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权利是道德主体在道德生活中所享有的权利,是道德主体选择和认同某种道德价值标准的权利、进行道德行为选择的权利、要求正确评价自己品质和行为的权利、见义勇为给自己带来损害后要求受益者和社会给以适当补偿的权利以及追求德福统一和道德公正的权利。  相似文献   

2.
道德宽容是现代社会人们应该具有的基本理念之一。道德宽容要求道德主体应有道德自由,道德自由是衡量道德态度和行为是否属于道德宽容的重要标准;要求道德主体应当遵循不干涉他人正当自由的原则和尊重犯错误的权利、价值差异性、人格尊严、自由的权利,以实现公正、合理、正义的道德秩序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3.
为需求所驱使的追求个人正当利益的行为,作为人的社会历史活动的目的性的一种具体实现,具有道德上的合理性。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市场行为在一定条件、一定意义上具有道德性,市场活动的社会性、市场共同体价值、主体自我道德约束对市场行为的道德性具有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4.
道德赏罚就是缘于主体行为或品质善恶的奖赏与惩罚。善恶与赏罚之间的因果关系可以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视角加以阐释。从社会学的视角看,道德赏罚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在利益关系方面,它是社会公正的必然要求;二、在道德的社会表现形式方面,它是道德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规范体系的必要保证。从心理学的视角看,道德赏罚是建立在一足的、作为一种行为动力的情感反应基础之上的:首先,社会性的情感可以引发道德生活中的社会赏罚;其次,主体针对自己的“自我情感”有时也可以引发道德生活中的“自我赏罚”;最后,个体的某种情感体验本身,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一种特殊的赏或罚。  相似文献   

5.
权利,是指法律对法律关系主体能够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以及要求他人相应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的许可与保障.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以前,一般将接受教育作为公民对国家的义务,以培养统治阶级的忠实臣民.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人民群众的斗争,一些国家逐渐认识到接受教育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二战以后,很多国家在宪法中明确规定了公民的受教育权.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既促进个人的发展,又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现代社会,生产力除了一般劳动力、生产工具、资源、科学技术应用程度、劳动者熟练程度、管理水平等因素外,还包括全民的科学知识水平和智能水平.没有高素质的公民,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即使有高水平的科学技术,也难以转化成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由此可见,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统一的.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性体现在教育法律关系中,就是教育的权利和义  相似文献   

6.
道德赏罚就是缘于主体行为或品质善恶的奖赏与惩罚.善恶与赏罚之间的因果关系可以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视角加以阐释.从社会学的视角看,道德赏罚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在利益关系方面,它是社会公正的必然要求;二、在道德的社会表现形式方面,它是道德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规范体系的必要保证.从心理学的视角看,道德赏罚是建立在一定的、作为一种行为动力的情感反应基础之上的首先,社会性的情感可以引发道德生活中的社会赏罚;其次,主体针对自己的"自我情感"有时也可以引发道德生活中的"自我赏罚";最后,个体的某种情感体验本身,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一种特殊的赏或罚.  相似文献   

7.
自由作为伦理学范畴,就是指道德主体基于对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准则的认识,自觉自愿地选择善恶行为方案并由此支配行动的内在能力。剖析个人行为自由的道德调控机制,对进一步肃清道德科学领域中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教育和引导人们自觉接受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制约以获得真正的行为自由,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权利作为法的核心概念和基本范畴,已成为法学界的一个不争的事实。从权利主体的角度而言,权利实际上是主体据以实现其自身利益的一种手段。“权利之特质在于给所有者以利益。”日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权利的行使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权利主体对自身权利的行使并非毫无限制,它要受到来自法律、道德和社会公共利益等方面的约束,这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普通常识。另一方面,社会(或国家)对个体权利的约束同样不是毫无限制的,不当干预权利行使在任何时候总会与人类的文明进步背道而驰。因此,必须为权利的行使设定必要的原则和限制(反过来,这…  相似文献   

