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屈原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受到重大打击后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而受到过分的压抑所造成的。他的主要病状为焦虑、恐怖症、疑病症和癔病症等。由于这些病状的反应,激起了屈原精神上的严重不安和亢奋,甚至产生下意识行为和进入迷狂状态。由于心理病态的影响,唤起了屈原内心世界的深层情绪。表现在创作上,是使用非现实的表现手法,构成超现实的意象,使他的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动人心魄的震撼力量。  相似文献   

2.
有人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屈原创作的心理机制,指出屈原是心理变态者,但许多人不理解,或不愿承认,怕有贬低伟人之嫌疑。其实人的心理病态和精神失常也不是少见的现象,许多伟大人物的心理由于自身素质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一定时期也会产生变态,这是人的正常生命现象,也并不影响伟人的伟大。屈原亦是如此。本文试图从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角度,以汉之后关于屈原的纪传材料和他的作品为依据,对屈原的创作心理进行剖析,从而对屈原的作品进行新的审视。  相似文献   

3.
迷狂与理智--试论《九歌》独特的审美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这位历史人物,其人格构成具有双重性,是巫与圣两种文化的结合体,这种人格主体特征直接影响了<九歌>的艺术创作.屈原在对<九歌>素材的提炼过程中,注意将巫觋的迷狂转换为诗兴的迷狂,将宗教体验转换成艺术形式或审美感受,在这种艺术观照的同时,又融入现实理性的思考.这样,使作品表现出其中有情感的酣畅,但不一味地狂热;有精神的自由,但却不无休止地放纵;有向神灵抛舍的过程,但却没有陷入"原罪"的深渊.这种迷狂与理智相融并存的独特审美趋向,正是<九歌>艺术的绝艳秀拔之处.  相似文献   

4.
《楚辞》黄昏意象发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楚辞汇聚了浩大多元的“黄昏形象”。楚辞“黄昏意象”的“原型”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业文明特征是屈原创作关系不大的“真实”背景;“娶妇以昏时”的婚姻习俗仅是屈原借以抒情表白的“外在”形式;宫廷官府丰富多彩的“夜生活”与过多的夜间祭祀活动,才是屈原政治生活的直接背景;而作为贵族诗人的屈原,那敏感多愁、长夜难民的心理特征,才是《楚辞》“黄昏意象”的灵感触发与主体倾向;至于楚民族和屈原对太阳的崇拜,对太阳神话系统的熟悉、坚信,则真正成为《楚辞》“黄昏意象”的“原型”。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作者研究屈骚情思、艺术方式、风格发展的系列论文之二。是《论屈原早期创作特色》的续篇。对屈原中期创作做了全方位动态考察。汉北“三年”之放是屈原创作高峰。此期屈原传世作品最多、质量最高、最能体现诗人艺术个性。本期创作分四个发展步骤:(一)《九歌》。其写作目的有三个不同层次,产生三种不同效应,是民俗本源、国事寄托、身世感喟隐显有别的立体化主题。较诗人以往作品更多地体现了个性特征。(二)《思美人》、《抽思》。屈原“恋君情结”滥觞于《九歌》,发展于《思美人》、《抽思》。这两篇愈趋成熟地体现了屈骚个性特征。“香草美人”象征体系、两段一“乱”结构、沉郁缠绵风格都基本定型。(三)《离骚》。它最能体现屈骚个性特征。忧愤深广的情思,直陈其事、香草美人象征体系、神话故事化系统虚实相生的三维构思和表现手法,回环往复“三致志”抒情方式,沉郁顿挫、风逸缠绵、刚柔相济风格等等,都达到了屈骚艺术成就的极致。(四)《天问》。它是哲理抒情诗。情韵淡化、思理深化,显示出屈骚艺术风格变化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岩画是全意象构成。以阴山岩画为例,具体说明岩画意象性构成的三个因素。首先是岩画携带着大量的生命信息,而且包括人的本能欲望与冲动,即无意识的与内感的成份,同时也是充满生命感官体验的非理性的表现。其次,从创作角度强调了岩画迷狂的创作情态带来的心理暴力,对岩画意象的表现形式发生的决定性影响,从而形成了真率质朴的意象表现形式,以及意象范式。最后,对岩画的组合方式略加探讨,提出在求活求美的原则下的具体组合方式。  相似文献   

