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水浒传》原本七十回,至梁山泊英雄惊恶梦止,是一部反抗封建统治,热烈歌颂农民起义的不朽名著。著者为元末明初人著《三国志通俗演义》、《三遂平妖传》等演义小说“有志图王”的罗贯中,撰著于明洪武末至永乐初(约在1387年—1407年这段时间)。到明朝中期,约在正德、嘉靖年间,有人续加受招安、征辽国、平方腊三十回共成一百回,称为《忠义水浒传》。明朝万历年间,袁无涯从杨定见处得到一部增添“平田虎、王庆”的本子,又添二十回共一百二十回,称为《忠义水浒全传》。今人论为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实在只是这些  相似文献   

2.
周曰校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一部在《三国志演义》刊行流传演变史上很有研究价值的重要版本。对于周曰校刊本的初刻年代,学术界有不同的意见。实际上周曰校初刻的是万历十九年的插图本,周曰校从事刻书活动在万历年间,"嘉靖壬子"不可能是周曰校刊本的初刻年代。  相似文献   

3.
现存《三国志演义》刊本出于建阳书坊者多。《三国志演义》建阳刊本具有明显的特征,如插图、按鉴、通俗化、花关索故事和"批评"等。建阳刊本特征的形成与建阳刻书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建阳刊刻《三国志演义》的历史,表现了建阳与江南刻书风格逐渐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三今所见《三国志通俗演义》,以明嘉靖壬午(一五二二)刻本为最早,其大名如此,《百川书志》卷六《史部·野史》下著录同,晁氏《宝文堂节目》《子杂类》作《三国通俗演义》,《古今书刻》著录有都察院刊本《三国志演义》,则“演义”之名,当为罗贯中首创。《后汉书·周党传》:“文不能演义。”《文选》十潘安仁《西征赋》:“晋演义以献说。”李善注:“《小匹》曰:‘填,广、远也。’”清汪瑔《旅谭》卷一:言坊间诸《演义》,举《西征赋》此文,谓“演义字殆出于此。”其说是矣,而来尽也。寻后世以演义名书  相似文献   

5.
关四平 《东岳论丛》2007,28(3):57-64
诸葛亮和吴用的同中之异是认识《三国志演义》与《水浒传》这两部经典小说创作本旨的重要窗口之一。在人生目标与社会理想层面,诸葛亮是救民为国,一以贯之;吴用是由“图个一世快活”到“扶国安民”,又回归到追求“快活”。在智慧才能层面,诸葛亮是具有大智慧的杰出战略家,吴用则是战术家而缺乏战略眼光。在人生悲剧结局层面,诸葛亮是命运悲剧,吴用则是性格悲剧。由两个典型形象的比较拓展至二书士林人生道路与人生理想的差异,《三国志演义》体现了道统与政统的统一,而《水浒传》表现的则是道统与政统的背离。  相似文献   

6.
明代凌蒙初所著《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文人创作的短篇白话小说集,它与冯梦龙所编《喻世通言》、《醒世恒言》代表了明代短篇小说(拟话本)创作的成就,文学史上因之并称为“三言二拍”。  相似文献   

7.
《型世言》与明代商品货币经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型世言》是明代后期一部重要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其刊刻时间略晚于冯梦龙的“三言”,而与凌(?)初的“二拍”差不多同时。此书面世之后,未及再版就适逢战乱频仍,朝代鼎革,而流传于国外。其中部分故事虽被《三刻拍案惊奇》(又称《幻影》)及《二刻拍案惊奇别本》等清初书坊所编印的书收录,但既非原书全帙,亦多有残缺改动处;加之对该书作者竟系何人无从考定,故给人们  相似文献   

8.
《水浒传》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古代小说宝库中的两件珍品。这两部小说在我国长篇通俗小说中出现最早,它们的出现,标志着我国长篇通俗小说的创作已经进入成熟阶段。然而,这两部小说到底成书于什么年代,对确定我国长篇通俗小说产生、成熟的时间,对研究通俗小说自身演变发展的历史及小说产生的社会原因等。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应该说这是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造成这个难解之谜的主要原因,是小说在文坛上不受重视,不能登大  相似文献   

9.
小说观是指作家对小说文体创作的认识。明代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绚烂期 ,比较分析《三国志演义》到《水浒传》、《金瓶梅》、“三言”“二拍”等小说作家的小说观 ,可见作家越来越摆脱史实而走向虚构想象 ,越来越摆脱英雄传奇而走向百姓世俗生活。小说是一开放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文体。读者的小说观并非和作家的小说观一致  相似文献   

10.
李树军 《学术界》2024,(1):175-181
魏源《诗古微》有两种版本,一种是道光初年刻二卷本,另一种是道光二十年二刻二十卷本。《诗古微》初刻本与二刻本关于《诗经·国风》次第的认识有很大的不同,其初刻二卷本《国风》次第不同于《毛诗》《左传》和《诗谱》,是一种全新的顺序,在二刻二十卷本中,魏源放弃了这一次第,而借鉴了郑玄《诗谱》的次第,并对其义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释。魏源《国风》次第研究前后的差异与其今文经学理论的探索密切相关。魏源《诗古微》关于《国风》次第的研究对于现代的《诗经》学研究仍然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罗贯中《三国,演义》现存最早的刊本是明弘治甲寅蒋大器序、嘉靖壬午张尚德序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这个本子是否为罗氏原本,近年来人们的看法是很不统一的。我认为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不是罗贯中的原本,这是从它本身就可找到确凿证据  相似文献   

