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文学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抽象到具体,宏观到微观转变的过程.探讨网络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历史地把握其概念内涵、精神价值和文本特征等方面,能够呈现当下新媒体视野下的文学生态;并从文学审美的视角出发,思考其身处精英与大众之间的焦虑状态和美学不足,进而促进网络文学及其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以第四媒体为介质的网络文学骤然跃马文坛,面对源远流长的几千年的传统文学积淀,网络文学是否会随波而逝?诸多疑问,将在以网络文学的含义为切入点,蕴概网络文学的特质。发展巩固及存在缺陷等方面与传统文学相比较以便探求,以备借鉴。  相似文献   

3.
网络文学自20世纪90年代诞生以来,在促进文学回归、文学大众化和文学反馈机制形成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网络文学也存在着诸如审美与非审美、功利与非功利等诸多矛盾。我们期待网络文学正视矛盾,解决问题,与传统文学建立互学互补、共存共荣的和谐关系,在新世纪和谐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网络文学的平民式游戏特点,解构了传统文学文以载道的教化作用;网络文学的数字式传播方式,解构了传统文学的纸质存在方式和生产传播方式;网络文学的自由写作状态和作者、读者的界限消融,解构了作者中心地位,并且在这个解构的过程中,以特有的方式重构了网络文学独有的审美体系,获得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网络以及计算机的迅速普及,以二者为创作基础的网络文学已经发展为当今文学界的一种新形式,并以其独有的风格在文学这块沃土上大放异彩。而传统文学是指在历史的各个朝代中,发表记录在竹简、布料、纸张等载体上的文学作品,具有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写作技巧成熟等特点。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虽然在存在方式、创作模式等方面存在差别,但是二者在本质上是互通共存的,甚至在诸多方面网络文学还是对传统文学的丰富与发展,对整个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另外,从创作的灵感以及来源上讲,两者也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他们都是文学,而文学就要源于生活,是作者通过文学的形式对自己情感的一种抒发与宣泄。本文将从文学的发展历程出发,通过分析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两者之间的关系,得到一条能够促使二者融合发展的道路,以期对我国未来文学的发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6.
网络文学的出现再次激起我们对“文学本质”的追问。网络文学文本的生存形式从一个全新的层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较全面关照和认识文学 (及其传统 )的视角 ,只有以开放的心态和宽容的态度面对文学现实本身 ,我们才能更清楚地看清文学自身的逻辑 ,从而更接近和理解文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网络文学对文学批评理论的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在自觉地意识到网络文学对于文学批评理论的挑战这一事实的基础上,提出应该建立网络文学的批评原则和批评标准。通过对一些文学网站个案的考察,概括出网络文学快捷、方便、充分地自由和个人主义,主要功能是泄导人们心理淤积以获得心理平衡,以及个人倾诉的文学形态等特点。而网络文学批评原则与标准的建立必须与这些特点相适应。同时论文提出与网络文学批评原则相关的几个理论问题,即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的关系及民族文化认同问题;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与批评原则确定的问题;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与传统文学批评标准的同构问题;超文本网络文学对既有文学理论和传统批评原则的挑战问题等。  相似文献   

8.
赵国付  周军 《宿州学院学报》2009,24(3):68-70,142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其本身特性决定了网络文学必然会对传统文学的审美价值产生冲击。并在解构的基础上试图建构起自己独特的审美价值体系。本文拟从话语权力、阅屏模式、文本形式三个方面进行探讨。重点讨论网络文学在解构传统文学的“宏大叙事”,“语言的韵味”、“形式的整一”等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建构了独特的“心灵自由”、“立体感受”、“叙述的可多元发展”的审美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9.
在网络这一新的媒介形态中,网络文学杂志对传统文学文本的改写,受资本意志的驱使和不断更新的技术的推动,在动态的消费文化语境中,秉承相继的文化主脉,使中国文学通过高强的新媒体艺术形态获得创造,得以国际化的衍生、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网络文学:新世纪文学的裂变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网络文学是信息时代传统文学和电脑网络碰撞的产物 ,是新世纪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对网络文学的不同理解和阐释 ,反映了网络文学现象的复杂性、前沿性和跨学科性。网络文学必须具有文学的本质特征 ,即虚构性、创造性和想象性。它与传统文学的区别主要在于信息传递的媒介和方式手段不同。其鲜明的艺术和美学特征具体表现为 :体裁边界的模糊昏暗、形象手段的多媒体方式、故事情节的非线性叙述、结构模式的全息开放、艺术形态的流动不息、美学欣赏的读写互动、作品信息的资源共享。网络文学对传统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关于网络文学的诸多问题还需要进行深入探索 ,它将开辟出极富诱惑力的新研究领域。网络文学正处于一个从非平衡态的混沌、无序向平衡态的清晰、有序发展的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11.
当前,网络文学是学界的热门话题。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常被作为一对相对的概念进行比较,得出此劣彼优的结论。其实,网络只是文学的一种工具性革命,而并非文学本身,因此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并非对应的概念,更非对立的关系。文学的弊病不应当归罪于网络。网络文学的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逆转之势,它虽然是互联网时代的副产品,却也适应了广大网民的需求。随着时间推移,作者与读者双方面都会逐渐成熟,网络文学的进步可以期待。  相似文献   

