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利用联合国人口司2013年预测数据研究发现:自2015年我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及比重将快速下降,且劳动年龄人口内部结构老化现象也将更加严重。未来劳动力供给数量和结构的变化将会通过减少有效劳动供给、使得劳动生产率提高受限、加大工资上涨压力等影响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2.
目前,中国经济步入"结构性"减速阶段,探寻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问题之一。本文采用含有人口年龄结构分布的Leslie模型对劳动力供给总量及结构进行预测,基于人口增长约束和人力资本投资限制的经济增长模型,数值模拟并分解劳动力供给的数量效应和质量效应。研究表明,劳动力供给量下降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生育率下降能否刺激人力资本投资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人力资本的初始状态和相应的生产率水平决定了经济最终发展方向(走向发达或陷于贫困)。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中国户籍制度改革与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发展相联系进行阐述。认为劳动力市场面临的主要矛盾在于劳动力总量过剩和有效供给不足这样的结构性矛盾,这是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滞后引起的,而这当中,户籍制度的"人口分割"起着根本性的作用。这就需要在"统筹城乡就业,构建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引导下,对户籍制度进行根本改革。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作为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其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必然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影响。本文利用2015年江苏省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2016-2080年江苏省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进行多方案预测,又从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需两方面的影响入手,预测得到2016-2040年江苏省劳动力供需情况。结果表明:江苏省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在2056年达到峰值25.73%后开始下降,同时还面临劳动年龄人口结构老化、劳动力供给下降、供需结构失衡等多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区域创新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对经济发展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劳动力流动对区域间资源的重新配置及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具有显著作用。本研究基于我国近二十年省级面板数据,探究劳动力流动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流动显著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并给周边地区带来虹吸效应与溢出效应。具体来看,东部地区虹吸效应导致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在数量与质量方面双重流失,“高低集聚”现象凸显,区域创新能力空间差距逐渐拉大。本研究认为:建立区域协同创新治理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未来提升我国整体区域创新能力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老龄化具有形成时间短、发展速度快、人口规模大,"未富先老",城乡与区域不均衡,老年人口教育水平偏低等基本特点。应对人口老龄化对就业的挑战,要加强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供给的良性互动,既要有利于促进充分就业,也要最大程度的开发和利用好包括老年人口在内的各类人力资源;要立足区域比较优势,促进经济合理布局、协调发展,支持中西部地区就近利用大龄劳动力和适度引导部分劳动力回流;要把握老龄人口增长机遇,推动"银发"产业发展;要加强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协调性,既帮助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并稳定就业,又促进更多大龄和老龄劳动力在农村就业创业,保障农村老年人口的就业需求和可持续生计;要加快制定促大龄和老年劳动力就业的制度供给和能力建设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7.
"民工荒":揭示出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4年春季以来,不但福建、“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甚至在江西、湖南等一些内陆地区也出现了招不到农民工的“民工荒”现象。“民工荒”反映的是我国农村适龄外出务工人员供不应求的问题。“民工荒”现象除了因大量需求适龄农村劳动力行业的快速增长原因外,存在着诸如政府提高粮价、取消农业税等支农政策导致的“推力”不足,以及由于流入地对外出就业农村劳动力的歧视性政策导致的“拉力”不足问题,但根本性因素还是结构性的有效供给总量不足,即真正能够满足流入地企业需求、又能外出就业的人数有限。出现“民工荒”的局部劳动力市场供求均衡已经被打破。“民工荒”警示我们,我国经济发展正趋于面临劳动力资源瓶颈,现在就要高度重视并着手考虑有效劳动力供给数量不足的问题。同时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战略,使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简单劳动力数量投入转变为主要依靠高素质的劳动力投入,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应对“民工荒”,根本出路:一是要提高资源供给能力,二是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主要依靠资源数量投入向依靠资源使用质量转变。  相似文献   

