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藏原始艺术》是从事西藏考古多年的李永宪副教授积数年心血完成的一部藏学著作,最近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部图文并茂的24万字专著共分七章,以石制品、装饰品、陶器、岩画、大石遗迹等考古遗存和原始宗教为题,对世人所涉不多的西藏古代艺术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从人类起源的新观点看西藏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硕 《中国藏学》2008,19(1):110-115
本文根据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人类起源研究的成果,从人类起源新的观点对西藏高原旧石器时代遗存进行了新的探讨,对西藏旧石器文化遗存的上限年代、西藏旧石器人群从什么方向进入以及西藏旧石器文化同周邻地区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标志,是人类最早通过化学变化将一种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活动,是人力改变天然物的开端。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历史文献中有关西藏早期制陶业的记载很少,实物资料又所见不多,所以对西藏陶器,过去没有人作过系统的研究。西藏和平解放以前,少数外国人怀着各自不同的目的,在西藏进行过考察,西藏陶器的一些情况才零零星星地见于记载。和平解放以来,随着西藏文物考古工作的开展,西藏早期陶器资料不断发现,陶器研究者对西藏制陶史积极进行探索,为我们了解西藏陶器提供了必要条件。本文钩稽汉藏史料,依据考古发掘,试就西藏陶器的发展及相关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夏格旺堆  普智 《中国藏学》2005,7(3):201-212
本文通过40年来西藏考古工作主要成果的回顾,重点对近10余年中在西藏全区发现的西藏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早期金属时代、吐蕃王朝时期与古格王国时期的各类遗存的考古发现及其研究工作作了简要地介绍,展示了西藏自治区成立40年来文物考古工作所取得的巨大成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随着国家的强盛,西藏文物考古事业呈现出的蒸蒸日上的局面,而且也说明了西藏考古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学术殿堂里,将会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略论西藏的细石器遗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细石器遗存是西藏高原史前考古学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和构成因素,自本世纪五十年代在藏北首次发现这类遗存后,考古研究中对西藏细石器已多有论及,但研究结果略感简单。近年来随着全区大规模文物考古调查的展开,细石器遗存在广袤的高原上有了更多的令人鼓舞的发现,这对于我们将西藏细石器遗存的时空分布范围、工艺特征、区域差别及起源发展等勾勒出一个粗略的轮廓提供了极为现实的依据,本文的写作目的就在借此引起学术界对西藏石器文化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宽广。  相似文献   

6.
远古社会即原始社会,是世界各民族在其历史初期的必经过程,也是后来社会更高发展的最早基础,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藏族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老民族,其先民在远古时代就劳动生息在青藏高原上。远古人类在西藏定居的时间,根据考古发掘推断,目前至少可以追溯到五万年以前。西藏解放后,相续在申扎、日土以及那曲、班戈、双湖和聂拉木等地,发现了大量不与陶器共生的细石器,据科学鉴定,当属于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物。  相似文献   

7.
香港地区的考古工作开始于本世纪20年代。迄今已发现大量的古文化遗存和遗物,其中 以新石器时代遗存居多,其分布遍及香港各地,也有打制石器、青铜器和汉代墓葬等,证明在六千多年以 前,香港地区已有人类居住,其新石器时代文化与长江流域及珠江流域有着密切关系,是中国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西藏墨竹工卡县民间制陶业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器在西藏有着悠久的历史。史前陶器发现于昌都的卡若,林芝的云星、红光、居木、加拉马,墨脱的背崩村、马尼翁,拉萨北郊的曲贡村,山南乃东的钦巴村,阿里的扎达等文化遗址。这些文化遗址均地处藏南各地,是存在“磨制石器和陶器的新石器后期遗存”。其中,卡若遗址中发现的陶器是目前有据可查的西藏最早的陶器。卡若遗址位于昌都镇卡若村,出土陶片两万多,均为夹砂陶,大部分表面经过打磨。陶色有红、黄、灰、  相似文献   

9.
宋吉香 《中国藏学》2023,(3):20-28+210
文章对西藏考古出土的粟类作物遗存进行了系统梳理,综合分析了粒形、杂草生态、文献记载、生态条件等因素,认为西藏东部和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出土的粟类作物遗存存在本地种植的可能性;阿里地区出土粟类作物遗存的性质尚且存疑。基于这种粟类作物遗存性质的判断,对西藏粟作农业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了梳理,认为西藏粟类作物最早出现于东部地区,以卡若遗址为代表,4800cal.BP—3600cal.BP为单一的粟作农业时期,3600cal.BP以后麦作农业传入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3500cal.BP—3000cal.BP已经形成了麦作农业和粟作农业并存,且以麦作农业为主的农业结构,粟类作物虽然占比不高,但在农业结构中所占比例相对稳定。3000cal.BP以后,雅鲁藏布江中游粟类作物的发现出现缺环,未来还需有针对性地开展这一时期的植物考古研究。阿里地区粟类作物遗存出现时间较晚,集中于公元2—3世纪,且出土于高规格遗址和墓葬,初步推测当时粟类作物可能仅为少数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群所享用。雅鲁藏布江中游3500cal.BP—3000cal.BP粟类作物遗存表现出的黍的比例提升的现象,可能与这一时期牧业的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0.
齐家文化作为黄河上游地区新时期文化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文化的代表,在考古学中研究我国文明起源有着重要意义。一系列的考古发掘研究表明,齐家文化的社会形态、经济状况、手工业制作等各个方面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且与此同时期的其他地域也已经进入到了文明比较发达的龙山时代。同一时期我国的各个地区已经全面进入了鼎盛的以黑陶灰陶为代表的诸文化时代,偏偏在以齐家文化为代表的黄河上游地区还在使用以红陶为主的陶器,其中的缘由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11.
考古领域是西藏和平解放四十年来取得重大突破性成就的领域之一.在这些成就中,又以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最为突出。这些发现已经引起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它们不仅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人们认识西藏远古文明的视野。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动摇和改变着过去对西藏远古文明的一些传统认识.随着西藏石器时代考古不断取得的新进展。一个重新认识西藏远古文明的阶段正在到来.毫无疑义,四十年来西藏考古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西藏文物考古事业的高度重视,体现了西藏走社会主  相似文献   

