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动者患病或非因工负伤的医疗期问题一直以来让企业和裁判者颇感棘手。医疗期的适用应该以医疗机构出具的需停工治疗休息的意见为前提条件,并根据医疗的具体情况确定是连续计算还是累计计算。癌症等特殊疾病的医疗期并非一律为至少24个月。医疗期工资的计付应遵循有约定从约定、无约定从法定、约定不得低于法定的基本原则。医疗补助费的支付需考虑劳动合同的解除与期满终止以及劳动者当时的治疗状态等情况,其计付基数的确定也应体现公平合理。  相似文献   

2.
医疗期制度是劳动立法正视劳动者的弱势地位、对劳动者予以倾斜保护的体现,但劳动规章关于特殊疾病医疗期规定的矛盾,导致对特殊疾病的医疗期限存在不同的理解。我国劳动立法考虑"实际参加工作年限"和"本单位工作年限"两个因素来确定医疗期限长短,较好地协调了当事人之间的利益。但特殊疾病的医疗期限不能突破医疗期限确定的一般原则,并非所有身患特殊疾病的劳动者都享有24个月的医疗期。国家应对特殊疾病医疗期限问题的规定予以明确。  相似文献   

3.
医疗期制度是劳动立法正视劳动者的弱势地位、对劳动者予以倾斜保护的体现,但劳动规章关于特殊疾病医疗期规定的矛盾,导致对特殊疾病的医疗期限存在不同的理解。我国劳动立法考虑"实际参加工作年限"和"本单位工作年限"两个因素来确定医疗期限长短,较好地协调了当事人之间的利益。但特殊疾病的医疗期限不能突破医疗期限确定的一般原则,并非所有身患特殊疾病的劳动者都享有24个月的医疗期。国家应对特殊疾病医疗期限问题的规定予以明确。  相似文献   

4.
法律关于特殊疾病医疗期规定的矛盾导致对特殊疾病的医疗期期限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这会导致不同的裁决结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由地方政府制定《医疗期规定》实施细则,也可以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批复或补充规定。特殊疾病的医疗期的延长应根据企业和劳动者的实际情况协商予以确定。  相似文献   

5.
劳动合同到期终止,由于法律规定缺失、劳动者存在特殊情形等原因,导致劳动合同在到期终止时存在一些问题,如劳动合同到期终止时劳动者处于医疗期、劳动合同顺延导致劳动者在用人单位工作满10年,是否应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到期后劳动者继续提供劳动但未续签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是否应当支付应签未签劳动合同二倍工资等,这些问题不仅关乎劳动者的切身利益,而且亦影响用人单位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权的正当有效行使。本文提出并分析了与劳动合同到期终止相关的几个重要问题,并对如何有效解决该等问题阐述笔者的意见。  相似文献   

6.
正职工患病期间,劳资双方围绕着休假时限、休假期间的工资福利、药费报销等现实问题,不时产生劳动争议。当普通劳动者面临这些问题时,究竟该如何处理呢?本文通过案例,为读者提供一些实用策略。混淆医疗期和治疗期【案例】:因工作压力大,张女士患病,经单位批准,回家康复治疗。9个月的医疗期将至,公司提前30日以书面告知张女士,劳动合同到期后不再续签。张女士认为病情未痊愈,治疗期即医疗期,劳动合同终止期也应延长。  相似文献   

7.
正按规定,工人的工龄一般从用人单位用工时开始计算。劳动者工龄和带薪年休假、医疗期、病假工资、经济补偿金待遇息息相关。然而,现实中存在六种企业"黑"掉工龄的现象,需要依法杜绝。主体"变脸"法【案例】:韩某在总公司的分公司工作,分公司经常分分合合,重新注册。虽然工作内容不变,可合同二年重新签一次,工龄二年一个新起点。不但签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望,带薪年休假、医疗期等也  相似文献   

8.
<正>医疗期问题一直是企业人力资源和劳动用工管理的重点和难点。然而,由于医疗期的相关立法较为粗浅,对医疗期及其相关概念之间也缺乏应有的界分,导致实务中对医疗期的管理出现混乱。比如,医疗期与病假之间究竟如何衔接?医疗期到底该如何计算?本文拟从人力资源管理实务的角度对医疗期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医疗期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9.
咨询台     
转制企业职工医疗期如何执行重庆畜电池隔板厂来函咨询:企业在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过程中,职工的医疗期应从何时开始起算?如何计算?经与有关部门联系,现答复如下:一、关于医疗期的执行时间。虽然劳动部劳部发〔1994〕479号文第九条规定从1995年1月1日起执行,但鉴于第二条明确规定"医疗期是指企业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停止工作治病休息不得解除劳动合同制度的时限",医疗期是完善劳动合同制度的配套规定。因此,企业职工医疗期执行可从企业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签订劳动合同后开始计算。  相似文献   