7.
屈原否定论者从多方面否定屈原,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说屈原不见于先秦典籍。过去,胡适在屈原的名字上加上“传说的”三个字(《读楚辞》),如今,三泽玲尔说:“屈原,完全应该视之为传说性的人物。”“关于屈原的历史传说,恐怕是……作为一种传说的神话而创作的。”(《屈原问题考辩》)这种屈原是“传说  相似文献   

8.
“南人”辨     
屈原《思美人》有“观南人之变态”一句。王逸、朱熹将其中的“南人”,释为“楚”或“楚国”,姜亮夫先生《屈原赋校注》驳它说:“楚与郢都,皆屈子宗邦,岂得斥为南人”?驳得甚为有理。王夫之、蒋骥将“南人”解为“郢中”的“党人”。姜先生没有驳它,近年出版的聂石樵先生《楚辞新注》还采用了此说。其亦属误解。案屈原之诗,凡指郢中之群小,自有其习惯  相似文献   

9.
一个作家是怎样进入创作过程的?无数创作经验告诉我们,它往往是由于情感的推动。屈原为什么作《离骚》?司马迁说:“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平也。”《水浒传》是怎样创作出来的?李贽说:“《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可见《离骚》和《水浒传》都是作者强烈的感情驱使的结果。当代一些作家也有与此相同的创作体验。曹禺说他写《雷雨》时,“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杨朔写《三千里江山》时,也是“感情逼迫我要去描写他们,  相似文献   

10.
论元和诗歌变态美特征的形成与走向许总一就诗歌审美建构而言,至开天时代,以声律风骨兼备、情景交融、清新自然为主要标志的理想美已臻极致,表现为古典诗歌艺术进程顺向发展与诗人审美心理常态体验的高峰状态,文学史上所谓的“盛唐之盛”(《唐诗品汇》)的表述以及“...  相似文献   

11.
《九歌》楚颂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从分析《离骚》《天问》中“九歌九辩”的含义入手 ,结合《惜往日》中关于屈原修明礼乐的记载 ,探讨了屈原作《九歌》的动因 ,得出结论认为 ,《九歌》在舞容、功用上与《商颂》《周颂》是一脉相承的。《九歌》确实是楚国王室的祀典 ,《九歌》的创作 ,就是希望能以颂诗仪式 ,借祭祀先祖 ,从而起到团结宗族的作用。屈原博闻强记 ,明习经典 ,他创作《九歌》 ,动机在于改革礼乐 ,推行文治 ,同时也显示了楚人远依于夏族的文化优越感 ,及意欲与列国在文化上争短长的时代心理。  相似文献   

12.
吴祖光是一位有着独特美学追求的剧作家,他的戏剧创作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富于浓郁的民族文化韵味和新颖别致的艺术风格,在抗战以来的剧坛占据了一席之地。本文试图运用尼采的“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观点,探讨吴祖光戏剧的浪漫主义内蕴及其流变。尼采的“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实际上是从审美观照的角度,揭示艺术家和欣赏者在进入艺术境界时的一种“迷狂”、“陶醉”、“幻想”的心理状态,强调艺术家高亢的审美激情对激发创作灵感的巨大作用。所谓“日神精神”,是一种超越现实的主观梦幻精神,体现了幻象世界的美;“日神精神”使人沉湎…  相似文献   

