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作为明末清初的著名文人团体,易堂九子反对空疏无用的学风,积极提倡经世致用的学风,主张古文创作要取法文以传道的唐宋古文传统,不仅注重古文文法革新,追求厚积薄发、深入平出,还重视其实用功能,倡导实学经世,躬行实践。易堂九子抱志守节,以天下为己任,兴办学堂,讲学造士,以求"火尽而火传",其作品中蕴含的遗民情结和教育情怀,成为九子推动明末清初古文发展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
清初,易堂九子以文章、气节声震天下,除惮力著述授徒之外,遍交天下之友也是他们所苦心经营的一项重要“事业”,其中主要以遗民为主。吴中历来为人文荟萃之地,易堂九子于国变后频繁往来于吴地,与其地诸遗民缔结良谊,这既与其遗民情怀有关,又是其经世思想的体现,具有丰富的历史意蕴,在清初具有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3.
清初,易堂九子以文章、气节声震天下,总其生平之志,除著述、授徒之外,广交天下友也是他们苦心经营的一项重要“事业”,皖中诸遗民即是其遗民朋友中的至交。由于特殊的身份及时代背景,易堂九子与皖中遗民之交游有着丰富的历史蕴涵,除与其遗民情怀有关外,更重要的则是以“交游造士”作为救世方式之一,是其经世理念的体现,在明清鼎革之际的历史文化中具有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4.
"易堂九子"是清初著名的一个文人团体,以气节文章名著一时.在甲中国变之后,易堂诸子或隐迹于草野,或放浪于山水,或游走于各地.虽然生活轨迹各有不同,然他们的心中有所郁结,便放歌咏怀,以诗寄其情.体现在诗歌主题上,或为杜鹃啼血,以怀故国故君;或为田园低吟,以寄隐逸之情;或为羁旅愁唱,以寓其困惑伤时之感.如是种种,体现了明清易鼎之际胜国遗民复杂的心里路程,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5.
陈澧由于受阮元及其所创设的学海堂学风的影响,为学尊尚汉学,并在文字音训考据等领域作出了突出的研究成就。但是,由于受到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运动等内忧外患的冲击,陈澧中年以后的治学旨趣发生转向,他一面批评汉学末流空疏无用,一面表示应该兼采宋学之长,并将学风看作扭转世风的根本之策。不过,他虽然关注时局、主张禁止鸦片、重视科技实学和工商业,但其言论与著述无非是为了发挥传统儒学中“道术”对“治术”的佐助作用,即以学术来调节社会现实危机和世道人心,而这些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晚清时期所遭遇的社会总体性危机。  相似文献   

6.
游历是清初遗民在著述、讲学之外的另一项苦心经营的重要"事业"。行为即思想之体现,游历行为本身寄寓着此际士人对生存意义的拷问与探求,因此具有着繁复的思想意蕴。清初江右著名文人群体易堂九子在这方面即具有典范意义。交友造士、广己造大以及遗民意气之发抒等均是此际遗民们热衷于游历的原因,也正是他们"经世"思想的集中体现,对于深入解读遗民心态及其学术与文学思想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学者出版个人随笔集或散文集渐成方兴未艾之势,形成了一道引人注目的“学者散文”的景观。以赵园的散文集《易堂寻踪》为例,可剖析当前学者散文在主题和风格上的某些特点。学者的散文或随笔实际上是他们在寂寞之余倾吐的絮语,更能够透露其学术素养与精神气质,以及作为生命个体的独特内心消息。  相似文献   

8.
9.
林则徐和魏源分别作为官员经世和学者经世的不同代表人物 ,是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经世致用学风复兴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其共同特点是主张学习与实践的结合 ,提倡经世思想中的“力行”观 ,在河工、漕运、盐政经世三大政方面各有建树 ,进而由传统的经世思想向近代思想转型 ,开中国近代化思潮之先河。  相似文献   

10.
当今的学术事业,大而言之,要"开拓学术主航道",小而言之,是严格训练进入学术之门的"入头处",即把握好一个关键:"看得道理缜密/看得道理熟"。这是"穷理-尽性"的突破口。反思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学界的思维方式,皆是在"唯物-唯心/客观-主观/进步-反动/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左派-右派/红色-白色"之二元对立中训练出来,日久成习,人们只有以前项横扫后项的本事。今天的形势,也许改变了许多,但高校中的"黑三角"却是赫然存在,是无法清除的人生难堪。学术的希望不在遥远的地方,就在于能否跨越当下的门槛。  相似文献   

