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讨论了“得”字句后段的“语义指向”,“得”字句的否定,同形的“V/A+de+R”结构(可能式和非可能式)的分化规律、分化手段和分化的标记。“R”可以指向主语,可以指向谓语动词,还可以指向“N+V+de”整体。对“得”字句的否定,“不”可以放在“R”前,但是有时也可以放在“V/A”前。对同形“V/A+de+R”结构的分化,从动态的角度在语义中找出了一些分化的标记和规律。这些都是先前有关“得”字句研究中很少或没有涉及到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讨论了“得”字句后段的“语义指向”,“得”字句的否定,同形的“V/A+de+R”结构(可能式和非可能式)的分化规律、分化手段和分化的标记。“R”可以指向主语,可以指向谓语动词,还可以指向“N+V+de”整体。对“得”字句的否定,“不”可以放在“R”前,但是有时也可以放在“V/A”前。对同形“V/A+de+R”结构的分化,从动态的角度在语义中找出了一些分化的标记和规律。这些都是先前有关“得”字句研究中很少或没有涉及到的。  相似文献   

3.
“得”字句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 说明 本文描写的是述补结构的一个小类:“得”后为程度补语或结果补语(有的叫情态补语或状态补语)的述补结构,“得”后为可能补语的述补结构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从语言的系统性角度出发,我们以北京话的典范作品──老舍和著名民间评书艺人陈士和的作品──为主要考察对象,也兼及其他作家作品的语言现象,以资参照比较。为了行文方便,我们把“得”前的谓词记作X,“得”后补语记作R。 §1 X与R的互选性 部分“得”字句,X与R有互选性。大体情况如下: R=很 凡此类“得”字句,在北京  相似文献   

4.
动宾谓语“被”字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被”字句是现代汉语里的一种特殊句式。这种句式谓语的结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谓语或谓语的中心部分是个动宾短语,我们称之为动宾谓语“被”字句。例如:①敌人被这些烧不死的火人吓破了胆。(谢雪畴《“老虎团”的结局》)②坦荡的江水,被犁出一道道的波浪。(陆星儿《风暴,又是风暴》)③喜富的村长被撤了职。(赵树理《李有才板话》)这类句子的基本结构模式是:N_1+被N_2+V+N_3这里的N_1代表主语,V 代表谓语动词,N_3代表V 的宾语,N_2代表介词“被”宾语,在句中可隐可现。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对以“自+X”形式构成的双音节词作过一些探讨,为阐述方便,对兼类、多义的词例,只取其一列举,下文中不再一一说明。首先使我感兴趣的是:以“自+X”形式构成的词的后字,多数是动词性的。更重要的是:在许多情况下,“自”字是这一动词的宾语。换句话说,以“自+X”构成的词,有许多是动宾倒装的结构。以往似乎还未曾见过这类专门论述:在一个双音节词中,当及物动词(或作及物动词用的名词、形容词)以反身代词“自”为施事对象时,  相似文献   

6.
“是”字句主宾语语义关系简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汉语中以“是”为述语的“是”字句颇有特色。这主要表现在:1、形式上,“是”是谓语的一部分,但不是其主要部分。2、“是”字句的主语和宾语在句法方面受到的限制很小,几乎各种词语都可以充当主语和宾语。3、“是”字句的宾语不但同述语“是”有联系,而且同  相似文献   

7.
《金瓶梅》“把”字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悔》为基础,同时参阅了明、清的十几部白话小说,对《金瓶梅》的“把”字句作了多角度的观察和分忻。得出以下结论:1、“把”字句动词语义不指向“把”字宾语的反向结构在明代已发展成熟;2,“把”字句动词的发展变化促进了“把”字在意义与功能上的虚化;3、“把”字句否定式以否定词出现在“把”之后为常例;4、“把”字宾语已发展成熟,在动作未发生时,其所指并不存在的表确指的宾语已经出现.  相似文献   

8.
成都话中[tn~(21)]疼、[tr~(21)]疼儿常作粘合式结构中的补充成分,表示程度加深。疼(疼儿)总是在形客词(A)或动词(V)之后,构成“N+A+疼”和“N+V+疼”两类句式。不是所有的形容词和动词都可构成这类句式。有的形容词和动词还可构成带“疼”的把字句。  相似文献   

9.
“把”字句与篇章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把”字句主语、宾语与上下文的关系上。“把”字句主语的有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受篇章的制约。同时指出“把”字句宾语也以不同的方式与篇章语境相照应。  相似文献   

10.
关于制约汉语语序的一些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什么是汉语的语序 “语序”,有的语法书上叫“词序”,这显然是英语word order的意译,这一名称是很不确切的。 首先,语序研究有时也涉及词内部的语素之间的顺序。其次,分析句子内部的成分顺序时,主要是以句法成分(主语、宾语等)为单位的。句法成分虽然也可以由单个的词直接充当,但更多的场合是由若干词组成的短语(Phrase)充当。当然,语序研究有时还涉及分句(clause)间的顺序,这就是更大单位的顺序了。有鉴于此,Greenberg将语序称为the or-  相似文献   

