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路遥的小说世界里,在强烈的时代气息和历史变革的激流中,在那些背负着沉重的生活并创造新生活的普通人身上,蕴含着沉郁浓重的悲剧色调.<人生>描写了一场极其复杂、令人思绪纷纭的人生悲剧,但在复杂的悲剧表象下隐约透出了生活的某种确定性.路遥是一位"用生命歌唱"因而值得人们尊敬的真正意义上的作家.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位现实主义作家,路遥对现实人生一直怀有深深的爱与感悟。爱情作为人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路遥小说世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意识到现实人生的不完美,也就敢于直面爱情的缺憾。路遥笔下的爱情主体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差距,这些差距就是导致爱情悲剧的原因之一。但路遥不只是展示悲剧,就像他想通过笔下的"奋斗"给读者以激励一样,他还想通过爱情悲剧以及对悲剧的抗争传达给读者一种对现实人生的担忧。  相似文献   

3.
路遥的生平与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遥的生命充满了苦难 ,路遥的创作是其生命的写照与结晶。路遥的生命历程与创作过程均表现为一个不断超越自身的过程。目前 ,我们的文学仍需要现实主义精神 ,我们的生活仍需要这样为人民大众而写作的作家 ,路遥的名字与作品将会永生。  相似文献   

4.
李伟 《东方论坛》2021,(4):46-58
路遥小说呈现的伦理书写与道德问题,具体表现为早期政治意识形态下的社会伦理书写,社会历史背景下差异化的情爱伦理与唯美化的道德理想建构,新时期乡土道德的坚守与时代语境中道德异化的探讨,以此彰显文学的道德审美意向.路遥遵循艺术源于生活真实与情感表达真诚的创作原则,自觉地接受与追寻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坚守自我认同的伦理立场和文学理念.通过采取为普通大众而写作的文学立场,路遥的小说创作发挥了超越于时代审美的伦理价值,体现出当代文学伦理书写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的河南文人徐玉诺,不仅在其诗文中展示了家乡底层百姓受官绅欺压的社会现实,还描绘了他们在土匪横行乡间的凄惨生活.作者在直视底层民众苦难的同时,进而思考了人生存在的意义,用诗歌、散文、小说呈现对人类生命存在方式的观照与反思.在领悟到生命存在的诸多荒谬之后,徐玉诺直面死亡对于苦难人生的意义,由揭示生命的种种苦相过渡到对死亡和坟墓的由衷礼赞,用死亡来完成对底层苦难生活的彻底解脱和对污浊人间不平现象的最终解构.  相似文献   

6.
路遥是一个具有明确自觉的艺术追求和鲜明个性的作家。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路遥小说的美学追求进行分析:在对现实人生的热情拥抱与理性透视中,真实地展现当代生活的风貌,揭示历史发展的趋势;对社会总体态势的艺术把握所表现出的宏大的气魄,史诗的品格;在对苦难人生的深层发掘中表现出来的悲壮、苍凉的情感格调,沉雄、崇高的悲剧力量  相似文献   

7.
路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孙少平身上蕴含着沉郁浓重的悲剧色调:忍受着巨大生活折磨和精神重负的主人公,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坚强的信念的支撑,与苦难进行着顽强不懈的抗争。更为重要的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爱情也汇入了这种悲剧情怀的合奏,于爱情中显示出主人公独具魅力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8.
苍凉是张爱玲小说风格的主要基调。有别于古典时代的苍凉感,苍凉不仅是一种文体风格的书写,还是现代人生存图景的隐喻。人生和谐、柔和维度的强调拓展了张爱玲人性理解的宽度,构成张爱玲小说苍凉背后的悲悯情怀。从生活的日常性、细节当中读解历史人生,苍凉是生命悲剧体验的隐喻。人在时代生活面前的软弱无力所造成的人生悲剧是形成张爱玲小说苍凉意识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跟张爱玲对五四运动的复杂接受有关。由于对五四精神接受的游移与不定,历史与人在张爱玲那里就成为一种在现实当中无法达到和解的悖论。  相似文献   

9.
苍凉是张爱玲小说风格的主要基调。有别于古典时代的苍凉感,苍凉不仅是一种文体风格的书写,还是现代人生存图景的隐喻。人生和谐、柔和维度的强调拓展了张爱玲人性理解的宽度,构成张爱玲小说苍凉背后的悲悯情怀。从生活的日常性、细节当中读解历史人生,苍凉是生命悲剧体验的隐喻。人在时代生活面前的软弱无力所造成的人生悲剧是形成张爱玲小说苍凉意识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跟张爱玲对五四运动的复杂接受有关。由于对五四精神接受的游移与不定,历史与人在张爱玲那里就成为一种在现实当中无法达到和解的悖论。  相似文献   

10.
路遥小说文本的表层精神幻像掩盖了其真实的创作心理,导致以往的路遥本体研究难以深入.路遥在童年时期和青少年时期形成了难以排遣的自卑情结,这成为其日后小说创作的重要心理动因.为了在作家的"白日梦"中寻求对自卑的超越,路遥创作中典型的特征是自卑与自亢的互见.这造成作品中凡是存有路遥自我精神投射的男性文学形象均呈现为"高大全",而其他文学形象,尤其是女性文学形象,只能沦为其超越自卑的符号.  相似文献   

