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生代农民工现已成为城市主要劳动力,为城市的发展建设做出巨大贡献。他们在城市生活中最大困难就是,高房价让他们无法在城市购买住房,所以他们的住房问题也成为这几年的热点话题。本文以新生代农民工居住现状为视角,研究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的住房问题,为政府和有关部门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住房问题提供对策建议,实现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在住房上的公平权。  相似文献   

2.
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结构升级和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变迁,越来越多的进城农民工进入城市的“非正规部门”就业,成为都市社会的底层人群。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和1结构变迁不同,中国沿海发达地区的城市社会中涌现的非正式就业人群是与全球化工厂就业体制密切相关的,他们从农村进入工厂就业,又从工厂退出成为城市的非正规就业者;他们生活在城市之中,却又因为制度区隔而生活在体制之外;作为一群特殊的农民工群体,他们的劳动过程和劳动结果所特有的分割关系,赋与了他们在城市社会中独特的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3.
文化资本的差异不仅使得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拥有不同的职业地位(白领/蓝领),共同的身份标记与惯习(家乡文化资本),还使得同在城市生活的他们既有着不同的社会位置又有着相似的境遇与心境。文化资本是他们做出是否定居城市决定的重要因素也是他们最终融入城市社会所要跨越的区隔。探讨区隔背后的原因,不难发现文化资本不仅与经济资本一样是稀缺的,在传承和获取的社会条件方面,它比经济资本带有更多的隐蔽色彩。教育机会、家庭背景以及个人的品位与生活方式等因素不仅潜在地影响着农村流动人口的文化资本获得,更成为了他们在城市攀援的阶梯。  相似文献   

4.
孟谦  周明星 《社区》2005,(14):F002-F002
与立交桥流畅的形体不相称的,是“流民部落”的“帐篷”。在一些城市中,特别是城乡结合部,一些“三不管”的城市区域,被这样一些人群占据着。有人称他们是“弱势群体中的最弱势的人群”,也有人说他们是社区中的“自由居民”。在城市的“角落中的角落”讨生活成了他们的生活常态。每每看到他们的生活状态,总让人心头产生一种异样的感觉。城市“角落中的角落”@孟谦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产生了大批剩余劳动力,并且一系列制度的变革使得农民的流动成为必然.流向城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虽然他们身处城市,但从身份而言,他们仍然是农民."城市中的农民"的边缘身份,决定了他们在城市中生存与发展的特殊性与过渡性.本文通过对一个"边缘村"的形成及其居民生存状况的研究,以进一步分析解释农村社会分化、农民流动的原因,并且也着重分析了其内部结构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流动人口是我国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而产生的一个新的社会群体,随着这个群体的不断壮大,他们在城市中的融入状况需要特别加以关注。维吾尔族流动人口作为流动人口群体中特殊的一支,他们在城市里的融入程度决定着他们在心理、经济、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的生存与生活状态。本文以北京市一个中小型维吾尔族聚居区内的流动人口群体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和描述了他们的城市融入状态和边缘化困境。  相似文献   

7.
现代城市人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在潜意识蕴积了一种因渴求亲近远离他们的传统文化,故乡和大自然而产生的"乡土情结",这种"乡土情结"使他们需要得到情感上的寄托与宣泄,从而影响着他们对电视节目的需求和选择,城市电视台开办电视栏目应满足这种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8.
宋代是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阶段,不少宋代文人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城市,是城市生活的参与者、领导者和解读者。通过文学或非文学的手段,他们融入自己生活的城市,影响和改造着城市与城市意象。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采取了农民工流动的独特方式。进城农民工的贫困起源于农村,他们的户籍身份使得他们只能从事那些从中获取的收入无法让人摆脱贫困的工作,使得他们无权获得专为非农业户籍人口设立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尽管他们的收入水平显著低于当地的城市贫困标准,但在目前阶段,农民工在城市中遭遇到的所谓“城市贫困”处境,应该是农村贫困在城市里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随着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农民工”群体日益壮大,文坛上随之兴起一股“打工文学”热潮。这类“农民工”主题小说集中地反映了进城农民的物质与精神双重生活,他们向往城市文明。同时,作为城市边缘一族,他们又与城市存在着种种格格不入的尴尬。在承受着生存与心理的巨大压力下,回归乡土田园最终成为广大农民工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不同于既有研究倾向于对流动儿童社会问题进行宏观上的推定,本研究以流动儿童对于城市的主体性印象为基点,研究发现,大多流动儿童对城市的物质环境适应较快,容易由习惯趋于依赖,部分流动儿童对城市中冷漠的社会环境感受强烈,可能与城乡社会“陌生人一熟人”关系特质差异有关;流动儿童大多羡慕城市人的生活方式,这恰与他们当前状况反差明显,他们中不少人敏感于城市人的歧视,自尊心驱使他们不愿被人知道来自农村;流动儿童对隶属群体的评价优劣参半,显现出价值观“局部城市化”的痕迹,他们在自我身份归属方面存在分化,其中有些人呈现身份归属模糊的特征,导致一种“空认同”。  相似文献   

