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年已八旬的当今文史方面的杰出人才钱钟书,在几十年的文化生涯中,钱先生贡献了一批精妙绝伦的文学作品和戛戛独造的学术著作,产生了恒久而深远的影响,而且至今仍保持着挺进的犀利锋芒。他精通英、德、法、拉丁等数种语言,既有深厚扎实的中国古典文化根基,又具备现代西方文化的广博知识。  相似文献   

2.
1."人学"的确是一个充满疑窦、歧义丛生的名词。因为"人"并不是一个既定的、有限的客体,只消我们从外部研究就可以了。人是要自己把握自己,并且,人又总是生发着新的可能性。但尽管如此,我认为,"人学"还是能够成立的,这里关键在于对"人学"作何理解。我的基本看法是:一个非哲学意义上的"人学"学科是不可能的,一个与"世界"观完全外在的哲学"人学"也是难以成立的,"人学"只能作为哲学发展的一个形态而存在,下面试述理由。2.东方和西方的古代思想家们早就给人们提出了"认识自己"的任务,然而,直到今天,一个非哲学意义上的独立的"人…  相似文献   

3.
人学讨论(笔谈)编者按在知识经济即将成为世界主流话语之际,中国社会还正在开启工业化之门,实施跨世纪社会发展战略。在共时性的生存境遇中,中国要面对各种历时性思潮的冲击,我们既要受到后现代思潮的影响,又要接受知识经济思想的启导,更要依仗自身的现实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4.
5.
《太平经》的中和思想可称为"中和之道",它包括"阴阳中和"与"天道中和"。中和之道的内容很丰富,其理论特征有宗教性亦有哲学性,但宗教性是基本的。从当代哲学思想看,"中和之道"讲的实际是"人道",即关于人及其社会的学说。因此,"中和之道"是《太平经》人学思想的理论形态,是一种独特的宗教人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发轫于20世纪末的“钱钟书热”构成中国文化界一大奇观。有些“钱学”学者将钱钟书圣化为“文化昆仑”、“大天才”、“大思想家”、“一代鸿儒”,又将其著作推至具有国际影响的巨著之峰尖。本人向来钦佩钱钟书先生,但对前述“钱学”学者的立论不敢苟同,认为诸类圣化行为一是违拗钱钟书先生本人意愿,二是对钱钟书的定位超过了他对文化作出的实际贡献。从而认定当今对被圣化的钱钟书理应卸装。  相似文献   

7.
在发展哲学中探讨发展与人之间的关系,首先要明确的是人在发展哲学中的定位问题。在人与发展的关系探讨中,人不仅仅是发展所关照的对象,人首先是发展之源,人对于发展观念来说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因为人对自我的体认以价值观的形式导引着发展之形成,深刻影响着发展之变迁。  相似文献   

8.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物态化了的艺术符号系统,通过这符号系统建构出的艺术意象,从而使读者的审美感觉系统相应活跃兴奋起来,产生活泼的生命形式的对象化体验,即通常所说的艺术感受。所以“文学是人学”的本体意义,不全在于研究人,或怎样再现以及表现人的精神世界及心理潜意识。因为这些看似内容的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的人学立论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不是马克思的惟一命题,但只有到马克思才成为了一个科学的命题。“以人为本”在理论上何以成立,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以人为本”的立论前提:“现实的人”超越了对人的存在的抽象理解;立论条件:人的目的价值和工具价值的辩证统一超越了对人的价值的片面认识;立论基础:人的生成本质超越了对人的本质的形上独断;立论关键:人的自由全面的现实发展观超越了对人的发展目标的纯粹直观。  相似文献   

10.
孔子“仁”的思想是关于人的思想体系,它兼形上、形下为一身,融伦理、政治、宗教、哲学为一体。“仁”的形而下呈显了人作为道德存在的“应然性”,由此揭示了人由类’向个体转化的实质和意义。“仁”的形而上,拓展了现实社会关系人的生存空间,揭示了人作为生命存在的最高意义。孔子的“仁”具有独特的人学个性。它再现了人的互体性向人的自体性转化,并最终达到人的类本质回归的完整图景。从人的世界走向人学世界,这不仅是孔子“仁”所蕴含的人学核心,而且也应当成为当代入学研究不可忽视的主题。孔子的“仁”寄托了对生命存在——人…  相似文献   