11.
路遥是文学上的道德主义者。他的小说叙事,不追求建造美学的大厦,而是竭力构建道德的理想国。他以虔诚的道德热情、诚挚的生活关怀、深沉的苦难思考,以及史诗式的写作追求,形成了朗润和畅而又浩荡澎湃的艺术世界。他的小说,灌注着其道德信念、道德激情和道德理想,是"以道德完善为目的"的关爱人、教诲人、鼓励人、重塑人的布道式文学。因此,如何定位路遥小说的道德书写,阐释其道德空间,成为路遥研究中至为关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作家师陀的创作独具特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颇有影响力的作家。作家在小说里呈现了那个特定年代里的动荡与破败,写出了人们生活的艰辛与苦难,体现了他对民族与国家的未来走向深感受忧虑与怅惘。因而,在师陀的小说里凸显了浓厚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3.
旅美青年女作家汪洋的创作由纪实和非纪实两类构成,而后者的文学价值高于前者.从<暗香>、<与"郎"共舞--决斗洛杉矶>到<在疼痛中奔跑>,汪洋的小说多侧面地书写了主人公的苦难体验,并由此呈现了她们的成长过程,提出了值得深思的生命价值问题.  相似文献   

14.
苦难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很多作家在书写苦难的同时也对苦难的救赎之路进行了探索。新时期小说对于“苦难”主要叙述了三种救赎路径:一是为活着而活着的忍耐态度,二是逃离到宗教中去寻找解脱和超越,三是悲剧英雄式的反抗方式。  相似文献   

15.
路遥是人生舞台上的强者,又是一个把文学创作当作神圣使命,以生命为赌注,全力以赴去创造的作家.路遥的文学作品感动人的至深至情的因素是渗透作品中的无法抹去的人文关怀情感.路遥以博大的胸怀,坚定的人生信念,暖可化冰的热心关注中国农村青年的成长,关注中国人在苦难岁月和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操守,关注生活于社会底层人们的生存状况,用爱铸就了自己的文学丰碑.  相似文献   

16.
路遥论          下载免费PDF全文
路遥资源中最为重要的遗产恐怕是他有关生活的苦难哲学。路遥的苦难情结是他崇高思想和人格的如实写照。路遥始终歌咏理想、赞颂劳动和土地,并把幸福真正建立在这一基础上。路遥从来也不轻视独立、敏感的心灵,但却更为看重人民和生活的天地,只有在这一意义上,才能充分、深入地理解他作品朴实、深沉、炽烈而又壮丽的风格与精髓。从写作伦理出发,即便可以展开和设置小说意义生成可能性或复杂性的角色,这些角色也很容易因为苦难精神的缺失而受到冷落。路遥作品普遍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他对自己最熟悉的农村和城市“交叉地带”生活的有力再现。路遥的苦难意义也许就在“过渡”。回眸路遥,可以说是仰慕文学理想年代的繁华,凭吊文学永远的精魂。    相似文献   

17.
生存悲剧的苍凉书写--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以对生存悲剧的苍凉书写,传达了对个体生命的生存寂寞、生存痛苦、生存恐怖的深刻感悟和对生命悲剧性的理性认知,并由此标示出一种苍凉悲怆的审美风格。张爱玲的悲剧意识以人本主义为基本出发点,既与叔本华、尼采等人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悲剧理论有一种内质的契合,同时又深受传统文化泽被和民族审美风格规约。  相似文献   

18.
路遥在他的一系列小说中都始终不变的表现了悲剧这一主题。平凡世界里的爱情,总是充满了现实困顿的磕磕绊绊。真诚的爱情,往往要经受人们潜意识中的悲剧宿命的磨难,最后幸存的爱情几乎成了一种理想。短暂的美好和永恒的苦难相比,甜显得那么奢侈,正如沈从文先生说的,美丽的总留下忧伤。此文想讨论的正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里的悲剧爱情。  相似文献   

19.
路遥苦难论     
路遥文学资源中最重要的遗产可能是其有关生活的苦难哲学.路遥的苦难情结是其崇高思想和人格的如实写照.他始终歌咏理想,赞颂劳动和土地,并把幸福真正建立在上面.路遥从不轻视独立、敏感的心灵,但却更为看重人民和生活的天地,只有在这一意义上,才能充分、深入地理解其作品朴实、深沉、炽烈而又壮丽的风格和追求.从写作伦理出发,即便可以展开和设置小说意义生成可能性或复杂性的角色,也很容易因为苦难精神的缺失而受到冷落.路遥作品普遍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其对自己最熟悉的农村和城市“交叉地带”生活的有力再现.路遥的苦难意义也许就在“过渡”.  相似文献   

20.
萧红是一位体验型、情绪型的极富才华的现代女作家。她的一生颠沛流离、短促悲凉, 饱受离家出走的寂寞、孤独和痛苦。萧红的小说创作是她的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她以自己悲剧 性的人生感受和独特的女性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揭露和 批判国民性弱点,抒写着人的悲剧、特别是女性的悲剧,从而使其小说获得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 剧意蕴和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