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众多名山中,庐山是一座地域文化显著、影响颇为深远的名山。以词数量而论,只有天台山词可与其比肩。宋代庐山词的兴盛,是在词学观念嬗变的背景下,庐山地域文化影响所致。由于创作观念、时代背景的不同,两宋词对庐山文化的接受经历了一个变迁过程。这主要体现为对庐山题材、意象有不同的选择和侧重,词旨内涵及风格呈现出差异性。在宋型文化与庐山地域文化的双重作用下,庐山词体现出与其他名山词不同的风貌,并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2.
庐山文化是以庐山为地标,以"和"为精神内核,"和合"、"中和"、"和而不同"、"天人合一"为其基本表现形式,"和谐"为其最高境界的文化系统.书院教育文化、建筑园林文化、山水记游文化、宗教文化、隐逸文化等元素互相渗透,共同构成了庐山文化的核心体系.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5,(3):235-241
世界文化景观遗产诞生后,庐山成为中国第一个入选的遗产。在申遗专家与研究者的被动接受与主动面对过程中,庐山文化景观逐渐被揭示,并与世界遗产标准产生某些契合。然而,目前对庐山文化景观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尤其是未能充分利用庐山丰富而系统的历史文献资料,深入揭示其固有的"突出普遍价值"。因此,从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学术视野,对庐山文献进行系统研究和深度解读,对于发展庐山旅游文化、推进申报世界遗产工作和扩充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包容性,都具有认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东晋末至南北朝初期,儒释道的代表人物陶渊明、释慧远、谢灵运、陆修静等,开始在庐山传播他们各自的文化思想。他们崇尚自然,热爱庐山,寄情庐山景物。彭泽县令陶渊明辞官归隐,扎根庐山,身存松菊风骨,胸怀桃源理想;东林寺主释慧远与山水诗人谢灵运,忘年相交,弘扬佛法,广结善缘,心如白莲纯洁,志似孤松凌云;著名道士陆修静身居道观,广植松竹,白日迎松风采药,黄昏听竹雨著经。他们将自己身居庐山的内心情愫,寄托在庐山的竹木花卉之中,使之成为庐山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近代西人通过将国内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移植到庐山牯岭,将原本荒凉的牯岭经营成著名的现代避暑胜地,给庐山带来了现代性。但这个避暑空间不仅土地是靠殖民强权获得因而具有强烈的殖民主义属性,而且避暑地从管理、规划、建筑、社会到日常生活方式等方面处处表现出殖民者文化霸权的优越意象,是个典型的殖民主义空间,是殖民权力空间化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元明之际,庐山地区社会经历了由毁灭到再造的历史性巨变。元末长期战乱使庐山地区人口大量死亡或逃离,社会残破不堪。明初,在统治者加意抚绥下,部分离乱人口回归,但自发移民、官府组织移民和卫所军事移民成为地方社会的主体力量。这一重要社会历史变迁对庐山地区社会的后续发展与山区开发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政治哲学家查尔斯·泰勒认为,现代西方社会存在两种现代性理论,即文化的现代性与非文化的现代性理论。前者将西方社会的现代性视为西方文化变化发展的独特产物,后者将西方社会的现代性视为所有文化变迁的必然归宿。基于文化现代性理论,泰勒主张民主文化的多元性,认为现实世界不存在单一的、稳固的、标准的民主文化,存在的是多元的民主文化,而多元民主文化之间的和平共在以彼此之间的承认和尊重为前提。  相似文献   

8.
语言记载着民族的物质与精神的历史 ,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在语言的社会环境中研究语言 ,才能揭示语言的变化发展及其社会文化的根源。谚语是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化精华所在 ,是一定社会价值观的体现。本文探讨西方谚语与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这把钥匙 ,了解西方精神文化、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诸方面  相似文献   

9.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生存哲学研究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雨辰 《河北学刊》2003,23(2):58-62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生存哲学揭示了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由于工具埋性的盛行,以及当代西方社会生产和社会发展一体化、总体化的趋势,导致了个体的价值贬损和整个社会处于总体异化的生存状态。西方马克思主义由此把科学技术理性批判、消费主义文化批判、社会批判作为其生存哲学的主要内容,并把艺术审美救世主义作为西方人自由解放的拯救之道和自己理论的最终归宿。本文认为,应该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当代西方的社会状况、当代西方非理性主义文化哲学思潮三个大的背景下来考察其生存哲学的理论得失。  相似文献   

10.
贵族精神是西方政治法律传统中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现代公民社会是现代社会发展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经历了古典时代的公民政治、中世纪的等级社会和转折时期的文明化之后,西方传统中的贵族精神已经内化为西方政治文化的主流传统之一.在现代政治条件下,作为贵族精神文化传统合理内核的公共精神、参与意识、道德担当等有助于公民社会的成长发育.  相似文献   