11.
赵蓓 《船山学刊》2006,(4):196-197
沈括能够娴熟地运用“异中求同”与“同中见异”两种科学思维方式,他的许多科学贡献便是这两种科学方法的直接结果。沈括对“同中见异”的关注与识力均胜于“异中求同”,这不仅是其个人的兴趣与气质使然,而且还具有深刻的思想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2.
时代的变换会给哲学带来改变,但是对马克思的哲学来说,把人的解放作为它的目标却不会改变。马克思的哲学创立于19世纪中叶,在马克思业已逝去的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恩格斯对马克思和他共同创立的学说中最关怀的就是人的解放。恩格斯于1894年1月9日写道:“马克思是当代惟一能够和伟大的佛罗伦萨人相提并论的社会主义者,但是除了从《共产党宣言》中摘出下列一段话外,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代替那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进…  相似文献   

13.
朱德发 《齐鲁学刊》2002,1(1):124-129
以工农兵为本位的“人民文学”形态是在历史曲折中形成的 ,创作主体与对象主体的角色意识经过错位与置换 ,导致“人民文学”的现代人学内涵的失落或潜隐 ,有必要重新勘探与阐释  相似文献   

14.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突显了人的发展问题,有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一切为了人的生存与发展的人学基本精神,全面确认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人学价值目标,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协调和谐发展的社会,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辨证统一的人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等著作中,一方面承认马克思主义是当代唯一不可超越的哲学,另一方面又认为这种哲学是一种存在主义的人学。他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早就把人“丢掉”、“抛弃”或“消溶”了,“马克思主义今天是个无人地带”,①出现了“人学的空场”,②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失去了生命力。只有用存在主义的人学来“补充”、“纠正”马克思主义,才能“医治”马克思主义的“贫血症”。这就是萨特宣扬的“人学空场论”。  相似文献   

16.
17.
人作为大自然的杰作、智慧的生物、作为世界上最复杂的存在,是多种属性、功能、关系和规律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体。对人这个复杂的系统,各门具体学科素来只是从自身的角度去剖析某个特定的方面,而传统哲学却满足于以思辩的方式去推究人的本质,其结果是,人们或者得到被具体科学肢解了的人的零碎知识,或者只能获致抽象贫乏的人的概念。入学所承续的这两种对立的研究传统,严重地阻碍着该学科的进步,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不满。今天,人的研究的微分化趋势和整合化要求的张力已经孕育着新的契机:它使把握整体的人的问题凸现为现时代人学的主题。本文尝试对其方法论问题进行探讨。一 寻求新的方法以把握整体的人,是现代人学研究中一种令人瞩目的现象。前苏联的一些学者自70年代以来就倡导对人进行哲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的  相似文献   

18.
汉学主义是与汉学相关联的一个概念,它反映了西方对于中国研究的一种知识范型与学科体制的建构,这一过程难以避免受到西方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汉学主义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正是在一种西方中心论操控下的产物。在全球化语境下,西方强势话语占据主导权,中国知识形态的现代化演变为一种全面西方化的趋势,传统、历史、现实之间被割裂,而比较文学的失语症正是盲目向西方趋同的一个重要表现。针对汉学主义产生的相关问题,变异学作为一种以异质性和变异性为基础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强调在一种交互、混生的状态下在异质文化之间形成一种自然合理的文化调节机制,从而实现一种真正的内在平等,同时也为解决汉学主义提供了一种理论思路和启示。  相似文献   

19.
"意志"范畴是贯穿叔本华唯意志主义哲学体系的主线.叔本华把意志与人相联系,并探讨了人性以及人的本质、价值与意义等问题,形成了相对系统的人学思想.叔本华的人学理论以意志作为本体论基础,既开了现代非理性主义哲学之先河,又为开创现代人本主义流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在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福柯那里,"考古学"是一种从历史学借用的哲学研究方法.借助这一方法,福柯试图打开被正史和主流文化所尘封、遮蔽的历史,让那些在历史过程中沉默的声音说话.通过对这些历史背后的不为人知的"话语"的挖掘,从而使西方文明史获得一种新的否定性解释,为人的"新写"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