12.
据《人民日报》报道,上山遗址第三期发掘出万年前的稻米遗存,有可能把浙江稻作栽培史提前到万年前。这一稻作遗存的发现,使得长江下游的稻作历史,比河姆渡提早了3000年,比跨湖桥提早了2000年,表明长江下游是世界稻作和栽培稻最早的起源地之一。上山遗址考古队在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石器和陶器,并通过实施“浮选法”,对挖掘出来的各个土层的大量样土,进行“浮选”,找到了一粒万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米和多粒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米。“上山文化”是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新源头,而它最大的亮点,就是它在稻作农业起源上的地位。上山遗址的发现…  相似文献   

13.
青海居住民俗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在青海7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445万多各族人民。他们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幅员辽阔的土地上,创造了历史悠久的灿烂文化。这种文化的渊薮,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那时,古代文化遗存已十分丰富。40年来考古工作所发现的文化遗存证明,我省东起民和、循化等县(自治县),西迄柴达木和玉树地区,在  相似文献   

14.
据(记者刘鹏)报道: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柳湾墓地考古发掘队领队肖永明对记者说,近期对柳湾墓地的抢救性的文物考古发掘获得重大发现:首次在这个国内最大的氏族村墓地发现了一批重要生活遗址,同时出土了一大批器具,其中出土的红铜器铜簇填补了齐家文化柳湾类型在铜器方面的空白。 青海省东部的乐都县柳湾墓地位于湟水北岸的二级台地,从1974年到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这里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发掘,共清理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和辛店文化墓葬1700多座,出土了大量精美陶器和不同时代的…  相似文献   

15.
卫国 《西藏研究》2002,(2):118-120
作为文物大省区之一 ,西藏地上、地下文物古迹不计其数 ,且具有非凡的影响力和重要的研究价值。从考古发掘来看 ,西藏曾经是古代文明的发达地区之一。如何把握研究宣传这些文物 ,并将其永久地完好保存下去 ,这是摆在西藏文物工作者面前的现实问题。本着“保护为主 ,抢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针 ,近些年来 ,我区文物、考古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新发现。考古发掘实物证明 ,早在新石器时代 ,西藏高原与祖国内地之间在文化等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珍贵的历史文物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维护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所具有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16.
1995年3月23日,由四川联合大学西藏考古与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举办的“中国西藏及周边地区考古与艺术学术报告会”在成都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  相似文献   

17.
我国辽西地区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东山村嘴发现大型石砌基址,丰富了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内容。近年来,学术界对遗址的性质及其在我国原始宗教思想史上的地位,开展了有益的讨论,各抒己见,见仁见智。但是,如果我们承认红山文化是一支有别于“中原古文化”的“北方古文化”的“地方文化类型”而不是“中原古文化衍生的一个支系或地  相似文献   

18.
藏学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已愈来愈为学术界所瞩目。丰富的藏文典籍为藏学研究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为了进一步加深与扩展藏族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研究,除继续深入地发掘和钻研有关藏文文献外,还应在民族考古、民族学田野考察和研究方面作更多的工作。本文利用民族学田野考察资料,结合文献研究,考证了古工布族部所处的地域及工布概念的泛化问题,概略地介绍了泛称工布地区的文化特点,并对工布服饰、工布年等特殊文化现象作了初步阐释。文章认为,文化上的区域特异是藏族文化丰富多彩的内涵,这些奇异的古文化遗存,对于研究藏族古代社会文化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19.
一、寻找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和古人类化石——关于西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可能是世界人类发祥地的假说。寻找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和古人类化石(其中包括人科化石)是今后西藏考古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关于西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可能是世界人类发祥地的假说,近年来已经有人作过论述.如童恩正认为:我国西南地区可能是人类起源的发祥地.张兴永等推测:云南或滇中高原及其邻近区,很可能是人类起源的关键区域。侯石柱:西藏高原及其周围地区是世界人类的发祥地,等等.为什么说西藏及其邻近地区可能是世界人类发祥地?这里先从人类起源的理论谈  相似文献   

20.
从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存看黄河流域人群向川西高原的迁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硕 《西藏研究》2004,(2):33-39
本文通过对目前川西高原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晚期遗存石器类型和文化面貌的分析 ,认为他们主要是从黄河流域南下的北方人群系统 ,正是他们将源自于华北地区的小石器和细石器传统带入了川西高原。他们主要活动于川西高原的一些河流阶地 ,最南抵达了今攀枝花金沙江流域 ,并在此同由华南地区沿长江向西迁徙并有着大中型石器和砾石传统的人群发生了一定程度的交流与联系。此局面开启了后来历史时期源自北方的藏缅语族群 (或称“氐羌”族群 )同源自南方的濮越族群两大族群之间发生交汇、联系和融合之先河。这表明藏彝走廊南部地区成为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文明之间一个交汇地带的历史 ,目前至少可以上溯到距今 1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