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人作为有意识、能思维的存在者,其生存方式是在与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展开,井反过来影响人与自然的关系。可持续的生存方式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键。从人的生存方式视角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全球化视角看人的生存方式的当代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就其一般本质而言,它蕴意了人的一种崭新的生存方式,是人的生存方式变化的内在根据。人在全球化进程中的生存方式则主要通过从现实生存到虚拟生存、从身份生存到能力生存、从群体生存到类生存等方面的转向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3.
4.
人作为具有自我意识的、能思维的存在者,其存在的意义是在人与自身、以及人与自然对象性的关系活动中形成和展开的;人存在意义的丰富和完善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提升人类存在的意义,关键就在于不断变革人类存在意义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5.
人类的任何实践都会伴随着相应的心理活动,风水作为中华民族生存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地生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生存观念。透过风水的理论和实践,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特有的民族气质和思维习惯,还可以发现中国传统建筑在环境、造型、装饰方面美学追求形成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6.
科学建制的类型及其伦理样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学的社会建制是一个历史的过程。自从 17世纪科学成为一种社会建制以来 ,到目前为止 ,人类有小科学和大科学这两种科学建制类型。由于科学建制的类型和结构不同 ,科学伦理也呈现了不同的样态。与小科学建制结构相应的是以科学家职业道德为核心的科学伦理样态 ,与大科学建制结构相应的是以伦理的社会建制为特点的科学伦理样态。大科学建制时代的我们 ,应关注科学伦理的社会建制化。  相似文献   

7.
存在句是全世界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个语言现象,其概念界定是一个相对和动态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起,存在句中的某处V着某人/物句式开始得到重视,并被持续深入论证和细化研究,五十多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相比较而言,日语语言学界基本延续着研究存在词句的传统。但事实上,日语的场所名词に名词がしている/してある(某处V着某人/物)构式无论从结构还是语义特点来说,都可以作为存在句的一部分来研究。本文将在分析汉日语言及其研究特点的基础上,借用汉语的分类研究方法,提出日语样态存在句这一概念,探讨这一概念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并对其展开分类研究。  相似文献   

8.
人类的生存在现实中屡屡受挫 ,在失败面前是退缩还是奋起 ,取决于人们对其所处困境的态度。乐观的生存意识是西方文学中反映出来的西方人生存意识的一种 ,西方作家在作品中极力倡导这种生存意识 ,写出了耐人寻味的作品 ,这或许是西方文学引人注目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9.
技术化生存使人类的生存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与困境,人类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种危机与困境,就必须转向生态化生存。从哲学层面上看,生态化生存是一种和谐性、限度性、道德性与人性归真的生存方式。转向生态化生存的主要路径选择是:建立生态整体主义的自然观,为生态化生存提供价值支撑;全面建设循环经济,为生态化生存提供物质技术基础;构建以人为本的"人—技"关系,为生态化生存提供人性保障。  相似文献   

10.
技术发展与人的本质表现样态之历史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发展既是人的本质的外化与展现,同时也内蕴着极为深刻的实践底蕴与人本诉求;在某种程度上,技术发展的过程事实上就是人的发展实现由“人的全面发展”到“人的可持续发展”再到“人的综合性发展”的过程;与此相适应,人的本质表现样态不断实现由“人的本质向个性的张扬与发展”到“人的本质向类的复归与发展”再到“人的个体本质与类本质的和谐化发展”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孔子德治思想的方法论从社会个体修养人手,着眼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强调道德的作用,突出人文教育。它与西方人文学说的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论是互补的关系,而不是互换的关系。对孔子德治思想的批判继承要从三个层面进行对孔子所主张的道德内容加以创新,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对孔子所夸大的道德作用加以限定,使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相互促进,经济建设与道德建设协调发展;对孔子所倡导的道德修养方法加以借鉴,使中华民族注重精神自律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2.
作为美国20世纪最伟大、最受大众喜爱的诗人之一,弗罗斯特视隐喻为诗歌创作的灵魂,从而成为成功运用隐喻创作的大师。从隐喻的角度入手解读弗罗斯特的诗歌创作,可发现弗罗斯特对人类冷酷、混乱无序的生存状况的忧虑与悲悯。  相似文献   

13.
俭约是中国文化中衡量做人,做事,成为君子的一项重要参数。普通民众要以俭约作为行事准则,为政者要以俭约作为提升政绩、练达品性坚守的信义。人们不能以发展经济作为可以恣意挥霍资财的借口,因为只有知足者才能真正实现富裕。孔子置身于“礼坏乐崩”的大混乱中,特立独行,创立“仁”学思想体系,期望以“仁”释“礼”的方式规范上层社会的行为,使社会各阶层能继续尊崇贵本俭省的祖训,实现俭以养德的目的。孔子的俭约思想是和谐社会所必需的根基,是当代中国社会必须大力提倡的美德,是必须坚守的生活理念。  相似文献   

14.
敬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观念。孔子将敬思想贯彻到亲亲之礼与尊尊之礼中,主张子女对待亲人应孝敬,下级对待上级应尊敬。敬不仅是普通人立身处世的原则,也是统治者必须具备的素养。敬与仁紧密相关,正是在敬的观照下,仁才得以发显流行。就孔子敬观念的发源而言,对礼之完美性的认肯,使孔子生发出对礼的敬意,并将对礼之敬转化为对仁之敬,最终实现了敬礼与敬仁的合一。孔子的敬观念能够渗透进现代管理中的家庭管理、职业管理、人际关系管理、环境管理、自我管理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15.
消费正义与人的存在和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消费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 ,也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正义是提高人的生存和发展质量的重要环节。理解消费正义的内涵 ,有利于人们对不正义消费的反省 ,进而用正义原则去衡量和指导各种消费行为  相似文献   

16.
国家是人权实现的最主要的义务主体。国家义务在人权既对抗又合作的博弈中,不断把人权保障提升到更高水平。国家义务,从类型来说,主要有道德义务、法定义务和国际义务。国家应适时把人权形态之间的权利进行转化。从国家义务主体与人权主体模型构造来看,典型说明了公权力和权利之间的博弈关系,从而揭示了公权力在履行国家义务时对人权影响的两面性。  相似文献   

17.
人的美感性生存状态是人的存在的理想状态,文学就是对人的美感性生存状态的语言表达或者说语言展现。在发现中创造,在创造中发现,构成了人的美感性生存状态,而文学的存在与人的存在有同构关系。对此存在的关注与显现,是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关键所在,也是文学意义的根源所在。只有从人的全面性存在出发,着眼于文学与人的美感性存在的内在关系,才有可能真正认识和把握文学的全面而丰富的意义,才有可能在统一的审美人类学基础上认识和把握文学所具有的认知性意义、情感性意义、意向性意义和娱乐性意义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8.
当今社会要想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世界,可以从孔子关于“仁”的思想中去寻求答案。因为这种“仁”的思想对处理家庭关系、搞好管理工作和正确结交朋友都有借鉴价值。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世界,从个体自身角度出发,需要掌握孔子关于修身的一套原则和方法,即自律克已、自省向善、勇于改过。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对人类寻找健康和谐的人际世界大有好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