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从对费尔巴哈的清算出发,批判地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蕴含了他几乎全部思想的萌芽。作为重要的理论文献,《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钥匙,这内在的也要求我们对马克思的理想来源和主要理论问题进行梳理,尤其是理解康德、黑格尔哲学中的理论问题,这些共同构成了我们理解马克思思想理论的重要理论基底。 相似文献
2.
栾声越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26(6):7-8
1845年春,马克思于布鲁塞尔撰写了著名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尽管篇幅极短,但它在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发展史上乃至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的性质。正如恩格斯所说:“这些笔记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如果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主要是对黑格尔思想的清算,那么,马克思在1845年写的《提纲》则主要是对费尔巴哈思想的清算。黑格尔哲学是唯心主义的最大代表,而费尔巴哈则是唯物主义的最有典型意义的代表。因此,这为马克思确立自己的哲学视野提供了充分的思想史前提,为自己的理论建构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4.
对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解读存在不同的逻辑思路,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解读思路与实践唯物主义、实践本体论、社会存在本体论、生存论的本体论的解读思路.生存本体论以<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然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含着对生存本体论的批判.马克思主义把人的问题置于社会历史的深层逻辑之中考察.是改造现存社会秩序的科学革命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5.
关于马克思实践本体论的再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实践是社会与自然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中介 ,是人类世界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和基础。马克思确认实践是人类世界的本体 ,同时确认实践是人的生存的本体。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即生存论的本体论 ,把人的存在本身作为追求的目标 ,开辟了一条从本体论认识现实的道路。斯大林把马克思哲学归结为自然本体论 ,遮蔽了实践的本体论意义和人的主体性。卢卡奇恢复了历史唯物主义面貌 ,但把自然本体论作为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前提和基础。 2 0世纪的历史运动凸现了实践本体论的内在价值和马克思哲学的现代性及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实践唯物主义的奠基之作——再读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实践之所以具有本体论的含义,取决于它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所固有的开启性。在实践这一原初性范畴的展开中,一切可能的存在者“是其所是”,即显示并证成自身。按照“能指”与“所指”的划分,作为本体范畴的实践是在“能指”意义上成立的。“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昭示的乃是非外在式地看待事物的本然的观察方法,亦即“回到事情本身”。在马克思的语境中,对于作为人的实践性存在的展现方式的历史的把握,是一种反身性的内在的“体认”。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存在的现象学建构的独特角度。实践唯物主义之所以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就在于它给出了现实批判的合法性,从而使“改变世界”的要求获得了一个理论上的解决。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实践范畴并不是抽象同一的,而是包含着思想发展的创新与质变。《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一般”逻辑形成于马克思对黑格尔及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中,但由于其作为哲学普遍性范畴而残留着抽象一般性形式,因而被扬弃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作为具体总体的“生产实践”逻辑;与此同时,“生产实践”也成为了马克思构建历史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枢纽性范畴。马克思的实践观之所以能够获得深化发展,一方面源自其早年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即“政治经济学—哲学”持续融合的研究方法以及理论与现实深入结合的思想取向;另一方面得益于第二阶段的经济学研究成果,即《布鲁塞尔笔记》后期摘录与《曼彻斯特笔记》中所获得的具体思想环节与经验内容。从思想发展和理论建构逻辑来看,马克思实践观从“实践一般”逻辑到“生产实践”逻辑的上升发展,恰恰表征了其资本主义社会批判“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演进逻辑。 相似文献
8.
关于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争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体论被认为是哲学的重要内容.目前,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存在相互抵牾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学界对实践本体论又有不同理解,其中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哲学的实质是一种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主张以"实践"去理解人及其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构成一种可称之为实践论的世界观.问题在于马克思哲学能否回避本体论?如果不能回避,那么实践观点思维方式确立之后的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是什么? 相似文献
9.
穆艳杰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3)
20世纪 80年代在我国哲学界开展的实践问题的讨论 ,提出了“实践本体论”、“实践唯物主义”、“实践超越论”等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虽不乏深刻与睿智 ,但也不难看出以往对实践问题的研究还存在着缺陷与不足 ,因为这些观点基本上还是局限在传统实践观的基础上 ,将马克思的实践观仅仅归结为生产实践 ,而没有进一步研究马克思实践观变革的内容 ,没有说明马克思实践观同传统实践观的原则区别。马克思的实践观是以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实践观 ,是对道德实践观与生产实践观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实践生成本体论:马克思本体论思想解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先分析了传统本体论概念的三种含义及其得失 ;接着从多方面入手 ,论证了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既不是物质本体论 ,也不是实践本体论 ,而是感性实践生成本体论 ,这种本体论是一种开放性的、建构性的、过程性的、中介性的、感性的、动态性的本体论 ;这样的本体论是马克思哲学发生划时代变革的根本所在 ,它使马克思哲学成为一种崭新的形态 相似文献
11.
