,马克思拒绝的只是那种脱离历史过程的抽象理想.马克思承认自然界的优先性,但只限于在前提的意义上承认,这并不妨碍他从哲学上揭示实践对于人的存在的生成意义.存在与意识的关系所体现的运思方式内在地蕴含着人的在场性,这是马克思以实践作为终极原初性范畴的人的存在的现象学所必然要求的性质,它同恩格斯以抽象的物质作为原初基础的唯物主义具有明显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3.
毛宣国 《云梦学刊》2008,29(4):73-78
<毛诗>的"比兴"说<诗>,构成"比兴"诗学理论发展的最重要环节,它既反映了中国古代诗人哲人基本的哲学观念和文化心态,又是汉人政治人伦精神之体现.<毛诗>的"比兴"说<诗>,以"兴"为重点,蕴涵着双重意味,一是以"兴"为喻,重"比兴"的美刺讽谕、教化功能,一是将"兴"解释为"起",重"兴"的生命感发功能,这对后世诗学将"比兴"作为诗的最基本的阐释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奠基之作并非如许多研究者所认为的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而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宗教"具有双重的含义,一是青年黑格尔派所理解和使用的宽泛概念,一是传统意叉上的宗教.这两种含义相互纠缠又交互影响,对文本创作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而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宗教问题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真实的思想过程",并深刻把握<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理论蕴涵.  相似文献   

15.
任何文化现象的产生都与当时文化背景存在多方面的联系;任何文化现象的发生与读解都存在时代、作者、作品、读者四要素的逻辑关联,故读解<周易>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周易>发生在商末周初,我们要把<周易>拉回到它发生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去考察才可能接近作者的本意.文章从四个方面考察<周易>发生的文化背景及其与<周易>的关联,认为当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衍生出<周易>"推天道明人事"的思维方式、论证方法、天人合德的道德观、天人和谐的理想社会;等级森严的宗法制衍生出"法先王"的观念;以天为师的道德观衍生出借助上帝的权威引导君王向善;主文谲谏是当时文化以及<周易>的政治目的,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目的.  相似文献   

16.
"比兴"阐释模式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亲和性的特点,为各种"误读"提供了解诗的方便.将<古诗十九首>视为"臣不得于君"、"士不遇知己"的"政教比兴"是功利性的有效"误读",这也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意识形态占据整体文化语境主流地位的必然结果,<古诗十九首>的经典地位也由此而成就."比兴"的政教化和意识形态化,不仅遮蔽了诗歌文本的复杂性和多义性,而且造成了中国诗学的经学化倾向和经典化的"误读".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小说起源于《左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众说不一.这主要是对"起源"的认识不一致造成的.对小说起源的探讨,需要建立一个学术规范和逻辑起点,在此基础上探讨小说起源易于达成共识."史传"与"小说"的关系是小说研究界最关注的话题之一.经过考证,笔者认为中国古代小说起源于<左传>.  相似文献   

18.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是在中国文化系统内产生的 ,蕴含着深刻的中国文化特质。今之学者通常站在西方哲学和逻辑学的角度来审视和分析它 ,往往忽视了其作为中国文化和哲学问题的性质。从中国古代文化的语境角度去解读 ,可以发现“白马非马”论实际上不属于逻辑问题 ,而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认识论问题。它是“责实”问题 ,而非“共相”问题 ;采用的是“辨物察类”型分析法 ,而非概念逻辑 ;它是公孙龙特有的借以阐述其思想智慧的“道”论  相似文献   

19.
如果说"北学中国"是<热河日记>的主基调,那么"利用厚生"的主张就是衬托朴趾源这一主基调的理论根基.他把古代圣哲们对伦理道德与日用经济之间的因果逻辑颠倒过来,从而使他们的这一理论主张更具哲学意蕴.在他那里,"利用"与"厚生"是"正德"的基本前提,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度里,再高的道德说教也是苍白无用的.正视现实,打破陈冗."北学中国、实业救国",这就是他的<热河日记>的基本思想脉络.今天,他的这些理论主张,照样给我们以一系列极有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杀盗非杀人也”这一命题,是墨家的光辉逻辑著作《墨辩·小取》中提出的,对这一命题人们历来争议较多。不少人受《荀子·正名篇》的影响,认为这个命题是诡辩,是“惑以用名以乱名”。也就是说这个命题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也有人认为:这一命题是墨家为了宣扬“兼爱”的政治主张,而忽略了逻辑;另外,也有不少人为这一命题作了辩解。认为《小取》中提出的这一命题是从“获事其亲,非事人也”等例,根据《小取》“以类取,以类与”的原则和“援”式合乎逻辑地推出“杀盗非杀人也”的结论的,因而认为这一命题不是诡辩。(参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版《中国逻辑思想史论文选》462—470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