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刘红玉 《南都学坛》2011,31(3):37-38
要辨析诸葛亮的躬耕地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南阳郡和南郡的行政划分,通过查阅史料发现,东汉时期的襄阳隶属于南郡而非南阳郡;二是南阳卧龙岗建祠时间最早,后世官方祭祀也以南阳卧龙岗为首选;三是唐代以后的文学作品皆认同南阳卧龙岗为诸葛亮的躬耕地;四是南阳拥有优越的政治背景和文化氛围,这是诸葛亮选择躬耕于此的合理解释;五是《隆中对》的题名为后人所加,并不能成为诸葛亮躬耕于襄阳隆中的证据。由此,认定诸葛亮躬耕地在南阳更为科学、客观一些。  相似文献   

2.
《南都学坛》2017,(1):38-39
明代《敕赐忠武侯庙规祭文祭品檄文碑》的颁布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不仅提高了南阳卧龙岗武侯祠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极大地丰富了南阳卧龙岗武侯祠的文化内涵,为中国提供一个缅怀诸葛亮的"法定"日期,约定俗成,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3.
《南都学坛》2016,(5):122-123
<正>一、南阳卧龙岗武侯祠保护与开发的重要性南阳卧龙岗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诸葛亮的"十年躬耕地"和刘备"三顾茅庐"的发生地,南阳武侯祠坐落其中,是全国武侯祠中建祠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处,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4A景区,河南省文明旅游风景区。武侯祠内现有180多间殿堂厩苑等古建筑、400余通历代碑刻以及150余幅匾额楹联。院内绿树葱郁,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树名木将近200棵。南阳  相似文献   

4.
在悉尼,身边的人总是说,有时间要去看看卧龙岗的海滩,虽然与悉尼的无从比较,但却有种别样的风味。于是趁着一个小周末,正好有机会到卧龙岗转一转。每个第一次听到卧龙岗这个地名的中国人,想必都会联想到羽扇纶巾的诸葛亮,其实大家也都明白它和孔明先生一点儿关系也没有。卧龙岗是新南威尔士州第三大城市,也是澳大利亚第九大城市,位于州的南部。这里是澳大利亚著名的旅游观光城市,距悉尼90公里左右,人口20多万。除了现在兴旺发达的旅游观光业,区域内的大工业有煤矿、铁矿、钢铁厂,因为靠海,所以又有港口和捕鱼业。教育方面卧龙岗大学世界闻名,可说这座城市有南半球最大的汉传佛教寺庙--南天寺,恐怕很多人就不知道了。  相似文献   

5.
<正> 南阳卧龙岗是三国时诸葛亮隐居躬耕的地方。刘备“三顾草庐”的历史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千百年来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吊谒怀古,保留了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篆、隶、楷、草等各种字体的石刻。这些石刻在书法艺术和雕刻技巧上都有很高的水平。其中民族英雄岳飞书写诸葛亮《出师表》的二十一方石刻,(图一)就是这批历史遗产中的上乘作品之一。图一  相似文献   

6.
智圣诸葛亮出山,仰仗朋友指路。“三顾茅庐”时,刘备已是成名英雄,年近半百,诸葛亮还是一个毛头小伙、“山野村夫”。倘若不幕“卧龙”之名,寄寓荆州的刘皇叔恐难屈驾三顾。诸葛亮博得“卧龙”称号,多亏朋友指点。  相似文献   

7.
佚名 《阅读与作文》2007,(10):14-18
诸葛亮躬耕何处:后人将《出师表》中“躬耕于南阳”一语,坐实为诸葛亮躬耕于今天的南阳市,使原本清楚的诸葛亮的躬耕地被弄得混淆不清。长期以来,关于诸葛亮的躬耕地一直有“襄阳说”和“南阳说”两种说法。”襄阳说”认为是在襄阳西南的隆中,也就是今天湖北省襄樊市城西的古隆中:“南阳说”认为是在南阳的卧龙冈,也就是今天河南省南阳市西郊的卧龙冈。  相似文献   

8.
<正> 《诸葛亮隐居处考析》一文,(刊载于《南阳师专》学报1981年第二期)拜读之后,意有未足。觉得其中有很多地方值得商榷。文章一开头就说:“诸葛亮隐居处,素来有两说:一是襄阳隆中,一是南阳卧龙岗。前者的根据是‘隆中对’,后者的根据是‘躬耕于南阳’。前说虽是而流于偏激,  相似文献   

9.
韩国民众很早就通过正史《三国志》《文选》《朱子文集》等文献,得知了诸葛亮这一人物及作品.特别是在民间,通过小说《三国演义》,对诸葛亮更为熟知.高丽末期,李齐贤奉王命前往峨眉山祭香,参观了位于成都的诸葛孔明祠堂.朝鲜初期,金时习在吟咏南阳武侯祠的同时,想念诸葛亮的忠诚,并披露了时代的混乱.壬辰乱时,宣祖曾把平安道永柔作为暂居地,为了消除国难,祈求能有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出现,在永柔卧龙山上建了武侯祠,之后,历代的国王都派官员前去卧龙山致祭.显宗年间,儒林们为了赞扬诸葛亮,在京畿南阳,俗称卧龙岗上建了龙柏祠,后因兴宣大院君拆毁书院时而被拆毁.汉末,民间把诸葛亮作为信仰的对象,建了首尔南山(木觅山)卧龙庙和龙山屯芝味府君堂,南山卧龙庙境内建有本殿和檀君圣殿、三圣阁、帝释殿、药师殿、文臣阁等,屯芝味府君堂是武侯庙的统称,并在1919年搬到了普光洞,普光洞武侯庙内有本殿和普光寺、堂木.  相似文献   