11.
古汉语中涉及"有"的研究主要有存现句研究、"有"字句研究、"有+VP"格式研究三个方面,研究重点为"有"字句的历时演变和"有"的词义及语法属性,研究范围则基本限于传世文献。在两周金文中,"有"也是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共约102例,句法形式上全部带宾语,除了一般所见的体词性宾语外(50例),谓词性宾语(52例)比例之高是其明显特征。"有+VP"有"有+V、有+状语.V、有+V.宾语、有+V.补语、有+VP1+VP2、有+V1和V2"六种具体形式,表现出结构类型的多样化特点。而在体词性宾语中,抽象名词宾语超过其他各类宾语的总和,是其又一特点。  相似文献   

12.
英语中的补足语(complement)也称补足成分,通常指那些使语法结构完整所必须的句子成份。不同的语法著作对补足语有不同的论述和处理。有的将补足语的使用范围划得很宽,有的则划得很窄。比如,G.Leech和J.Svartick在A CommunicativeGrammar of English中,将补足语分为分句补足语,形容词补足语和介词补足语三类。他们将一般语法论著中被归为形容词宾语和介词宾语的部分分别称为形容词补足语  相似文献   

13.
非"宾语前置"把字句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非“宾语前置”把字句。“把”后名性成分不能还原为句法宾语,其语义范畴要由动词来指认,且与不同类别的动词有一致关系。除施动句外,一些状态句也可以转化为非“宾语前置”把字句。是否选择把字句、选择何种把字句,要受句法、语义、语用的综合制约。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讨论了法律法规性文件中由两个陈述性单位X、Y和“的”构成的“X的,Y”句,得出如下结论:“X的,Y”宜分析为假设类复句;前分句有拟设性陈述和概念划分双重功能,是对确实可能出现的条件或划分依据的预先拟定;后分句表示针对所拟设条件作出的主动应对,不是客观的必然结果;“的”字附于X之后取消其自足性,标记其双重功能,显示或强化其原因或条件分句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中,“是”字句(本文泛指在形式上用“是”的句子)不但用途广泛,使用频率也很高,而有些又极易混淆。因此,本文试就如何辨析几种常见的“是”字句谈点粗浅的看法。一、用“是”作判断词的判断句。判断句是“是”字运用最广泛的句式,句中用“是”充当谓语,联结主语和宾语以表示判断。判断句中的主语和宾语有两种情况:一是同一关系,如“北京是我国的首都”;二是从属关系,如“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同一关系的主语和宾语往往可以互换而表达的意思不变;从属关系的主语和宾语一般不能互换,否则就会造成误解。弄出笑话。二、用…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是明清时期文学发展的顶峰.通过对<红楼梦>中 "被"字句的句法结构、使用频率、运用特点等方面的分析研究,展示<红楼梦>中"被"字句总体特征,并得出"被"字句的应用特点.一是主语+被+宾语+动词;二是主语+被+动词;三是主语+被、为+宾语+所+动词;四是主语+叫、让+宾语(+给)+动词;五是"被+动词+之+名词"组成名词短语做主语.  相似文献   

17.
结构独立的比况表达式与结构不独立的比况表达式既有差异性,又有共同点。差异性是,结构独立的比况表达式主要由短语和句子构成,在单句中充当谓语和状语,在复句中充当分句并与其他分句构成解注关系,其结构形式为S+X+Y式;结构不独立的比况表达式主要由短语和词构成,在单句中能充当主语以外的各种基本成分,不能充当复句中的分句,其结构形式不受限制,S+X+Y式或X+Y式均可。共同点是,“X”都是由体词性词语和谓词性词语构成;当“X”是短语时,其内部结构一般都是主谓、偏正、述宾、述补关系。  相似文献   

18.
西宁方言中存在着“X呵X(唛),S”格式的转折复句。本文分析了这一句式中各构成要素的特点及其紧缩形式,探讨了该句式中分句间的语义关系。  相似文献   

19.
“述语+宾语+补语”是述语动词后同时出现宾语和补语,宾语的位置在补语之前的结构。这种结构在现代汉语里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数量词组作补语,如“康大叔瞥了小栓一眼”;二是趋向动词作补语,如“拿一本书出来”(也可以说“拿出一本书来”);三是介词词组作补语,如“放它在地上”。现代汉语的这种结构是从近代汉语继承下来的,上述几种情况在近代汉语里都是较常见的,例: ①要妆了相来会你一次。(《李笠翁小说十五种》,248页。以下简称《李》) ②李典飞马直入贼陈,生擒黄劭过来。(《三国志通俗演义。》,118页。以下简称《三》。)  相似文献   

20.
上古汉语中存有大量不同性质的同形异构的“以为”,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动词‘以’+动词‘为’”有表使动义和表意动义两种,“介词‘以’+动词‘为’”是由表使动义“以+为”发展而来的,“连词‘以’+动词‘为’”又由“介词‘以’+动词‘为’”演变而来,而动词“以为”是由表意动义的“以+为”词汇化的结果.表意动义的“以……为……”结构,当“为”的动作性较轻,“为”的宾语能够对“以”的宾语进行判断和陈述时,“以”的宾语便可位移于“为”后,形成“以为……”变换式;又由于“以”与“为”的频繁连用,加之韵律的作用,“以”与“为”在词义上进一步融合,最终凝固成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