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法战争中,时任广西按察使,护理巡抚的李秉衡亦是一重要人物。然而,以往的史学论著对这个人物却是很少叙及,偶尔提到也是语焉不详,且评价不足。本文试图评述这一人物,以求教于大家。李秉衡(1830年——1900年),字鉴堂,奉天海城人(一说为庄河县人)。他起官县丞,历任知县、知州、知府,一贯以廉公任事而蜚声政坛,有北直第一廉吏的美称。中法战争开始  相似文献   

2.
刘永福,字渊亭,原籍广西博白,1837年生于防城,8岁时随家迁居上思,20岁投入反清农民军,30岁创建黑旗军并流亡越南,中法战争后回国,已48岁。甲午战争时,刘永福奉旨渡台湾帮办防务,领导了台南的抗日战争。战败回国后,于1907年辞去清朝官职,闲居钦州。据说,他在辛亥革命前夕加入同盟会,广州光复后,曾短期出任广东省民团总长。1917年,刘永福于钦州逝世,享年80岁。今年是他诞辰160周年,逝世80周年。刘永福的一生,经历了从一个贫苦孩子成长为中国近代史著名反帝爱国民族英雄的传奇性过程。刘永福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家庭,一家人终…  相似文献   

3.
台湾保卫战是中法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战争结束后 ,清政府对台湾在维护东南海疆安全中的地位与作用有了进一步认识 ,并着手在台湾地区实施了一系列善后措施。中法战争后的清政府台湾善后工作主要可以分为外交善后、防务善后以及内政善后。其中 ,外交善后虽无明确措辞 ,但相对独立且结束较早 ,并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防务善后与内政善后 ,随着台湾的建省而被纳入台湾的建设事业当中。台湾善后具有明显的近代化的努力 ,但也存在严重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建省前的本任实缺台湾道刘,是台湾近代史上的有争议人物。台湾史学家连横称他为“有经国之才”的能更,在所著《台湾通史》中为其作专传,其他章节中记述刘激的政绩亦甚多。对于刘在中法战争期间被督办台湾事务的福建巡抚刘铭传参劾,革职籍产,流放黑龙江,最后死于成所的结局,认为“士论冤之”①。1985年,台湾史学家许雪姬先生发表了长篇论文《二刘之争与晚清台湾政局》为刘作了全面的辩护,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事实上,刘在中法战争中的表现十分杰出,在防成上,法船始终无法在南部越雷池一步,在外交方面,除尽力保护外商,屡获好评…  相似文献   

5.
刘永福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将领,近年来,学术界对他在中法战争中奋勇杀敌、保家卫国;对他在中日战争中反对割让台湾宝岛、痛歼侵略者等等功绩都作了充分的肯定;而对其从台湾内渡、返回大陆后的情况论述甚少,或以为他退出政治舞台,与世无争;或以为他返回故乡,颐养天年。事实上,并不如此,刘永福的晚年是壮烈的,只不过时代不同,其表现的方式有异罢了。  相似文献   

6.
刘铭传与台湾煤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法战争后,刘铭传总结1840年至1884年四十余年的历史经验教训,得出了“台湾为东南七省门户,各国无不垂涎,一有衅端,辄欲攘为根据”的结论①。因此,他于1885年上奏,诚恳地向清政府请求免去他福建巡抚的职务,以便专心筹划台湾海防及建设事务。当年,清廷下诏台湾建省,刘铭传首任巡抚。就任后,刘铭传广施“新政”,兴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奠定了台湾近代化的基础。而基隆煤矿是近代企业中重要一家。本文拟就刘铭传与台湾基隆煤矿的关系作一简论,求教于方家学者。一、刘铭传抚台前的台湾矿务台湾盛产煤,“煤为矿产大家,台湾多有,而…  相似文献   

7.
中法战争与广西近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关于中法战争研究的文章很多,但把中法战争与中国,特别是广西的近代化进程联系起来考察的文章则不多见。本文试图从近代化的角度来分析中法战争对广西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1683年(康熙22年),清朝政府统一台湾。清朝政府管理台湾后,在台湾先后设置郡县,其中尤以改台湾为行省,可谓大事。清廷于1885年(光绪11年)决定建台湾为行省,但台湾建省之议始于何时尚存疑点。本文试就这一问题提供一得之见,以就教于同志们。关于清代提出台湾建省之议(即朝臣提出台湾建省奏议)的时间,旧志皆称始于清代末季,近人著述也往往沿用此说。如《台湾人物志》载称:“先是,同治十三年,钦差大臣沈葆桢奏请台湾建省,廷议不从,至是左宗棠复言。”连横的《台湾通史》、李震明的《台湾史》等均主是说。连横说:“光绪十一年,秋七月初八日。钦差大臣左宗棠奏请台湾建省”,李震明说:“中法战争之际,法军封锁台湾,清廷感觉台湾建设之重要。内阁大学  相似文献   

9.
浅谈王鹏运的词周礼军王鹏运(1849———1904),字幼霞(佑遐),号半塘老人,广西临桂(今桂林)人。他在词的创作、理论、校勘等方面都颇有建树,与朱祖谋、郑文焯、况周颐被合称为“清季四大词人”,同时也是清末临桂词派的创始人之一。他一生经历过中法战争...  相似文献   

