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语介词中有关"除……之外"的语义表达形式多种多样,且相互间在用法上,也存在着差异.下面笔者就英语介词中,有关"除……之外"的语义的表达形式及用法归类如下.  相似文献   

2.
“到”在现代汉语共时平面有几种不同的格式和用法,这些格式和用法是“到”在历时平面上演化的反映;“到”虽然在唐代就具备了向介词转化的句法、语义条件,但由于在语法化过程中受到“到”本身语义的限制和相关词语的影响,其向介词的语法化并不是彻底、充分的,它只在某些有限的句法语义格式中转化为介词。  相似文献   

3.
以<礼记>为研究语料,采用穷尽式定量统计的研究方法描写了"与"在该典籍中的介词用法,根据语义对其用法进行了分类分析,考察其句法结构及语序,归纳其介词结构使用的语法格式,总结出"与"作介词在<礼记>中的使用特点是以充当状语占绝对优势.但<礼记>中还出现"与"字介词结构做补语的用法.通过与相近时期专书"与"的介词研究进行比较来看,<礼记>"与"介引的语义类别趋于减少,且<礼记>的语言相比较而言更为严密.  相似文献   

4.
根据对汉语介词"从"和英语介词"from"在语义功能和句法功能两个层面的对比分析,结合汉语语法,从认知的角度对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介词"从"的习得偏误在语义功能、介词短语结构和句法成分三方面进行偏误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5.
文章介绍了祁东方言中介词"得"、"走"、"拿"、"帮"的用法,并利用语法化的"叠加性"特点得出:它们都是在非典型连动式的句法语义框架中虚化的,基本都是由尾重心原则和认知上的前景凸显触发的;但与普通话中相对应的介词相比,虚化程度较低,还残留着一些词汇义,在特定情况下能恢复作动词。  相似文献   

6.
从语义和语法两方面分析了南通话程度副词"嫌"、"很"的基本用法,认为南通话"嫌"、"很"在语义上,相当于普通话程度副词"太",在句法上呈现出功能互补.在此基础上,指出南通话"嫌"的副词用法源于动词用法,是动词语法化的一种表现;而南通话"很"的副词用法与普通话"很"完全不同,其特殊的句法功能和语义表现在历时和共时平面都十分罕见.  相似文献   

7.
果标"因此"和"因而"的用法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此"和"因而"是两个近义连词,单独用在因果复句中,存在着既相近、又不一致的状况。文章从语义关系、连接能力以及这两个词语的句法限制等几个方面对果标情况下两词的用法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8.
动词"由"的语法化,主要经历了"动词>介词>连词"这样一个历程。句法位置的变化是"由"由动词语法化为介词的重要动因,隐喻、重新分析是"由"由动词语法化为介词的重要机制。介词"由"可以表示空间、时间的起始点,事件发生的原因、依据、凭借等。"由"的连词用法是从表示原因的介词用法进一步虚化而来的,这与"由"后面所接的句法成分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往"在现代汉语中有3种用法:作单用的谓语动词;作趋向动词;作介词。3种不同的用法体现了语法化的不同程度。通过历时的考察揭示"往"的语法化过程,试图解释其语法化的动因,并在与其它类义词的比较中观察词语语义的变化和所处句法环境的变化对语法化方向和等级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介词框架"PP上"是一种特殊的句式,其语义表达丰富,可以归纳出11种意义,不过各种意义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即都是从处所义衍生而来的;其句法位置相对自由,但是也要受句法、语义因素的制约,其中语义是最深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介词省略这一现象在非正式英语或日常口语中日益普遍。本文论析了可以省略介词的各种情况,对英美用法的异同作了一番比较,探讨了由此引起句子成分功能转变的可能性以及产生歧义的可能性,最后概括了制约介词省略的句法及语义因素。  相似文献   