10.
贺耀弘 《劳动世界》2016,(28):48-49
所谓医疗期,是指企业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停止工作治病休息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时限.由我国《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及《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等所确立的一项制度.近年来,医疗期劳动争议纠纷不少,职工医疗期合法权益遭受侵犯,医疗期待遇不落实,及滥用医疗期规则的问题不少,用人单位和职工只有正确理解和准确掌握医疗期相关规则,才能化解用工矛盾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1.
咨询台:我女儿是某公司职员,今年4月怀孕后去医院检查,医生建议她休息保胎.随后几次检查医生均开具了建议休息保胎的诊断证明。我女儿每次都将诊断证明交至公司请病假,可在她保胎休假3个月后。公司通知她因法定医疗期已满,  相似文献   

12.
为了适应劳动用工制度改革需要,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企业改革,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有关医疗期限的规定,我部制定了《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现予发布,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第一条为了保障企业职工在患病或非因工负伤期间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二十六、二十九条规定,制定本规定。第二条医疗期是指企业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停止工作治病休息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时限。第三条企业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需要停止工作医疗时,根据本人实际参加工作年限和在本单位工作年限,给予3个月到24个月的医疗期:(一)实际工作年限10年以下的,在本单位工作年  相似文献   

13.
医疗期标准及医疗期满解除终止劳动合同规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企业用工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法定期间制度之一,医疗期在员工保护与企业管理层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由于法律对医疗期的规定散见于<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以及各地方政府、原劳动部颁布的种种规章、条例,不少企业对医疗期标准及医疗期期满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规则或不甚了解,或存在误区,由此产生的劳动争议和纠纷也日渐增多.针对上述情况,本文对散见于法律文件中的医疗期相关规定作一梳理和归纳,澄清企业对医疗期管理可能产生的种种误区,从而为企业构建自身的医疗期管理规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劳动者的工作年限,包括在同一用人单位的连续工作年限和在不同单位的累计工作年限。它既能决定劳动者经济补偿、赔偿金的数额,也能决定劳动者的解雇保护、假期天数等诸多权益。可据一家权威机构的调查显示,偏偏有近54%的劳动者对自己工作年限的保护心不在焉,而其中又有26%的人最终吃亏在工作年限的"缩水"上。工作年限"缩水",经济补偿缺失  相似文献   

15.
正咨询台:我在某企业工作已4年,下个月劳动合同期满,企业通知我将不再续签劳动合同,本月清理手上工作做好交接,其他时间不再上班。于是我利用空闲到医院进行了一次体检,体检结果是:有髋骨轻度骨质增生。医嘱注意休息,避免过度活动。随即我向企业提出因患骨质增生需要休息治疗,根据我在企业工作的年限,应给予我3个月的医疗期,期间企业不得解除劳动合同关系,但企  相似文献   

16.
正目前,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代开病假条"的小广告,因为病假证明而引起的劳动纠纷并不少见。那么,员工开具了病假条,是否就可以享受医疗期的待遇?企业又可以做出如何的处理呢?【案例1】:陈某于2011年3月入职某公司,双方劳动合同签订至2013年12月,而2013年10月,陈某从医院开具一张"严重乙型肝炎,建议休假治疗"的证明,并指出其按照法律规定可以享受6个  相似文献   

17.
<正>问:张某是一名有5年工龄的工人,前不久得了脑病一直在休病假,现在规定的医疗期已满,需继续医疗、休息。请问,医疗期后的工资该如何支付?答:依原劳动部关于《发布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劳部发〔1994〕479号)第三条,企业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需要停止工作医疗时,根据本人实际参加工作年限和在本单位工作年限,给予3  相似文献   

18.
为更好地满足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需求,阿坝州就业服务管理局始终把落实政策促就业、抓好岗位对接稳就业、推动就业服务精细化保就业置于工作的首位,努力为劳动者提供均等的就业创业公共服务,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相似文献   

19.
殷楠楠 《劳动世界》2016,(25):11-11
为全面配合吉林省社会保障卡应用建设工作,尽快实现医保跨省即时结算,更好地方便广大群众,白城市医疗保险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了升级并顺利投入运行。升级改造后的信息系统在政策执行、经办管理等层面上增加和优化了23个方面的功能,标志着白城市社会保障卡在医保应用方面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20.
劳动法规对企业职工因病或非因工负伤时,应享受的医疗期、病假工资、医疗费用和医疗补助费等项待遇,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有效地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