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目前,我国公务员工资管理在薪酬水平、体系以及法律规范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而我国香港特区的公务员制度是世界上公认比较成功的公务员制度之一,这与他们在工资及福利方面的优厚待遇是有一定关系的。本文试图通过论述当前我国公务员工资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香港公务员薪酬管理制度的先进经验,提出完善我国公务员工资制度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
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实行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是党中央、国务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决策部署。本文以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分配的政策框架为基础,总结了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的基本特征,构建了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管理的政策机理,提出了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市场化薪酬分配的实施条件、薪酬水平和薪酬结构等,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本研究旨在对我国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可操作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从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出台和实施到2006年《公务员法》的颁布,我国已经建立起来了比较规范、科学和有效的公务员监督体制,来约束公务员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正确履行行政管理职责.但在公务员监督制度的各个具体环节都还存在效率不高的问题,需要继续完善和改进,其重点是应加快促进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公务员全面职业道德体系的建立,以及公务员惩戒制度的配套法规建设和机构建设等等.  相似文献   

4.
正考试制度亘古绵长,无论是我国延续了1 300余年的科举考试制度还是西方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在的公务员制度是从1993年颁布实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开始建立的。200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是我国第一部带有干部人事管理总章程性质的重要法律。公务员考试制度是指机关按照规定  相似文献   

5.
管继锋 《劳动世界》2013,(12):168-168
通过对中小民营企业薪酬管理重要性分析,指出了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薪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阐述了加强中小民营企业薪酬管理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国有企业在短短数十年间早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规模在做大,产业在做强。人力资源在制度调整、机制创新、文化品牌建立等方面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在市场竞争加剧的二十一世纪,谁能管理好人力资源谁就能为抢夺市场、提高效益获得先机。本文将对国有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薪酬制度和相关制度建设进行阐述,对我国国企现有薪酬制度存在的缺陷与问题进行探讨,并根据社会实际状况和人力资源市场提出建立薪酬激励制度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政府公务员是我国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公务员工作的价值观发生变化,我国政府公务员流失率显上升的趋势.公务员流失是多方面的原因引起的,而公务员流失不仅造成了公务员的重置成本,不利于人才流失部门的组织稳定及日常行政管理工作,而且也大大降低了公共服务效率.因此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公务员流失的影响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高宁 《中国劳动》2014,(4):23-26
作为政府职能的执行者和公共产品的生产者,公务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决定了政府工作的效能和质量,直接影响着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都有相对成熟的公务员薪酬制度,旨在激发公务员劳动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发挥其才能以及有效抑制腐败。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公务员法》颁布5周年,也是我国推行公务员制度的第17年。中组部副部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国家公务员局局长尹蔚民在近日举行的全国行政机关公务员管理工作会议上表示,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特色公务员制度已基本建立。1993年,国务院公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我国开始建立  相似文献   

10.
张绍梅 《新劳动》2002,(20):4-5
国际公务员的报考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北京青年报记者与远在肯尼亚的联合国环境发展署项目官员张金华先生取得联系,并通过越洋电话“撕”开了国际公务员薪酬待遇的一角。  相似文献   

11.
法的溯及力,也称法的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指法对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如果适用,就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就没有溯及力。国务院于2003年4月27日颁布的《工伤保险条例》第64条规定:“本条例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本条例施行前已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尚未完成工伤认定的,按照本条例的规定执行。”这里明确规定了《条例》是有条件的溯及既往,即受到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的职工已经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了工伤认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的职工工伤认定仍在受理认定中,即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尚未作出工伤认定结…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解决物质层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催生新动能,需要调动好政府与企业两方面的积极性,而政府与企业的关系集中反映在政府与企业家的关系,为此必须全面认识并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现实生活中,对于政府与企业家的关系,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企业家层面仍然存在着许多模糊认识,这些模糊认识不消除必然会阻碍政府与企业家关系的良性发展。因此,需要在澄清模糊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促进政府与企业家关系健康发展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3.
初次分配公平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三个环节。从结果公平的角度讲,初次分配公平的直接表现是劳动报酬占比高。收入分配问题离不开基本分配制度,尽管学界对于按劳分配的范围、其主体地位的体现等问题存有争议,但是,贯彻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实现初次分配公平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必须探索按劳分配的有效实现形式。从贯彻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视角探讨初次分配公平问题,一方面,要优化宏观收入分配格局,通过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从而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另一方面,要优化劳动收入的内部结构,缩小各类劳动者之间的劳动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4.
当前,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广大劳动者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大事。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行为准则。因此,大力促进就业,解决好就业问题,也成为维护和巩固党群关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相似文献   

15.
竞业限制是法律赋予用人单位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免受侵害的权利,但同时《劳动合同法》也为其设定了相应的限制条件和相关义务,一是对竞业限制的主体范围进行限定,即限于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二是对竞业限制的适用范围进行限制,劳动者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后,不得到与原单位生产或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  相似文献   

16.
卢纯佶 《中国劳动》2006,(12):13-15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社会保障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制度。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把其作为政府和部门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来抓。要正确处理好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要在发展经济的前提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在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社会保障与就业的关系,如果劳动者能够充分就业,且其收入都能达到或超过自身的基本生活水平,那么社会保障的压力就小,反之社会保障的压力就大。要正确处理好社会保障制度中…  相似文献   

17.
郭文龙 《中国劳动》2005,(12):14-15
作为确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劳动关系的重要凭证,劳动合同是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主要法律依据。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劳动用工很不规范而劳动执法监察又往往难以到位的现实环境下,劳动合同的立法引起了法学界和社会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2005年10月21至23日,中国劳动法学研究会年会暨劳动合同立法理论研讨会在上海举办,来自劳动保障部门、工会、企联等部门机构的专家和全国30多所院校的劳动法学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代表们就劳动合同立法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会议主要探讨了九个方面问题: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与原则、劳动关系与劳动合同的主体、劳动合同的效力、商业秘密与竞业限制、劳动合同的期限研究、解雇保护制度研究、劳动派遣的法律规制、非全日制就业的法律制度探讨、违反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8.
案例2007年2月16日,某县制衣厂47名职工集体向所在地劳动保障监察大队投诉,反映该厂经营者拖欠他们工资达48万多元,并提供了劳动者单方制作的拖欠工资清单。接到投诉后,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即时组织人员到该厂进行调查取证,该厂经营者亲戚提供的有关账簿显示拖欠劳动者的工资是30万元左右。由于该厂经营者已去向不明,劳动关系双方无法核对确实的拖欠工资数额,致使调查程序无法实质性继续开展。为此,劳动保障监察大队通过合法程序向该厂下达了《劳动保障监察调查询问通知书》,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与分析,首先对"新常态"和"过度劳动"问题作了简要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适度劳动的含义、特征以及现实意义作了论述,文中指出:所谓的适度劳动就是个体在一定的劳动投入量的情况下,由工作所产生的压力处于个体承受范围之内,并且其工作表现处于最佳的状态。然后从适度劳动与"以人为本"、适度劳动的个体差异性、适度劳动的积极性、适度劳动的能动性以及适度劳动与工作繁荣的关系等方面的特征和意义进行了论述。最后指出新常态下适度劳动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了新型就业形态下对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提出的挑战与应对方法,并具体介绍了韩国的新型就业形态现状。对就业数量和质量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因素不是技术本身,而是取决于这些岗位和工作变化过程中政府、企业、个人及制度如何适应和变化。为应对新型数字技术,要提供能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和培训机会,促进社会流动性,并完善劳动力市场制度,改善劳动标准和社会保障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