10.
姜太公直钩钓渭水,诸葛亮散隐卧龙岗。因身有经天纬地之才,隐而不埋其名。于是,文王访贤亲自揽辔,刘备求才三顾茅庐,遂得良臣,平天下。这样的故事似乎告诉我们,真正的人才是不用着急的,所谓“好酒不怕巷子深。”其实不然。韩愈在《马说》中写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但通篇没说,如果碰不到伯乐怎么办?难道像姜子牙一钓九年,抑或诸葛亮久隐不出?当然不是。姜子牙直钩弄玄虚,才引起文王关  相似文献   

11.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汉末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三顾茅庐”是诸葛亮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也是极具探索价值的历史事件。诸葛亮为什么不投效曹操和孙权,而唯独看中了走投无路的刘备?明明有史书记载是诸葛亮毛遂自荐,而不是刘备“三顾茅庐”?“坐在小车上、手摇鹅毛扇”,他当年真是这样的吗?  相似文献   

12.
掩映于万木峥嵘、苍松翠柏中的南阳武侯祠,是纪念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当年曾经结庐居住、荷锄躬耕的地方。全国目前尚保存九处武侯祠,南阳武侯祠仅次于成都的武侯祠而位居第二,位于南阳市区的卧龙岗上。卧龙岗南滨白河,北障紫山,南阳市街区环拱。倘若你站在  相似文献   

13.
《南都学坛》2017,(5):119-121
<正>中华书局版七年级《中国历史》(简称书局版七年级《历史》,下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关于"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来辅佐自己"这段文字(连注释、不含标点)共170余字,该文存在悖史的错误。下面是这段文字:诸葛亮是个很有远见和抱负的人。他读过大量书籍,对当时的政治形势有深刻见解。为了躲避战乱,他在隆中隐居不出,人称"卧龙先生"。有人向刘备推荐他,并且说必须由刘备亲自去请,否则他不会  相似文献   

14.
IT人品三国     
三顾茅庐刘备:“在下刘备见过卧龙先生。”诸葛亮急忙从床上爬起来,大惊:是谁把我的网名泄露出去的?  相似文献   

15.
<正> 关于诸葛亮隐居处素来有两说:一是襄阳隆中;一是南阳卧龙岗。前者的根据是“隆中对策”,后者的根据是“躬耕于南阳”。前说虽是而流于偏激,后说武断而不符史事。《蜀记》云:晋永兴中,镇南将军襄阳郡守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令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晋隔三国年事不远,隆中诸葛故宅尚存,襄阳郡守刘弘得以观亮故宅,当不是妄说。  相似文献   

16.
多面南阳     
<正>商圣范蠡,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智圣诸葛亮,卧龙之地,灵秀南阳!独特的地理环境在中国所有的人文美地中,南阳地区是地理位置最特殊的一个。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是豫、鄂、陕三省交界处。它处在中国  相似文献   

17.
宋代浙江人毛希元曾隐居庐山卧龙岗,他的事迹湮没于历史不被世人所知.笔者利用石刻和史志资料,考述毛希元隐士生平,还原其行迹.  相似文献   

18.
木牛流马是诸葛亮智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诸葛亮北伐功业的标志之一,是其"名垂宇宙"的文化符号之一。唐宋诗人常常将"木牛流马"与"八阵图"视为诸葛亮智慧的象征和最伟大的发明。唐宋诗人在描写木牛流马时也是常常与诸葛亮北伐联系在一起。唐宋诗人不仅将木牛流马看作是诸葛亮的杰出智慧,更将其作为诸葛亮坚守信念、统一天下的文化符号,"看木牛流马,恢复神州"。诸葛亮木牛流马对唐宋以后的中国文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名士临戎驾木牛",进一步强化了诸葛亮在文学作品中的智慧形象。  相似文献   

19.
诸葛亮是儒家精神的集中体现者,是儒家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化身。理学出身的政治家李光地对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及政治、军事和人才等思想尊崇有加。在李光地看来,诸葛亮"八面打开,光明洞达",具有近乎完美的人格;政治上,诸葛亮具有"王佐之才,而明于治";军事上,诸葛亮是"以仁为胜"、"恩信服人"治军的楷模;李光地还对诸葛亮"唯才是举,任人唯贤"的用人之术十分赞赏。透视李光地对诸葛亮的评注,可以看出李光地"见贤思齐"、"惺惺相惜"的情感是他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理想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诸葛亮的原始形象受到历代的智化,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为诸葛亮艺术形象的最终确立提供了塑造源泉.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将盛行于上流社会的诸葛亮"儒雅"形象与中下层推崇的诸葛亮"民间"形象有效地合二为一,成功地重塑了诸葛亮的历史形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