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化这一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概言之,至少应包括工业化和民主化两大特征。近代化在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历史过程,它既不同于西方与资本主义俱进的文明增长,又不完全等于其它被压迫民族在殖民化半殖民化过程中被动强制造成的变种怪胎,而是在近代国际经济关系演变所导致的世界文明一体化进程中,在欧风美雨冲击之下逐渐展开,但同时又包含着民族对于传统的自我反省和否定。本文试图通过有关中国近代化模式问题的探讨,更加确切地把握近代化的内涵外延,找出它在中国社会环境下发展变迁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海防思想每一阶段的发展,都对船政的近代化起到了指导作用,而近代船政则经历了萌芽、发展、短暂“盛世”及衰亡的历程.船政近代化的历程显示,任一事物近代化的指导思想必须是先进的、成熟的.在晚清,由于海防思想本身的不成熟,最终导致船政近代化的断裂.  相似文献   

3.
研究英国社会制度的近代化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且具有现实意义,因为英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全方位近代化的国家,而且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目前正经历着国家的近代化进程.英国的社会制度近代化推动了整个人类由中世纪或前中世纪的半野蛮的社会状态向近代文明社会迈进,尽管向前迈进的步伐和近代化的程度,各国不一,但最终都走上了这条光明大道.自1840年以后,中国在被动与屈辱的条件下也开始了自己的近代化进程,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新文化运动就是明证.它们的发生都有着深刻的世界历史背景.所谓社会制度的近代化,是指在摧毁封建主义的基础上,确立起近代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而英国在这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拥有丰富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4.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武力入侵与西方强势文明的全面输入,儒家文化圈的既有格局开始发生裂变.在近代中西文明的大碰撞中,“中弱西强”的现实不仅动摇了中国作为儒家文化圈核心的地位,也使儒家文化圈中的各主要国家对儒家文化相继展开反思与批判,并分别以主动或被动的方式展开了向西方学习的近代化历程,儒家文化的影响渐趋式微.但从历史文化发展的大趋势考察,儒家文化圈正逐步走出历史发展的低谷,迎来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5.
吴克明 《船山学刊》2007,(2):171-173
魏源是学习西方文明的一代哲人。他的西方文明思想不仅影响着东方文明的近代化历程,在中国近代史上起着创榛辟莽、前驱先路的作用,而且对中国当代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仍有启迪价值。  相似文献   

6.
基督新教对中国近代化的双重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近代化历程艰难而又缓慢.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一代代有识之士为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不断以新的思维方式,和着世界近代化大潮的节拍,进行着艰辛的探索.从中国近代化嬗变的过程中,人们可能已经认识到中国近代化的产生和缓慢发展,既取决于国内诸多因素,也与外部环境的影响联系在一起.本文拟通过基督新教对中国近代化影响的论述,就新教在中国近代的历史作用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觞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前近代时期 ,欧洲城市与中国城市在公共卫生方面处于同一水平。工业革命带来了欧美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近代化 ,拉开了与中国城市的差距。中国被动开放以后 ,来华传教士首先关注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进步 ,并作出努力。上海租界领先全国 ,在污水排放、饮水卫生、食品卫生、传染病防治等方面作出表率 ,其他通商口岸和北京等城市接踵其后。公共卫生事业的近代化 ,关乎物质层次、制度层次、精神层次的文明。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举步维艰 ,正是中国近代化的缩影。  相似文献   

8.
作为开埠城市,近代天津较早地接受了欧风美雨的沐浴,无论从市政管理、教育事业还是从公共卫生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天津都在文明开化的进程中走在了前列.尤其在公共环境卫生管理方面,天津受西方文明的影响很大,从公共环境卫生理念的逐渐树立,到公共环境卫生机构和制度的逐渐完善,越来越走向近代文明城市.20世纪初,都统衙门建立之后,出台了一系列城市公共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对近代天津城市公共环境卫生管理起到了示范作用.这些先进的西方文明以及管理模式,对天津城市管理的近代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章太炎在中国近代化价值的建构中据有独特的历史地位.近代化的一般目标是:建构与工业文明相配称的"民族国家"和"个性价值".与章太炎同时代的绝大多数先进思想家都属意前者,肯认以国家为代表的集体性价值优先于个人价值.但章太炎却坚执后者而否定前者.如果把章太炎的"个性"价值观置于近代中国的语境中加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尽管"个人"观念是作为所有普遍性概念--如"宇宙规律"、"社会集体"、"国家",等等--的对立物来界定自己的,但它同时也是以那些普遍性观念所要解决的近代问题为其目标.由此可见,章太炎的价值观表征着近代化的另一种向度.它在质底上反映了中国近代化运动中"启蒙"与"救亡"的矛盾境遇.  相似文献   