12.
城市高龄空巢老人特殊需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高龄空巢老人问题日益严峻,他们与中、低龄老人相比,在需求方面具有更大的特殊性,处于更为弱势的地位。本文通过对城市高龄空巢老人特点的描述,详尽分析了他们在日常照护、医疗护理、生命安全以及精神慰藉等方面的特殊需求,以期能够为提高城市高龄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完善城市社区为老服务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俄国作家果戈理和我国现代作家沈从文都在自己的作品中构筑了两个相对立的文学空间:乡村与城市。一方面,乡村图景寄托了他们美好的记忆,也是他们对现实城市生活的反拨,只不过果戈理笔下的乡村世界具有浓郁的喜剧色彩,而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悲剧色彩较浓;另一方面,作为城市生活的观察者和描绘者,他们同样用讽刺的、嘲弄的文字展现了一幅幅卑微的、非人性的城市生活图景。  相似文献   

14.
笔者根据调查数据指出:"80后"农民工并不缺乏接受城市生活的主观动机,他们在消费上迅速融入了城市物质文明的洪流,在交往方面也打破其前辈保持的血缘和地缘纽带,以更大的包容建立自己的城市生活圈;他们对城市生活评价乐观,对未来充满希望,但是现实存在的社会距离和城市一定程度的排斥,仍然使得他们的城市之路充满了不确定因素,尤其在宏观经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金融海啸之下,其在城市的未来必将充满波折.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产生了大批剩余劳动力,并且一系列制度的变革使得农民的流动成为必然。流向城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虽然他们身处城市,但从身份而言,他们仍然是农民。“城市中的农民”的边缘身份,决定了他们在城市中生存与发展的特殊性与过渡性。本文通过对一个“边缘村”的形成及其居民生存状况的研究,以进一步分析解释农村社会分化、农民流动的原因,并且也着重分析了其内部结构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城市接管是解放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重大课题。为了顺利接管城市,中共中央在北方老区抽调了大量干部南下主导接管与建政。由于时间仓促缺乏系统培训,这些干部总体文化程度较低且城市工作经验不足。在进入城市接管后,他们往往沿袭北方农村工作经验。以成都接管为例,晋绥南下干部尽管顺利实现了“接收”的目标,但在后续“管理”阶段,他们简单从农村工作经验和阶级路线出发,例如禁止黄包车运营、排斥旧职员以及质疑耗资较大的下水道工程等,无不体现了中共干部从农村进入城市后所面临的困境。但自1921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过程中形成的灵活变通、不墨守成规的总体工作思维,最终使他们实现了这一转换并为城市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后,面临着与农村社会截然不同的消费图景,消费实践成为他们建构认同的重要路径。新生代农民工在职业劳动之外,主动参与品牌信息生产,通过“自由劳动”将自身纳入到全球资本主义的经济版图中。他们在虚拟空间中投入成本,自主成为“数字产消者”,实现对主体形象的改写与再生产。新生代农民工通过使用手机趋同城市青年的消费形态,表达对城市“新市民”身份的乐观想象。  相似文献   

18.
新生代农民工管理与和谐城市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社会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成为城市产业工人的一部分。他们进城务工的目的不再完全是为了养家糊口,而是想能够融入城市,成为市民。但是他们并没有得到城市社会的接纳和承认,从而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乃至行动上的对抗,成为城市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加强对他们的管理也就成为和谐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但受城乡二元体制的限制,他们多游离于城市边缘,其融入城市社会问题日益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通过全国统计数字和地方调查资料,可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发展期望值相应提升,渴望在事业发展层面融入城市社会;他们关注务工环境与工作条件,注重自身技能的提高与劳动权益的实现,追求体面劳动和发展机会;同时,他们也渴求精神、情感生活,闲暇时间活动形式多样化,渴望在家庭生活和精神层面融入城市社会。  相似文献   

20.
外卖骑手已成为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城市空间穿梭,突破从恐惧空间到征服空间的阈限;他们在“赶工游戏”中重新注入工作的意义,但仍陷入劳动规训的幻象之中;有限的互动使他们意识到自己身处底层带来的孤独、无助,他们无法在城市中获得人格的尊重感、栖居的安全感和家的归属感,留住他们内心的家园始终是有家人生活着的农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