13.
这是作者从屈骚情思、艺术方式、风格发展轨迹角度研究屈原的系列论文之一。全部屈骚,是屈原不同时期政治处境、生活境遇、心态变化的审美物化形态。而屈骚的情思、艺术方式、风格发展则是一个动态的整体系统。探讨其间的联系与发展轨迹,则不仅有助于科学判定屈原作品的特定序位,判断其创作时间及它们各自在屈骚整体中的位置,而且有助于全方位认识屈骚的创作个性。基于这种动态的考察,本文将屈原创作分为两朝、三期、五个阶段这三个层次。屈原的创作是以《桔颂》为发轫的。其中以道自任的人生理想,追求至善至美的精神,其句式、结构、象征手法,都发轫于此而贯穿了屈原创作的始终。《桔颂》清新丽朗的风格,则正体现初期创作特点,与昂扬奋发时期的心态相适应。《惜诵》是屈原早期创作第二阶段的重要标志。屈骚个性化的抒情诗从《惜诵》开始,是屈原第一首辩诬抒愤之作,更鲜明体现了屈骚本色。《桔颂》、《惜诵》都奠定了屈骚艺术个性的因子,为以后两个时期三个阶段的创作的发展、完善奠定了根基  相似文献   

14.
屈原和梁启超在人格建构方面有很多的可比性:“志于道”的政治追求,“美善合一”的伦理体验,面临生死考验所表现的“上下求索”、独立不惧的精神风范。他们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其动力来源于“以道自任”的传统信奉。尽管屈原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梁启超曾儒佛并举,但他们始终把儒家文化作为自己建构理想人格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文学史上,屈原不仅仅以其作品光耀史册,并且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对后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汉代的士人们首先为我们描绘出具体可感的屈原形象,并率先展开了对屈原本人的论争,开启了后代评屈论屈的先声。综观汉代士人对屈原的不同评价,可以看到,他们首先不是将屈原作为一个文学家来看待,而是将其作为一个“士”的形象来接受,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士”的人格修养、价值标准的探讨方面。他们或将屈原称为圣者贤人,当作“士”的楷模;或批评贬抑他的为人处世;还有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颂扬屈原的道德,一方面又批评其行…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种种传统的异兆奇遇,是基诺族巫师产生的表层背景,这一表层背景的特点,首要的不是主观上的迷狂变态,而是客观上的异兆奇遇。巫师产生的中层背景,是奇遇者在具有成为巫师先兆的体验后,必须按传统贯例经历几个步骤,得到社会的认可。基诺族口碑长诗《忆思杯》是巫师产生的中表层背景与深层背景相互联系的纽带,它丰富生动的内容与巫师产生深层背景的心理核心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巫师产生背景的第三个层次。第四个层次是内隐性的心理观念,对基诺族来说主要是人们的生命观念,这也就是基诺族巫师产生的深层背景。  相似文献   

17.
关于屈原自沉的可靠性是不容怀疑的 ,研究屈原沉江的逻辑起点应是研究屈原自沉的动机及其意义。“赐死说”根据不足 ;“殉国说”是特殊时代的“古为今用” ;“殉楚文化说”、“政治悲剧说”对主体认知不够 ;而“洁身”、“殉道”、“泄愤” ,皆为屈原自沉动机的不同方面 ,与屈原作品的情感抒发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18.
张晓丹 《理论界》2008,(7):110-111
学术界传统说法认为屈原作品中“沅湘”一词指的是沅水和湘水。而作者认为“沅湘”这一地名,不是指沅水和湘水,而是指屈原的被放地江湘会流处一带。屈原正是在这里创作了《怀沙》与《离骚》。  相似文献   

19.
论创作心态的构成与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创作是创作者灵魂里的创造行为。因此对创作的研究,必然要深入地去探究作家创作时的心理状态。“歌儿正在蕴藏成熟”,这是一位诗人对自己创作心态的出色描写。《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说:“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换种说法,“心里所充满的,笔下就写出来”,这当然是件愉快的事。但创作心态本身,不是自然形成、无意生成的,而是经长期的准备、自觉的努力和培养才孕育成熟的。但是,研究创作心态,就要抛开作家为从事创作而事先进行的学习、积累、孕育、构思等阶段的心理状态不论,只集中讨论作家在进入实际的创作活动后…  相似文献   

20.
作家的情感体验是艺术创作的重要环节。本文拟从创作心理和作家的智能结构方面,考察情感体验对于创作的意义,探讨作家体验的“内省”特征。一深切地体验人的感情,这是托尔斯泰艺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艺术论》中多次说:“作者所体验过的感情感染了观众或听众,这就是艺术。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