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文学作品的人物,是作者从生活实践中提炼塑造而成的,水浒英雄人物自然也要先活现在作者脑子里.水浒一百零九人(包括晁盖)的身份、职业、性格,并非信手杜撰,而是作过精心选择安排的.按上山前的身份、职业约可分为大地主、大富豪,中小地主,各级军官,知识分子,小商小贩、小店主,手工业者、卖技的,农户、渔民、猎户,杂役,社会闲汉、放赌行的和绿林好汉共十类.其中下层社会的人数最多,他们是小商小贩、小店主、手工业者、农、渔、猎户、  相似文献   

2.
小厮茗烟,是主人公贾宝玉的书童,在《红楼梦》里,是一个小人物,作者对他着墨不多,只是粗笔大抹,略加点染勾勒,一个聪明勇敢,机智活泼,善于观察,料事精明,既是主人公的奴仆,也是主人公的朋友,更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同情者和赞助者的生动、鲜明的形象,便跃然纸上,活在人们的心中了。由于茗烟这个小人物的存在,宝玉  相似文献   

3.
历来被相提并论的《三国演义》、《水浒传》两大古代长篇小说经典,其实存在一系列重大区别。最突出的区别是:《三国》展示的是志在天下的国士情怀,《水浒》凸显的则是敢作敢当的好汉气概。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奋斗目标、行为模式、聚集方式等方面。造成这种重大区别的根本原因,一是题材本身的制约,二是创作思想的歧异。  相似文献   

4.
周德清生卒年与《中原音韵》初刻时间及版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史》无周德清传,县志语焉不详。1978年秋,笔者去周氏故乡。承江西省高安县革委会宣传组同志的热情帮助,于锦江北岸鳌香岭下,找到了古暇堂村(今杨圩公社周家大队老屋村),并跋山涉水,发现了幸免于火的《暇堂周氏宗谱》。  相似文献   

5.
关四平 《东岳论丛》2007,28(3):57-64
诸葛亮和吴用的同中之异是认识《三国志演义》与《水浒传》这两部经典小说创作本旨的重要窗口之一。在人生目标与社会理想层面,诸葛亮是救民为国,一以贯之;吴用是由“图个一世快活”到“扶国安民”,又回归到追求“快活”。在智慧才能层面,诸葛亮是具有大智慧的杰出战略家,吴用则是战术家而缺乏战略眼光。在人生悲剧结局层面,诸葛亮是命运悲剧,吴用则是性格悲剧。由两个典型形象的比较拓展至二书士林人生道路与人生理想的差异,《三国志演义》体现了道统与政统的统一,而《水浒传》表现的则是道统与政统的背离。  相似文献   

6.
《水浒传》是一部怒书,其忠君观念同封建正统忠君观念有差别。书中,作为封建伦理纲常核心的忠君观念在社会行为层面上受到侵蚀和消解。第一步是绿林之“义”对君臣之“忠”的破坏,第二步是个体的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又进而消解绿林之“义”。这种消解在更深层次上又是向先秦儒家人文精神的回归。《水浒传》成书过程的独特进一步使忠君观念呈现出十分复杂的形态  相似文献   

7.
一、山大王与江湖领袖山大王很好理解,就是盗匪头头。可是过去一看到这个人物就定性为农民起义领袖,变得不能批评,使得研究不能展开。山大王的主要任务就  相似文献   

8.
“三言”“两拍”自在明代诞生以来,就作为“劝世文学”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曾经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类“劝世”著作,打着维护封建正统的幌子,其间也包含着大量的民主性精华.这里边,《二刻拍案惊奇》曾一度流落日本,而国内却失传,后经王友鲁先生在日本抄回,因而这部珍贵作品就很少为人所了解,其思想上和艺术上的闪光之处就更加鲜为人知.直到近年,有关《二刻拍案惊奇》(以下简称《二拍》,不包括《初刻拍案惊奇》)的研究文章才陆陆续续相继问世,但数量极小,且专门研究更是微乎其微,研究《二拍》往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史学大师。他一生治史,潜心学问,博大精深。然而,在甲骨、金文、古器物等研究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掩荫下,他在版本目录学研究领域的建树,因文献不足征,却被视为王氏学术的余绪附庸,而迄今未作系统的整理和总结,殊是遗憾。  相似文献   

10.
涂秀虹 《文史哲》2013,(4):138-147,168
《水浒传》有简本和繁本不同系统。简本文本形态粗陋,其主要价值在于普及性传播,满足各阶层读者的需求。繁本的意义则在其精工细致的文笔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三四百年来以其精致文本引领《水浒传》的精英阅读,为《水浒传》的广泛传播提供稳定的文本基础。对读简本与繁本,可见不同版本因读者定位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文本面貌和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张伟  杨峰 《东岳论丛》2019,40(10):157-163
《红楼梦》的创作明显受到了《水浒传》的影响,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互文"关系。《水浒传》构成了认识《红楼梦》的重要"前理解"。《红楼梦》研究中若干争议性问题,置于这种互文关系中理解可以得到有效阐释。分析《红楼梦》在人物形象设计、结构安排、主旨寄托等细微处借径《水浒传》,探察其主旨并非专在表现男女爱情,而是一定程度上含蓄表达了对当时朝廷主流话语的逃离,特别是借助青春女子们的人生悲剧寄托了现实社会中曹家所遭受的"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委屈,表达了作者的愤慨。  相似文献   