8.
劳动力是推动经济增长和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劳动力人口的就业水平又是由经济增长和发展对劳动力人口的需求所决定的,其中经济增长决定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即需求水平:而经济发展决定整个国民经济对劳动力人口的需求容量.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试图从成都市近年从业人口的变化趋势、城镇化发展进程对就业率的影响,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优化的关系等三个方面,研究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互动效应,预测未来一段时期,在经济指标持续稳定增长的背景下,劳动力需求的发展趋势,探索不断扩大劳动力需求、提高城乡就业率的更加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劳动力供给、需求以及劳动力市场的运行结果三个方面探讨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概况,分析了造成中国劳动力市场目前这种状况的制度安排,主要包括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集体协商制度以及体制内外的用工和工资形成制度等。论文最后就目前中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着的制度缺陷提出了改革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当前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从供给方面看具有年龄、文化、性别、技术等方面的特征,从需求方面看具有职业、企业、行业和产业等方面的特征。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主要受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中西部崛起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同时还受制于社会发展、农民工居民化、城市化进程和人力资源流动体制等方面的影响,是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社会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建议实施人口政策,适当放宽计划生育对人口的控制;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扶持中小企业及民营经济发展等。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由于石油企业生产性质、工作环境的特殊性造成其在劳动力使用上的特殊性--既要解决职工家属的生活问题,又要解决职工子女的就业问题,由此导致油田的劳动力用人总量严重膨胀,劳动定员水平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石油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参与竞争以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努力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轻装入市场.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稳中承压,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劳动力供给质量亟待提升。随着我国劳动力市场改革不断深入,劳动力供求深受人口老龄化、新一轮技术革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及国际贸易环境影响,"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等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凸显。短期看,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对劳动者就业、收入、流动等活动带来负面影响。长期看,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参与率和劳动力供给规模将继续下降,解决我国劳动力供求结构性问题仍将是就业工作的重要任务。建议研究出台应对劳动力供给规模和劳动参与率下降、保护女性就业和减少就业歧视、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流动以及优化人力资本供给结构提升劳动力供给质量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陈斯毅:加快构建以培训促就业新机制 一、推进就业机制创新的必要性市场就业机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供求双方在市场上通过相互竞争,双向选择,实现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过程中的内在机制和功能,其实质是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及其运动关系的总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存在着众多的机制或子系统.其中,劳动力供求机制是最基本的机制.当前推进就业机制创新,必须着力推进劳动力供求机制的创新.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转移,西部地区农村养老保障需求和供给矛盾突出。针对西部地区农村养老保障发展困境,提出加快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一体化和加快养老保障社会化建设的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步伐的加快,各级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大批重大建设项目纷纷在我省及市县落地,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先后建成投入生产。这些企业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短期内需要招募大量劳动力,而大量的招聘岗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外出务工成本,为本地城乡劳动者就业提供了条件和方便。从夹江县目前的招聘情况看,劳动力供给能否及时满足企业的用工需要,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否得到转移就业,有赖于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  相似文献   

16.
职业技能开发是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为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服务的全新的事业。因此,必须树立3个全新观念,开拓职业技能鉴定新局面。①职业培训市场的观念。培训市场作为一种形象的说法,在市场经济中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劳动力市场和职业技能开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训市场应该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作为劳动行政部门,主要应通过行政法规宏观管理、协调指导、规范并发展培训市场,这是劳动行政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规范和发展职业技能培训市场,是实行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的前提条件;而职业技能鉴定又是规范和发展职业技能培训市场的一个重要的动力机制。②职业培训应以  相似文献   

17.
孙会 《中国劳动》2012,(6):62-63
随着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返乡就业,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近年来时常出现"用工荒"现象。劳务派遣作为一种能够促进劳动力资源有效配置的新型用工模式,能够为企业提供一条合法、便捷的用工渠道,有效地弥补了企业的用  相似文献   

18.
我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基本格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村劳动力的供给已经从无限供给转变为有限剩余,劳动力供求关系已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但招工难并不体现为绝对意义上的劳动力短缺,而是一种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的反映,是劳动力市场今后面临的长期性矛盾。总体上来说,招工难是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具体反映,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19.
作为劳动保障和福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医疗保险能够帮助职工和企业抵御疾病风险和吸纳就业,也有可能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一定的锁定效应,所以,它对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双方都可能会产生影响。随着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的发展,它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供给和流动都会造成复杂的交互作用。理清医疗保险和劳动力市场作用机理,能够帮助决策者对未来就业市场的发展趋势做出清醒的判断,有利于中国的现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在农业剩余劳动力比重仍然较高的情况下,我国农业劳动力的非农转移速度却放缓了,与此同时,工业和服务业出现严重的劳动力短缺现象,劳动力结构偏离于产业结构需求,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存在障碍。本文将转移障碍成因区分为个体选择因素和技术特征因素,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采用多部门模型,从可观察的工资差距估计不可观察的农业劳动力转移障碍,得到如下结论:一是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部门的障碍主要是个体选择因素,且影响越来越大。非农业和农业之间的技术差距并未表现为劳动力市场流动性的巨大障碍。二是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的障碍主要是技术特征因素,农业劳动力转移到服务业部门主要受个体选择因素影响。三是低学历农业劳动力和高学历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部门的主要障碍都是个体选择因素。四是女性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工业和服务业部门受技术特征的影响大于男性。五是东部、中部和西部经济地区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劳动部门的障碍均源于个体选择因素。六是与美国、巴西、印度尼西亚等国相同,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障碍主要影响因素为个体选择因素,同时在技术人才不足的情况下,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受技术特征因素的影响比其他国家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