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俄藏敦煌写卷ф.102《维摩经疏》残卷1-56行内容与隋代慧远《维摩义记》卷第一颇多相同;56行题有"维摩经疏第一";57-317行内容系疏释罗什本《维摩诘经》之《佛道品第八》至《嘱累品第十四》,与S.2732《维摩经义记·卷第四》各品内容几乎全同,只是小有简略,当与P.2273、日本大谷二乐庄旧藏同为一系。ф.102分别汇抄二种有关《维摩诘经》的注疏以成编,不论是前部抄录慧远《维摩义记》卷第一,还是第二部分抄录S.2732佚名《维摩经义记》所疏释各品内容,皆系精心摘录裁剪且有所增补,并非一字不漏的照录,其文字简明流畅,极便于研习和讲授,呈现了敦煌佛教日常用经的抄本特色,是《维摩诘经》义疏学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2.
在文人的眼中,"维摩诘"充满了魅力。每一位知识分子,都有他们所各自理解的维摩诘。"居士佛教"概念的形成,与"维摩诘"的居士形象渊源非浅。唐代文人所用的《维摩诘经》意象,可由《全唐诗》收录的作品窥见,计有"维摩默然"、"香积佛饭"、"宴坐"、"有女月上"等十余种;其中的维摩诘形象可归纳为"心悟无生,传无尽灯"、"外服儒风,内宗梵行"、"现身有疾,当可患厌"、"身闲爱静,逍遥庄生"和"酒肆淫舍,不离道场"五类。  相似文献   

3.
"沙门致敬王者"的争论是王权与佛法的矛盾表征,更是佛教僧俗伦理的表现。在隋末唐初,"沙门致敬王者"争端再现,主张沙门拜俗者援引《维摩诘经》作为论据。本文探讨"沙门致敬王者"论议中《维摩诘经》的援引情况,考察佛教界对《维摩诘经》中僧人礼拜居士的解释,指出隋唐佛教界所强调的"表法非律制"、"个人体道非大众教化",与《维摩诘经》注疏所解释的"感恩致敬""致敬亡相"是一脉相承的,表明了佛教界对"拜俗"的统一理解。同时,因为现实的论争,导致窥基以"无知忘相"极端式的解释来否定"拜俗"在制度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维摩诘经》自公元二世纪传入我国以来,对我国的士大夫文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就是《维摩诘经》影响下的典型,本文就从人生态度及诗歌风格两个方面来探讨《维摩诘经》对白居易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对后世文人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运用审美分析的方法,探讨中古山水诗与佛教思想的关联,得出结论:陶渊明<饮酒>其五之"心远"与罗什注<维摩诘经>有关,"忘言"则与著名的"维摩之默"相类.谢灵运在<维摩诘经>"离我我所"思想的启迪下,将传统"以我观物"的山水观照方式发展成为"以物观物".极大地丰富了古代山水诗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6.
自《维摩诘经》传入中国后,就有不少人从事翻译和注疏。王维、李商隐、白居易、王安石、苏轼等文人都有看过《维摩诘经》并且都留下了相关的诗篇。可见《维摩诘经》对中国文化影响之深、之广。在《维摩诘经》对中国传统文化所有的影响中,其中它的言说智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维摩诘经》与中国思想的关系非常复杂的,本文只拟从它与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辨”、禅宗的宗风和两宋文人的禅诗等几个方面略谈它们之间的关系,借以窥见其影响。  相似文献   

7.
莫高窟第9号窟的维摩诘变相榜题是研究变相、变文与经文关系的重要参考文献.围绕其与敦煌讲经文、通俗佛经注疏之间的关系,通过梳理、比对佛教文献及相应敦煌写卷,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莫高窟第9窟北壁东侧阿难乞乳图的这段榜题,来源于敦煌地区流行的《维摩诘经》通俗注疏中所摘抄的《乳光经》.这表明敦煌壁画中的画面场景及变相榜题,受到敦煌地区与讲唱文学相关的讲经文、通俗佛经注疏的影响.同时,也可以看出变相的创作常偏离了原始经文而接近了讲经文或相关的通俗注疏.这种现象展现了晚唐五代时期佛教宣讲注重通过简单故事普及佛教的发展态势,也呈现出此一时期维摩诘变相的人间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维摩诘经》是印度早期大乘佛教的经典著作,从后汉至初唐,前后有7个译者翻译,存留至今的只有支谦、罗什、玄奘的译本,而3人正是3个时期的典型代表。通过同经异译的对比,可以从语言上找到鸠摩罗什版本流传的原因,并进一步阐释同经异译的《维摩诘经》对汉语词汇史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印度佛教经历漫长流播之后,目前最重要的是三大派别:即南传佛教、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而这三大派别,在中国都有良好的发展。相对说来,汉传佛教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更大些,研习者也最多。其中,那些文学性强的汉译佛典,如《维摩诘经》、《法华经》、《华严经》等,最受世人欢迎,  相似文献   

10.
甘肃敦煌研究院藏佚本《维摩诘经注》系列写卷为北朝写本,是《维摩诘经》罗什译本的早期注本.本文辑录并考释了其中的部分俗字.  相似文献   

11.
王安石与佛教的关系研究目前仍是王安石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本文通过对王安石诗集中与《维摩诘经》有关的诗作进行分析研究,希望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王安石与佛教的关系,从而说明王安石的佛学修养是相当深厚的。  相似文献   