曹宇嫦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24(2):7-8
把事物划分为现象与本体,古已有之。康德的划分与前人大有不同,它涉及人类知性概念的运用范围。本文认为,康德独特的划分依据具有重大意义:它既重新建立起科学知识的大厦,又构建了全新的哲学体系,也为人类信仰留下了地盘。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建构方法的特点包括四个方面:(1)从实践角度理解世界历史的生成;(2)在民族平等的全球视野中考察世界历史的构成;(3)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审视世界历史的动态过程,强调了世界历史作为整体的规范作用;(4)联系社会制度的演变,研究世界历史的未来发展。这些建构方法对于人们确立科学的世界历史观和研究当今全球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使用修辞学评论的习惯模式,以马克思的经典文本为对象,讨论哲学叙事的修辞学构成机制。唯物史观的构成基于两套隐喻,一是基础———上层建筑的工程隐喻,一是有机体的生命隐喻。前者使唯物史观带上决定论性质,后者使唯物史观带上辩证法和目的论性质。同时,由于系统地使用斗争性语汇,唯物史观也将人及其生活有意识地引导至革命性的生活景观之中。在一般意义上,本文的讨论有助于拓展哲学的自我理解。 相似文献
14.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认为商品是依据价值交换的,而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又提出资本主义商品是按照生产价格交换的。对此,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的"生产价格"概念有不同的理解。从本质层面来看,生产价格与价格相比较,是性质不同的两个概念,生产价格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对期商品价值的发展形式,即商品价值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它不是一般意义上所理解的价格,它存在的历史前提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它在量上等于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在"实践--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了经济学层次的价值概念与哲学层次的价值概念以及社会道德价值理想与社会制度价值理想的辩证统一;为人们审视价值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文化哲学视野.它对于当代人类价值实践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儒家学说是一套具有宗教性超越品格的价值信仰系统,其立“人”知“命”达“天”至“圣”的内在超越理路是基本清楚的。圣人之境作为一种超越的本体境界,它具有基督天国一样的绝对完美性和一劳永逸性。对于这样一种整体化的圣人之境必须予以打破,彻底破灭这种境界所给出的终极完满性。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生存论基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为当代实践哲学的典范形式 ,马克思实践哲学启动并引导着当代哲学存在论范式的历史性变革 ,其实质是从超验的、实体性的抽象存在论 ,向根源于现实生活世界的感性的、社会历史性的、生存论的转变。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存在论结构正是实践生存论。实践生存论应当看成是自然、人、社会通过人的历史性的生存实践及社会化活动所展开的生存论统一。实践生存论蕴含的理性的历史乐观主义以及对现代生存方式及文化转型的建设性理解 ,与当代西方生存哲学的非理性的感性个体生存观以及虚无主义的历史观 ,形成了一种批判性的和建设性的对话。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1845年春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被恩格斯誉为“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在《提纲》中马克思确立了自己科学的实践观,而在此之前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学说,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关于实践概念和实践的特征。《手稿》与《提纲》中实践现有明显的差别,同时《手稿》中实践观的雏形与《提纲》中的科学实践观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9.
歧见纷呈的发展中的技术哲学,形成了不同的学派,但在"本体"维度无不指向"技术"。对"技术是什么"之设问作应答的"技术是……",作为经验命题仅仅限定于"现象界",谓词"什么"无法企及作为"本体"的主词之"技术"本身。只有排除谓词后的"技术是",才彰显着"技术"本身。旨在充分展示其全面内涵的"技术是"命题,经"技术是技术"达于"技术如何是技术",实现对经验命题主词作前提追问的"自行展开"的命题转换。作为主体的"现实的人",以人的"生命活动"为现实性基础,经"思"与"反思"及其交融,在"技术"是起来"的途中,推进着作为技术哲学"本体"的"技术"的思维建构,为技术哲学奠定着历史展开之基。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书信,从一个侧面真实记载和反映了他的思想历程。在这些书信中,马克思的理论观表现得尤为突出:对待各种理论,他始终坚持科学的态度;对待理论写作,他注重和坚持引文的真实性、逻辑的严整性、语言的准确性、结论的科学性;对待理论和实际的关系,他强调理论研究的重点在于联系实际,理论家要尊重实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