10.
张佩纶与中法战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佩纶,字幼樵,直隶丰润人.同治十年(1871年)进士,以编修大考擢待讲,充日讲起居注官.为人敢直言,好论时政,是“前清流”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晚清政坛上锋头最健的时代是在中法战争时期.他与李鸿章为代表的主和派关于和战的争论,在马尾之战中的功过是非,学术界向有不同看法,本文略抒己见,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1.
中法战争中的岑毓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岑毓英是广西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用于镇压滇、黔回民和苗民起义。因此,他是一个应予批判的历史人物。然而,在中法战争中,作为前线重要指挥官之一的云贵总督岑毓英,也曾为这一正义的反帝斗争尽了一分力量,有过一定的功绩。可是,在解放以来的史学上,人们往往只强调他的罪恶,对他的功绩却只字不提,或只是轻描淡写,这不是实事求是的正确态度.本文拟就这方面补充一些资料。早在中法战争正式开始之前,早年避居  相似文献   

12.
刘铭传(公元1836-1896年),字省三,安徽肥西县刘老圩人.1884年,清廷任他为钦差大臣,督办台湾军务,使法国侵略军占领台湾的企图遭到失败.他从1885年至1891年担任台湾巡抚期间,制定和推行"台湾产业近代开发计划",促使台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生和发展,这在近代台湾史上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可以说,他是台湾资本主义开发的先驱者.  相似文献   

13.
李品仙是国民党桂系的重要将领,是不久前去世的原台湾国民党的“战略顾问”。他的戎马生涯,跟中国近现代史(包括中华民国史、国共两党关系史等),是息息相联的。本文主要根据他生前留下的文字资料和有关史料,将其本人在参加1926年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以前的活动,介绍给读者和研究者,并祈教正。一、科举落第,弃文就武李品仙字鹤龄,广西苍梧县人。1892年4月22日(清光绪十八年三月二十六日)生于平乐乡间。祖籍原属湖南长沙,因避战乱、谋生计而搬迁南来。曾祖父李超邦,祖父李守良以耕读相  相似文献   

14.
放翁与唐琬重逢沈园、题《钗头凤》词于园壁的一段哀情故事,最早见之于南宋周密撰的《齐东野语》卷一,惟唐氏所和之词,却不甚了了。近读齐治平著的《陆游》(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一书,其中专题述及“《钗头凤》的悲剧”,也没有写出唐氏的和词,读者深以为憾。陆游同时代人的著作中确有唐氏和《钗头凤》词之记载,如南宋陈鹄(字西塘,南阳人)《耆旧续闻》卷十中说:  相似文献   

15.
在一八八四年开始的、为期一年多的中法战争中,法军以越南为基地,分海陆两路大举侵略中国,海战发生在福建、台湾沿海,陆战发生在广西、云南边境,惟独处于这两个作战地带之间,并与越南毗邻的广东没有发生大的战事。为何会出现这种奇特的现象?笔者认为,情况复杂,因素很多,既与法国的侵略目标和侵略部署有关,尤与广东布防严密,使法国的侵略阴谋较难得逞有关。本文拟就当时广东的防务情况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6.
刘雄 《东南学术》2007,(2):145-148
关于唐景崧答应留台担任"台湾民主国"总统一事,史学界普遍认为唐氏此举实为身不由己、被迫无奈的"权宜之计",目的是等待机会相机逃跑.事实并非完全如此,由于唐景崧不仅始终坚持反割台立场,对争取列强干预保台,尤其对台湾宣布"自主"后争取列强干预保台颇具信心,且对保护台湾的土地和人民尚存相当程度之责任心,因而决定了他不可能在是否留台的问题上完全以自己的进退得失为唯一考量,也因而决定了他不可能完全以外部因素是否允许自己离台作为决定其言行的唯一准则,可以肯定的是,唐氏之所以答应留台在相当程度上出于自愿.  相似文献   

17.
施琅(1621年——1696年)字尊候,号琢公,福建晋江县衙口镇人,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台湾和大陆重新统一,从而结束了自西方殖民主义者侵占台湾后,海峡两岸几十年的分裂状态。在清政府统一台湾的过程中,施琅起着重大的作用,本文仅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被我国史学界长期冷落的明代将领沈有容(1557—1627),字士弘,号宁海,安徽宣城洪林桥人。自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至万历四十七年(1619),他有约十五年的时间镇守在闽海前线,其间曾三入台澎列岛,歼擒倭寇,驱逐荷兰殖民者,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成功地从外国侵略者手中收复台湾的将领。正是在他镇守闽海期间,台湾  相似文献   

19.
彭玉麟(1816—1890年),字雪琴,号退省庵主人,湖南衡阳人,被清代著名学者俞樾誉为“咸丰、同治以来诸勋臣中,始终餍服人心、无贤不肖交口称之而无毫发遗憾者,公一人而已。”彭玉麟所以获得如此高的声誉,其原因之一就是他在中法战争中的杰出表现。可以这样说,他既是反对和议最力者,也是切实御侮的实干家,又是认真总结、不断进取的有心人。  相似文献   

20.
姚莹的边疆史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雪 《兰州学刊》2000,(1):61-63
姚莹(1785年~1852年),字石甫,一字明叔,号展如。安徽桐城人。嘉庆进士。姚莹一生为官四十余年,初任平和、龙溪知县,后调台湾署海防,噶玛兰同知,累迁两淮监掣同知、护盐运使。道光十八年,擢台湾兵备道。道光二十一年秋,与台湾总兵达洪阿一起抵抗英军的侵犯,取得了很大胜利。鸦片战争议和成,姚莹被总督怡良诬以妄杀敌俘,逮问。后以同知直隶州发往四川效用。咸丰初,任广西按察使,命参大学士赛尚阿军事,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一、“喋血饮恨为此书,冀雪中国之耻”鸦片战争前后,是中国社会剧烈变动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使风雨飘摇的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