12.
王维深得《维摩诘经》要旨,以维摩诘为楷模。其诗深广地渗入《维摩诘经》的美学思想。王维诗境不智求,不象取,以禅心统摄世界。心性平等若虚空,笔墨蹊径,无复可寻。诗人悟得净智、净心、净土,万事万形,皆由心出,诗境便成为好净悉现之净土。语言既是造道之致,不复缚在文字,诗便进入无言真境。道悟诗悟,合而为一。  相似文献   

13.
王维一直心存辞官归隐之心而终未归隐,这种矛盾的思想,可以从<维摩诘经>中找到答案.从俗谛的角度看,王维的处世之态是亦官亦隐.从佛教的角度看,王维的立场在生佛之间,既在生又在佛,既不在生又不在佛.这就是居士.王维视维摩诘居士为楷模,一生效法维摩诘.力图整合出家不出家的两条道路,整合出世入世思想,"在家而重出家之美,深其恼耳",这正是他的苦恼所在.王维一生都在寻找合理的人生,追求个性自由,追求精神的自我主宰,企图通过奉佛参禅寻求精神出路.这种苦闷、彷徨与探索,最终被他诗化了.  相似文献   

14.
在敦煌莫高窟那绚烂高华的千壁丹青中,以佛经《维摩诘经》变相为题材的壁画就有三十余窟。《维摩诘经变》以“中国化”的佛教艺术的造型形象,向全世界展示:敦煌石窟艺术是出自于古老的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在大胆地吸取西城佛教艺术思想内容的基础上,逐渐地把佛道儒三教熔于一炉,从而形成的自成体系的中国化石窟艺术。虽然一些帝国主义学者故意强调敦煌所受的“西方的影响”,然而,敦煌佛教艺术实质上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受外来宗教刺激出现的新形态,在漫长的岁月里,它一直接受着古老的“汉晋传统”这一强固势力的影响。不廓清这一历史事实,就无法准确地说明敦煌艺术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也就无法阐明它在民族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更无法从艺术上去衡量量它的巨大成就。本文试图就此作一肤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五台山是佛教之名山,早在南北朝至唐初时代,即盛传为文殊菩萨之道场.维摩诘的化迹也因文殊而远涉五台,并成为五台山佛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雏摩诘相关的圣迹(石像)、讲诵、礼忏、禅修等方面,对五台山的维摩诘现象进行了考察,着重讨论了它在当时最兴盛之佛教山林背景下所形成的信仰特征.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解经方法,格义用儒道经典中的概念来解释佛经术语,为佛教概念的普及提供了便利,但其在方便理解的同时也出现了背离佛教思想的倾向。随着道安等人提出的"附文求旨"的解经原则的确立,加上建立在《阿含》《毗昙》《般若》等经论之上的佛教概念体系的建立和佛教内在理解路径的畅通,格义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而逐渐淡出中国佛教的视野。  相似文献   

17.
《法华经》是佛教至关重要的一部典籍,被誉为“经中之王”,也是信奉日莲佛法的池田大作所尊崇的佛典.《法华经》昭示了“一切人皆能成佛”的真理,彰显了以人的生命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而池田大作的教育思想也始终贯穿着这一精神,这两者是一脉相承的.具体来说,这种人本主义精神也是一种“师弟不二”精神.佛教“师弟不二”精神是池田大作人本教育思想的根本精神.  相似文献   

18.
《大乘起信论》对净土宗及其修行思想影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乘起信论》作为中国佛教转型期的理论巨著,其"一心二门"思想对华严、禅、净土诸宗均产生深刻的影响。《起信论》的"真如缘起"和净土宗的"西方极乐世界"作为理、事二种本体论形态,使真心本觉思想进一步成熟,进而为众生皆能成佛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通过一心(真如门)念佛熏习妄念(生灭门)达无念,进而起大乘之信心,入菩萨之行门。《起信论》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思维模式可看作净土宗心性思想及往生思想理论构架的一个缩影。两种思想体系在理论架构、修行模式及处理本体与现象关系采用之径路这几方面所具有的的共性,反映了唐以降中国佛教思想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佛教各宗派学说,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广泛的弘扬,对中国思想界曾起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举宋明理学为例,很明显,它是在很大程度上受了华严、禅宗和另一部分佛教理论的刺激和影响而产生的,这是思想界公认的历史事实。在晚清时期,中国知识界研究佛学成为一时普遍的风气。一些民主思想启蒙运动者,都采取了佛教中一部分教理作为他们的思想武器。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伟大、富丽的文学作品。其中如《维摩诘经》、《法华经》、《楞严经》特别为历代文人们所喜爱,被纯粹地为着文学目的而研读着。我国近代文豪鲁迅曾捐款给金陵刻…  相似文献   

20.
语言与形而上者的关系是《维摩诘经》探讨的一个重要哲学问题。维摩诘认为,面对像“法相”之类的“不可说”者,不能采用常规的言说,只可采用巧说,包括“当如法说”、以“玄言”说、以“示”说、以“无言”说。“当如法说” 不是一般的言说,而是“法”自身的展开;以“玄言”说,不仅打破了现象和本体之间的界限而使本体和现象合二为一,而且能够把思辨和想象能力空前地调动起来进而摆脱思维困境;以“示”说不同于间接陈述,在“示”说中听者不需要反思和想象,而是可以直接面对事情本身。沉默是无言,但不完全等同于无言,因为沉默可分为两种:想说而不能说、可说而不说。维摩诘的沉默属于第二种,然而他在沉默中悟到并且说出了“不可说”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