10.
邓慧君 《兰州学刊》2005,2(1):269-271
近代化是学术界在研究近代史时得出的共识.政治近代化是封建专制向资本主义民主共和的变化.甘肃地处偏远,清末民初,地方政治开始向近代启动.地方政治的近代化主要表现在近代行政机构的设置和立法、司法机构的出现.行政机构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设置的,在传统社会转型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立法、司法机构在地方政治变革中命运多舛,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反映出政治近代化的艰难曲折.  相似文献   

11.
祝曙光 《江汉论坛》2007,22(7):98-102
日本铁路是日本近代化的产物与标志之一,而它又反过来影响并推动日本近代化的发展.铁路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铁路的出现和延伸,极大地推动了日本的资源开发和城乡商品流通,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和区域化,加速了传统经济结构的解体和近代工业的发展.此外,知识的传播、教育的发展、社会风气的变化以及生活习俗的嬗变等也都与铁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鸦片战争后,九江口岸的开埠和贸易发展,意味着近代江西经济在外力的作用下开始走上了近代化的历程.贸易的增长与进出口商品的变化,刺激着近代江西市场经济的发展,但这种作用是相当有限的.由于是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逼迫下开始的,所以江西市场经济的近代化举步维艰.  相似文献   

13.
一、绪论 孙中山说:没有中国留学生,就没有辛亥革命.我们也可以说,没有中国留学生,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不管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来看,还是从具体时段的辛亥革命来看,中国留学生都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谢本书 《学术探索》2001,3(1):54-57
孙中山一生的理论著述可分为三个时期,《建国方略》(含《实业计划》)是其第二个时期的代表作.《实业计划》提出了建设近代中国的宏伟蓝图.发展交通运输是这个蓝图的核心部分,铁路建设是其重中之重.城市近代化的设想是这个蓝图的一个重要内容.全面发展,让人民享受近代文明之乐.对外开放是实施《实业计划》的重要条件.孙中山的《实业计划》试图为改变中国的社会面貌作重大贡献.然而,它最终却只停留在强国富民的美好愿望上,作为历史经验值得思索和总结.  相似文献   

15.
贾秀慧 《西域研究》2007,2(2):35-45
本文分析了乌鲁木齐城市近代化的动力,重点从经济发展的商业化、城市建设的近代化、思想文化生活领域内的新变迁及城市人口的增长这四个方面探讨了乌鲁木齐城市近代化,认为虽然乌鲁木齐城市近代化的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发展速度缓慢,但具有鲜明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国法文化近代化的时间,大致从1840年至1949年,其转型主要发生于清末十年。我国近代法文化的转型是中华法制文明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这一阶段与中华法制文明不是异己的,而是一个变化、演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法的价值理念也随之发生变迁。虽然,这一过程是不充分的,并存在许多不足,但在许多方面却可以为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的法文化事业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在商品经济飞速发展的晚明时期,以服务获得报酬的观念与方式日趋盛行.金钱对旅游服务环节的渗透,催生了运营旅游活动的新的组织与运作方式,使得原本意义较为单一的旅游活动发生了某些变化,晚明旅游具有了一些近代化的意味.但晚明旅游近代化的相关因素,无论在空间分布还是在产业地位上都有很大的局限,因此只能说晚明旅游出现了一些近代化的因素,但远未达到真正的近代化阶段.  相似文献   

18.
晚清海军机构的近代化演进历经了在总理衙门下辖海防股、建立海军衙门以及成立海军部等阶段,清代海军机构始正式与国际惯例接轨.晚清海军机构的近代化历程与清末变局息息相关,议设过程充满了争议和曲折,是当时社会急剧变化的缩影.通过对海军管理机构变迁的历史考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窥视晚清社会历史变化、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八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1996年8月21日至23日在中原名城开封市河南大学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广东、山东、江苏、湖南等20余省市的70余位代表出席.此次学术讨论会的中心议题是:中国文学的近代化.中国文学近代化是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对它的探讨实际上也是对中国近代文学性质更深层次的阐释.这次讨论主要不是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是具体探讨了文学近代化的发展轨迹,它的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20.
十九世纪中日丝绸业近代化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中叶,中日两国先后被迫打开了国门,但由于两国政府所采取的政策不同,因而,发展的结局也截然相反。本文从一个具体行业——丝绸业入手,系统考察了19世纪下半叶中日两国丝绸业出现的不同结局;中国丝绸业丧失了实现近代化的良机,陷入了衰象毕呈、危机频仍的困境;而日本丝绸业则在桑、蚕、丝、绸各个环节全面实现了近代化,成为日本对外贸易的“王牌”和实现工业化的“摇钱树”。作者从六个方面分析了造成这种巨大反差的原因:1.政治变革的同步与错位;2.对外交接的精明与愚钝;3.“刀剑换算盘”与“盲人骑瞎马”;4.“民营官助”与“官督商办”;5.“外贸直营”与“间接贸易”;6.“文明开化”与抱残守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