11.
二十年来,叶嘉莹女士先后在台湾、美国与加拿大讲授中国古典诗词,曾于1979年回祖国讲学。1980年11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她的著作《迦陵论词丛稿》。作者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出发,运用西方的文艺理论来研究中国的古典诗词与古典文论,对于古典诗歌与古典文论的研究,对于比较文学的发展,都作出了贡献。一、从庐山外望庐山,用西方文艺理论来探索中国古典诗词,嘉木显,美竹露,时有新意  相似文献   

12.
西方工业革命演绎了一幅资本主义发展与社会两大阶级对立、无产阶级文化批判与社会革命的历史图景.现代社会的发展造就了文化批判现代转向的当下境况.孕育于又超越于“现代性”的“后现代性”再演绎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文化批判的后现代转向.  相似文献   

13.
杨洪贵 《学术论坛》2007,9(2):75-77
多元文化主义是当代西方社会以民族方式处理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理论和政策模式。在20世纪60~70年代左右,随着民族文化多样性问题的突出,多元文化主义在美、加、澳等移民国家兴起。冷战结束以来,多元文化主义成为西方一种普遍的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14.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洁 《东岳论丛》2008,29(3):152-157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以对西方资产阶级统治秩序的研究和对推翻这种统治的手段的分析为基点,探索了一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他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现实入手,对西方社会的国家、市民社会、知识分子等作了分析,指出由于资产阶级掌握了文化领导权,所以获得了维护、巩固政权的合法途径,社会主义革命要想取得成功,必须首先取得文化领导权。以有机知识分子为中介对人民群众进行教育,通过"阵地战"策略是夺取文化领导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由于暑气和热病的困扰,近代长江流域外国侨民避暑度假需求旺盛.庐山以其优良的资源、区位条件而备受青昧.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时势国运不济,英国人李德立利用清政府的软弱惧外心理来此成功进行商业化避暑地开发,自此引发了庐山租地、开发风潮.近代庐山避暑地开发不仅对外国人在中国其他地区进行避暑地开发起到了引导与示范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殖民性的行为也促成了庐山多元文化生态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财产权的观念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财产权作为人类的基本人权,其在人类社会存在的正当性具有深刻的观念基础。中西方社会法律文化的巨大差异,使人们对待私有财产权的态度迥异。这是因为中西社会权利概念具有很大不同,中国传统文化以仁义作为逻辑起点,而西方社会以正义作为逻辑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重义轻利的精神特质,而西方文化传统蕴涵着功利主义的内在因子;中国传统文化以群体为本位,从而以最高权威作为合法性依据,西方传统文化以个体为本位,以终极权威对抗实在法的合法性。观念的差别要求我们在法治建设中须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道精神,结合西方权利文化传统,培植我国财产权正当性的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西方哲学家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和对后现代文化的批判出发,分析当代西方社会和中国社会的文化的非文化化或文化的亚文化化现象,探讨这一现象的表现、特征、本质、后果、历史根源和深刻原因,揭示遏制这一现象,挽救高雅文化的出路:人类的进步、灵魂的觉醒、理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18.
浅论西方消费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浅论西方消费文化研究蒲心文一、西方消费文化研究的缘起近年来,消费文化研究在西方国家日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首先是因为他们已经认识到,在商品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随着七八十年代文化时代的到来,精神文明已成为人们追求的主要目标,文化消费成为消费的主要内容。因...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7,(2):160-166
中国山水画滥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而这一时期也正是庐山隐逸文化形成的关键时期。东晋画家顾恺之和南宋画家宗炳是中国山水画滥觞的两位至关重要人物,二者均与庐山隐逸文化有关。顾恺之崇尚魏晋玄学思想,是画史记载最早的山水画家之一,其爱画庐山,画史记载绘有《庐山图》和《雪霁望五老峰图》,曾著《画云台山记》,对研究中国山水画的萌芽有重要意义。宗炳不仅崇尚庄学思想,还崇尚儒家思想和佛学思想,是庐山东林寺莲社"十八高贤"之一,所著《画山水序》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篇中国山水画论,对后世山水画创作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清朝末年,一批中国留日学生热心于学习西方音乐知识、研究并传播西方音乐文化。他们通过创办音乐刊物、研究音乐理论、创办音乐社团、组织社会活动、开展音乐教育、编撰音乐教材等社会实践活动,有效促进了中国社会对西方音乐文化艺术的了解,推动了西方音乐在中国的传播和中西音乐文化的交流。他们的音乐传习活动,不仅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契合当时国民的心理,而且推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改革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