12.
王振星 《齐鲁学刊》2004,(2):110-112
儒家文化人格对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孔子及其弟子子路作为一对卓显的儒家文化人格符号,对《水浒传》中的宋江和李逵这对文学形象的孕育、塑造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深层次上,宋江和李逵的形象不是《三国志演义》影响的结果,而是儒家文化人格浸润使然。  相似文献   

13.
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李贽认为,“《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盖自宋室不兢,冠屦倒施。大贤处下,不肖处上……以小贤役人,而以大贤役予人。其肯甘心服役而不耻乎?是犹以小力缚人,而使大力者缚于人,其肯束手就缚而不辞乎?其势必至驱天下大力大贤而尽纳之水浒矣。则渭水浒之众,皆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可也”。(《忠义水浒传序》)第一次从人才角度对《水浒传》的丰富内容作了评价。虽然叶昼、金圣叹也对其中的人才问题发过一些精当的意见,可惜未引起今人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邱美琼 《船山学刊》2011,(3):110-112
陈绎曾《诗谱》的常见文本是《历代诗话续编》本中所编,其篇幅短小,条目编排也有些凌乱,这是因为其版本不良的问题。实际上,《诗谱》内容含二十目,所论内容由先秦至唐,主要见于《文筌》本、《文章欧冶》本。《历代诗话续编》本《诗谱》文本仅为第十五目"体"中部分内容,其出处为《说郛》本。《诗谱》文本全本条目编排也极有法度,确为讲究谱式的陈绎曾笔法。  相似文献   

15.
《水浒传》的文本结构与文化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浒传》并非简单地是一部反映百姓造反的小说,在草莽英雄传奇故事背后隐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代知识阶层所代表的“道”与君权系统所代表的“势”之间的对立冲突构成这部作品的基本意义生成模式。这部作品主要表现的是以儒家为代表的古代知识阶层的价值取向与精神困惑。  相似文献   

16.
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点,从作品的倾向性到人物形象,从思想内容到艺术技巧,从篇章结构到遣词造句,都有所曲解与篡改。在对《水浒传》思想内容方面的歪曲,集中地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他认为既是“强盗”,就不能许以忠义,只能说成是穷凶极恶;第二,既是反抗封建统治的“强盗”,不但不能许以忠义,更不能招安,免得农民抱有幻想,敢于效法。  相似文献   

17.
现存的几种古本《孙子》都是在前人整理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1972年4月发掘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是汉初写本,当是张良、韩信“序次”《孙子》的一种传本,它的发现使我们对《孙子兵法》有了全新的认识;敦煌写本《孙子注》是在曹操注影响下产生的一种古注的残本,它为我人窥探《孙子》的古本面貌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宋本《十一家注孙子》是现存唯一的一部合注本《孙子》书,它保留了宋代末服、何去非校订《武经七书》以前诸注家所据本的版本面貌;《魏武帝注孙子》和《武经七书》本《孙子》都是宋朱服、何去非校订《武经七书》的产物,其中《魏武帝注》避免了合注本注文拼合移动的改订,较好的保留了曹操《孙子注》的概貌。通过对古本《孙子》的比较研究,并参照汉唐以来的古籍引文,可以探明《孙子》书的版本流传线索,校订出一个接近古本原貌的新校本。  相似文献   

18.
<水浒传>的成书时间与<水浒传>的早期传播有一定关联.现存文献揭示,嘉靖初年的一批著名文人学士是<水浒传>的最早评论者,也是<水浒传>的早期传播者,<水浒传>成书于嘉靖初年之说有文献依据.明末人张丑所著录的文征明小楷古本<水浒传>可以肯定在万历年间流传过,但是否为文征明手书却难以断定.即使确系文征明手书,也不可能是其20岁至30岁时所书,甚至不可能是其嘉靖二年做翰林待诏之前所书,而只可能是其嘉靖五年致仕后所书.由于其致仕后赋闲家居33年,晚年仍能书写蝇头小楷,故这一时段的任何时期他都可能用小楷书写<水浒传>.这一信息就<水浒传>的早期传播而言,意义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9.
高日晖 《齐鲁学刊》2005,6(3):89-93
遗民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特殊的群体。它出现于朝代更迭之际,表现出一种政治性特征,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传统的士人文化在特定时期的反映,并由此形成了遗民文学这一特殊的创作现象。清初出现了两部《水浒传》的续书,一是陈忱的《水浒后传》,二是署名清莲室主人的《后水浒传》。与一般续书不同,这两种续书并非为了发扬、补足前书的内容,也不是为了商业上的利益,而是基于遗民心态下的遗民文学创作。从接受的角度看,这两种续书是遗民的期待视野与《水浒传》本文相遇的产物,作者和评点者都借小说的内容表达了亡国之痛、种族之感。  相似文献   

20.
《三国志演义》的版本研究是《三国志演义》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三国志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长篇通俗小说。所以弄清这部伟大著作的产生时间,产生的社会条件,演变过程,进而弄清长篇通俗小说的创作、发展规律,意义重大。而《三国志演义》版本研究正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三国志演义》版本众多,仅存下来的(包括残本)就不下三十几种,据有关线索,遗失不传的明刊本也有数十种。可惜现存版本中明嘉靖以前早期刊本甚少,而万历年间的大量刊本又散存在欧美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这给版本研究工作带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