11.
比喻式文学批评的发源可以上溯到先秦时代 ;由于战国游说、汉代品评、魏晋清议的不断促进 ,比喻式文学批评在唐代达到鼎盛 ;这种特殊形式文学批评的产生和发展 ,还与人类早期思维的类比性特征、儒家文化传统和类比式思维本身的魅力等因素 ,有很密切的关系 ;认识作为文学批评的比喻和作为文学语言修辞手法的比喻这两者之间的种种区别 ,对于我们科学总结比喻式文学批评的传统 ,将其发扬光大 ,促进当代文学批评学科的发展 ,无疑会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文学性”问题,在今天主要讨论的是社会变迁中的文学身份定位问题。当代中国在文学的对象、文化知识建构、文化误读和文学误读,中国文化“身份”等方面出现了一些争论,显示了文学身份认同的危机。中国文论身份出现了辨识上的危机。文论的创新与中国立场紧密相关,文化和文论创新有助于推进新世纪“中国形象”的立场定位。在当代中国,文论体系创新尚无哲学根基,文论范畴创新尚无文学的丰厚土壤,文化创新又变成学科的身份无定,因此,文论流派原创是文论创新最切实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文学空间批评的美学源流历史久远,从希腊古典主义的柏拉图到文艺复兴后的莱辛,到俄国形式主义的巴赫金,再到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本雅明,他们都在不同历史时期为文学空间批评做出了独特的美学贡献。正是借助于诸多的美学源流,并在马克思基本理论基础上,马克思主义都市空间美学才能最终兴起,其代表人物列斐伏尔、福柯和哈维等人引领了空间转向,继而文学中的空间叙事和都市研究引起公众注意,出现所谓的空间批评“新”象。因此,文学的空间批评是空间美学长期发展的历史性成果。  相似文献   

14.
文艺美学作为一门学科之所以能够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产生,除政治、文化方面的原因外,还与我国学术界美学研究、文艺学研究的状况有关,与我国现代以来美学研究的传统有关.在一定的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文艺美学学科的建立,是我国美学研究的艺术学转向、文艺学研究的审美论转向的一个必然结果,是20世纪以来我国学术界几代学人文艺美学研究实践的一个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5.
网络文学批评和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一样,具有一种“神韵”特性。这种“神韵批评”主要由三个方面的特性构成:第一,是由一种欣然自得的生活态度所决定的评点式的批评方式;第二,是主观感悟,而非客观的有体系的逻辑分析成为了对艺术作品的把握方式;第三,由这种主观感悟所决定的诗意的语言成为了神韵批评的言说方式。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河岳英灵集)中体现的文学思想的考察,探究盛唐文学繁荣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对《河岳英灵集》所涉及的文学风格、思想内容、文学形式和情景交融等进行剖析,研究表明,殷瑶评判诗歌“雅奇”并重,“兴象”“声律”与“风骨”并举,具有开放性特征,在盛唐时代具有代表性。这种感性而客观、开放的审美趋向反映了唐人开放和宽容的时代精神,是诗歌在盛唐形成高峰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7.
杨树达是著名国学大师,文章从段王之学的继承、湘学传统的发扬以及时代影响等三个方面论述了杨氏训诂的学术背景.处于中国语言学转型时期的杨树达,训诂成就之所以卓著,有其时代背景和个体因素.概而言之,其训诂远绍乾嘉段王,近承湘学余绪;既被西学东渐之风,又熔甲骨金石之学.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先驱人物,郁达夫的批评不仅是有自觉意识的,而且还是有明确的文学理想支撑的.从踏上文坛起,郁达夫就意识到批评与文学创作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所进行的文学批评、文艺批评无不是有的放矢的活动,他是在自己对文学、对批评的明确看法引导下与时代、与文学潮流展开对话的.率真、宽容、同情是他批评意识的三大特点,这三者与郁达夫接近文学作品并对之作出反应的心理状态息息相关,更应视作郁达夫与作品主体交流时所显示的思考的独特性所在.  相似文献   

19.
公元一千九百五十五年 ,一个追随革命几十年的名叫胡风的文化人 ,怀着发展和促进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急迫而真诚的愿望 ,郑重地向有关部门呈送了一份灌注着他多年思考和心血的洋洋三十万言的“意见书”。他并不是公开发表 ,只是供领导同志参考。这位执着———执着得近于固执 ,真诚———真诚得近乎天真的文化人 ,根本不会想到 ,这份“意见书”会为他带来天大的祸患 ,竟完全改变了他的命运 :他被认定为组织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反革命集团” ,而他就是这个子虚乌有的“集团”的头子。面对这个他难以相信却不得不相信的严峻现实 ,倏忽间 ,他仿佛…  相似文献   

20.
本事批评作为一种动态持存的批评范式之一,是绵延时间下的历史哲学批评,其本质是向未来开放的“回忆”,以此达到历史、现实视界的融合。中国素有“无典不成诗”的本事批评观念,从而形成了中国独特魅力的本事批评史论和重实际、不穷究、伦理政治化、诗性化以及历史意识缺失的特征论和形态论。本事批评在中国文论批评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积极意义,为世界文论建设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