12.
疑问代词除了表示询问、任指和虚指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用法,即用在反问句中表示否定.文章以"怎么"为例,根据其出现的语言环境,分类考察了"怎么+AD+VP" 用于表示否定出现的句法环境、语义以及功能,并从反问句的句法机制和主观性因素的角度分析了其表示否定意义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介词“论”来源于先秦动词“论”.动词“论”在先秦时期用在连动结构中,两汉时期“论”所在的连动结构主次动词分化明显,唐代“论”由动词引申出介词用法,宋代以后“论”的介词用法进一步扩展.连动结构是引发动词“论”语法化的句法环境,连动结构的句法环境加之连动结构中连词使用频率的递减趋势为动词“论”的语法化提供了条件.“论”由表示“议论、评论”的实词义到表示“以某种单位为准”的语法义的语法化过程中间经历了“衡量、评定”义的语义演变阶段.频率中“临界频率”的增加也是推动“论”语法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论”的句法功能变化的机制是重新分析,而“论”发生语义演变致使语法意义产生的机制是语用推理.  相似文献   

14.
说"搁"     
此文从一个新的语法现象——介词“搁”的出现入手,分别探讨了动词“搁”和介词“搁”的句法、语义特征,并对动词“搁”虚化为介词“搁”的过程、原因作了进一步的考察,同时分析动词“搁”虚化为介词“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以·宾"结构的发展演变是汉语语法史中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三国志>"以·宾"结构的考察表明:"以"在宾前这一结构到<三国志>时已趋于稳定成型,到<搜神记>时则已经确立;<三国志>中"以·宾"结构的句法功能已趋于只作状语和补语,<搜神记>中则固定于作状语和补语;"以宾+动"中的谓语结构比"动+以宾"中的谓语结构复杂,且有继续发展的趋向;从上古到中古,"以"表"工具"有逐渐萎缩的趋势;中古时"以"引介"涉及对象"的用法被其他介词取代;"以"的固定用法体现出介词"以"进一步虚化的特性.  相似文献   

16.
陕北榆林方言的"转"除作谓语动词外,还兼作趋向补语、结果补语、动相补语."转"在共时平面上的这几种用法正是"转"在历时平面上演化的反映.征之古白话文献里"转"的用法,可以勾勒出"转"的语法化过程:动词谓语>趋向补语>结果补语>动相补语.促使"转"发生语法化的因素有句法环境、句法位置、句式条件,"转"前面动词v语义类型的扩大和"转"本身语义的虚化.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加的夫语法视角对汉语界讨论已久的"有"字比较句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有"字比较句在语义层次上不仅表达事项—关系过程中的比较过程意义,还表达参与者意义和环境意义;"有"字在句法中系介词,而非动词。  相似文献   

18.
处所介词"著"的产生一般认为跟谓语动词能否造成附着状态有关,但文献资料却反映出"著"首先出现在不带"附着"义的动态动词之后.在唐以前含"著"的三种句法格式中,"V著N"式和"著NV"式分别包含了处所介词"著"的两种句法位置,是处所介词"著"借以产生的句法环境.动词之后的介词"著"的产生得益于汉语动补结构的产生,动词之前的"著"的虚化主要是由于"著"暗含受事宾语范围的扩大,它们具有不同的虚化途径."VO著N"式也在文献里大量出现,但没有衍生出介词用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考察了《纪效新书》中"在于"句的情况,认为"在于"在明代有两种用法,一种是介词,一种是动词,在句中出现时,由于所表达的语义不同出现的位置也不同。当"在于"用为介词时,等同于介词"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内的加的夫语法角度对现代汉语介词词组的组成及其在句法中所填充的成分作了详细的描述,重点讨论了特殊句式“介词-X-方位词”、“把字句”、“被字句”等的语义句法结构以及介词词组是否具有填充主语的语法功能,旨在研究汉语介词词组的语义和句法功能,为汉语语法界提供一种新的思路。研究发现,现代汉语中介词词组主要包括介词和介词宾语,在小句中能够填充主语、补语和状语,在词组中能够填充名词词组中的修饰语和性质词组中的完成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