12.
《三国志通俗演义》当成书于明中叶弘治六年左右。主要依据为目前所知最早的两件资料:一是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首所载庸愚子蒋大器于弘治甲寅为该书写的序文;一是郎瑛《七修类稿》中的两段文字。还可以见诸《明孝宗实录》的一则材料作为佐证。而在目前学术界中仍占主导地位的“元末明初说”则有种种漏洞,难圆其说。  相似文献   

13.
张竹坡(1670—1698)评点本《金瓶梅》,在清代流传最广,影响较大。张评本,全称《皋鹤堂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评刻在康熙三十四年(乙亥、公元1695)。 竹坡把《金瓶梅》又称《第一奇书》,表明他肯定《金瓶梅》的历史地位,是继承了冯梦龙等的小说史观与四大奇书之说。《平妖全传》得月楼刻本序文(楚黄张无咎述,约1620年),把明代四部长篇小说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水浒传》、《金瓶梅》与《三国》、《西游》不同,是  相似文献   

14.
“三言”“两拍”自在明代诞生以来,就作为“劝世文学”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曾经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类“劝世”著作,打着维护封建正统的幌子,其间也包含着大量的民主性精华.这里边,《二刻拍案惊奇》曾一度流落日本,而国内却失传,后经王友鲁先生在日本抄回,因而这部珍贵作品就很少为人所了解,其思想上和艺术上的闪光之处就更加鲜为人知.直到近年,有关《二刻拍案惊奇》(以下简称《二拍》,不包括《初刻拍案惊奇》)的研究文章才陆陆续续相继问世,但数量极小,且专门研究更是微乎其微,研究《二拍》往  相似文献   

15.
张天星 《江淮论坛》2007,(1):142-147
本文从思想印证人手认为《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评语流露的思想倾向与李贽的思想有明显的抵牾,却与叶昼评点的《水浒传》、《三国志通俗演义》、《北西厢记》中的一些思想风格榫合,所以认为《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是叶昼伪托可信。本文的讨论以及运用思想印证的方法对于考察署名李卓吾的小说戏曲评点和推动叶昼的相关研究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建阳刊小说几乎"无书不图",其中《三国志演义》插图本超过30种,深刻影响小说的传播及被接受度。建阳刊《三国志演义》插图热衷表现"桃园结义",因受朱子文化影响而呈现明显的尊刘贬曹思想和礼节化倾向。插图对《三国志演义》的意义在于,其全幅式插图风格比较接近于江南刊本,有利于吸引读者购买阅读;上图下文式插图有助于识字不多的读者阅读理解文本,其模式化、雷同化倾向有助于文本的通俗化,易于为读者接受;最后,插图对文本的改写使文本增殖,拓展文本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17.
本文着重分析和探讨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和成书年代。作者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第一部成熟的《三国演义》版本,无论从考据学的角度还是从文学演进的规律来看,它都只能是明中叶的作品;《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也不是罗贯中,而是一位有较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湛的文学修养的文士,他很可能就是为此书作序的庸愚子(金华蒋大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小说并不是沿着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人情小说的叙事轨迹平行发展的,而是呈现出彼此之间的混类现象。《水浒传》在怪、力、乱、神方面对《封神演义》的创作有深刻的影响,座次表就直接孕育了封神榜。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章回体形式是从宋元民间艺人的讲史演传过来的。在内容上,我国古代长篇小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也是以历史故事、英雄传奇为主,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等即是代表。而对妇女问题、家庭问题的反映多是宋元的小说话本和明代的拟话本。由于题材的限制,在明代中叶以前的章回小说中,很少有写得出色的女性形象。直到万历年间出现的第一部由文人个人创作的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章回小说《金瓶梅》中,才出现了众多的女性,其中不少人写得活灵活现,颇为生动,充溢着强烈的生活气息。但由于作者格调低下,这些女性被写得猥亵不堪,  相似文献   

20.
《水浒传》成书年代下限当在元末明初,决非在明嘉靖年间。可考信的《水浒传》的嘉靖间刻本,迄今未见。当前持《水浒》成书的嘉靖之时一说者,说到底,泰半并不能从该说部所有的现存版本本身取得确凿的内证,却最多只能从小说以外的今传其他文献中寻求所谓的大致旁证。持此说者往往侈谈什么:《水浒》中的地名、官制,有不少是明代的建置;郭勋之前无关于《水浒》的记载;郭勋又是最早出现的《水浒》版本的刊行者;根据《皇明从信录》可知郭勋使人写《英烈传》在嘉靖十六年稍前,而《英烈传》又是仿《三国志》、《水浒传》作的,则《水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