12.
浅谈网络文学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兴的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在创作主体、功能作用、传播方式等方面具有交互性和差异性.在新的历史时期,网络文学对于传统文学,是继承和发展,也是颠覆和重创.通过这些分析和探讨,从而概括出网络文学这种新的文学样式的鲜明特征,对认识网络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网络文学是互联网与文学的嫁接儿.其自由化的理念、速食化的语言、开放化的文本体现出网络文学独有的魅力;文学创作、文学接受再到文学交流互动的一系列变异则为它的发展开辟了新空间.网络文学也有其缺陷,需要向文学本体回归,需要关心和扶植.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学也以全新的姿态出现于文学殿堂。网络文学从创作过程、表现内容到欣赏批评都表现出与传统纸质文学迥然不同的特性。创造主体的自发性与随意性,欣赏和批评的互动性与再创造性,表现内容的即时性与多样性,是网络文学的基本特色。笔者从网络文学的界定和兴起,对网络文学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等问题作了探析。  相似文献   

15.
从媒介角度解读网络文学的快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数字媒体为切入角度分析网络文学同数字媒体的关系发现,数字媒体开放、互动的传播方式赋予了网络文学快餐性,从而使网络文学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网络文学的快餐性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并给当代文学创作带来越来越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消费社会中,正如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言"媒介即信息".电子媒介带来的技术变革,深刻地影响了文学形态及其审美变化.在"平台(媒介)/作者/读者→作品"的网文生产机制中,作品是成果,世界是环境.而平台、作者、读者既是其中重要参与的主体,无时不刻地影响着生产机制的变革,又是网络文学生产机制中的客体,发展的倾向也深受其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11年的统计数据,网络文学每年有三四万部网络小说作品签约,网络文学用户达到1.94亿,网络文学发展呈现繁荣景象。分析了因代写问题而出现的知识产权伦理困惑,研究探讨了网络文学文体、网络文学语言时尚的伦理问题,分析了目前网络文学评论的现状及其困难,对网络文学内容及其伦理价值观进行了探讨,认为网络文学要进一步发展,创作出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伟大的作品,其内容必须切入时代,有强烈的现实感,关注现实问题,同时必须要有正确的伦理价值观引导,建议继承中国古代文学中文以载道的风骚传统,实现网络文学发展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8.
网络文学是文学和技术联姻的结晶,具有自由性、互动交流性、超文本性和多媒体性等特征,它的迅速兴起蕴涵着深层次的文化及时代色彩,开辟出与传统文学迥异的审美空间,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文学现象。文章通过对网络文学兴起的背景和其内在特征予以透视来分析其独特性。  相似文献   

19.
网络文学的兴盛使当下中国文学场呈现出三分天下的格局,但文学场内新的秩序规范却尚未建立。修改后的《鲁迅文学奖评奖条例》将网络文学纳入评奖范围,目的是将这一新兴的文学形态整合到既定的文学秩序之中。评奖条例的修订意味着网络文学影响的扩大与地位的提高,但由于其评奖程序设置了诸多把关人,遵循印刷文学的游戏规则,并且评奖标准体现了主流审美原则与精英审美意识的优势地位,因此客观上限制了网络文学获奖的可能性。要有效地加强鲁迅文学奖对网络文学的引导,设立网络文学专项奖或许是未来较为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消费文化和作为消费文化支撑的大众传媒迅速发展。在这样的语境下出现了“美女作家群”、“80后”等一系列文学现象。本文提出“媒介文学事件”概念,从理论上找出这类文学现象运作的一般规律。首先通过特征描述的方式来定义这个概念,其次将定义要素转化成一种类型,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定义它,并进一步认为,“媒介文学事件”与消费文化的内在联系存在于“符号消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