9.
论道德内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道德内化作为道德社会化的途径之一,是指道德社会化的主体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道德教化,将社会道德目标、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模式等转化为自身稳定的道德人格特质和道德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道德内化具有内容选择性、模式可变性、过程发展性等特点。作为个体道德产生和发展过程的道德内化,主要是通过模仿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认同自居、自我强化等方式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道德惩罚作为一种非强制性的制裁手段,对于规约和范导道德行为体的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道德惩罚实现的前提是被惩罚的对象应该具有意志自由,只有意志自由的道德主体才能承担道德责任;社会舆论在社会中的强大影响力使其成为道德惩罚实现的基本手段;道德自觉促使惩罚的主体行使道德权利同时促使惩罚的客体承担相应的道德义务,因此道德自觉是道德惩罚实现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论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现代文明的高度发展,社会个体越来越重视权利的享受。权利与义务是基于利益分配关系基础上的社会关系范畴,是社会主体在特定社会条件下,按照“公正”的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应当采取某种行为或不发生行为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制度。为了摆脱权利与义务的相统一原则传统的误区,还给世人一个真实的权利和义务的面目,须厘清权利与义务及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将环境权作为一种应然的道德权利,已经在学界达成共识;而将其作为一种应然的法律权利则面临诸多困境。其原因在于法律上环境权的范畴界定不清,尤其是环境权利的权利主体、权利客体、权利内容不明且不具有法律上的可操作性。环境权作为生态文明时代的一种新型权利,具有不同于既有权利谱系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3.
略论人的主体性活动的道德制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的自由能动的创造性活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但主体的活动并不是绝对自由的,它要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包括道德制约。道德制约一方面表现为道德理想对主体性活动价值目标和方向的引导,另一方面表现为道德评价或规范对主体行为的调整。作为一定社会价值观的衡量尺度和人文框架,道德制约使主体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中自由而不逾矩,能动又不随意,德是主体性活动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行政行为中的第三人及其权利的保护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行政行为中的第三人是指行政主体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主观上并不以其为行为的对象,但客观上侵犯其合法权益,从而与具体行政行为形成法律上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行政第三人可以分为对象错误型、事实牵连型、利益波及型和行政不作为型,赋予行政第三人在行政程序、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或补偿中的主体地位和权利是维护他们权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论道德形象     
道德形象是人类在一定条件下基于特有的道德认知和塑造能力对主体作出善恶评价或形成与善恶相关的印象。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形象",也不同于历史形象、文化形象等概念。"道德"作为名词限定"形象"时,"道德形象"是一个价值中立的概念;而当"道德"作为形容词来限定"形象"时,就有"道德的形象"和"不道德的形象"。道德形象可以区分为个体道德形象和集体道德形象。道德形象与人类道德生活密切相关,道德形象对个体和集体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浅析道德权利的本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权利是主体追求和维护合理利益而享有的 ,具有价值合理性和道义支持的权利 ;人的自由、利益、主体地位是规定道德权利之本质的三个基本要素 ,道德权利的内在底蕴在于三者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7.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体制的人格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体本位人格的法律具有两个特征:权利本位(私法)和形式主义,它们使法律成为社会治理的主要形式。个体本位人格的道德表现为信念道德和责任道德,而二者进一步演变为宗教和法律,导致道德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被“悬置”。社群本位人格的道德具有两个特征:义务本位和实质主义,它们使道德成为社会治理的主要形式。社群本位人格的权利和主体意识不明确,使法律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十分有限。交互主体人格在自我和他人、理性和情感、权利和义务、形式和实质上既是二分的又是统一的。因此,交互主体将使“法治”和“德治”在更高层次上达到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8.
在道德权利的本质规定中,蕴涵着普遍性原则、合理性原则、社会性原则。普遍性原则强调道德权利中权利主体的普遍性,合理性原则强调道德权利中利益的价值合理性,社会性原则强调道德权利的社会本性。只有合乎三方面价值原则的权利要求,才能上升为道德权利。  相似文献   

19.
作为当代规范伦理学的主要类型,美德伦理学同规则伦理学一样关注“正确行为”,并提出了相应的行为理论及其论证。根据新亚里士多德主义美德伦理学代表人物罗莎琳德·赫斯特豪斯的看法,正确的行为是美德行为者在道德情境中将会典型采取的行为;而美德行为者则是那些具有实现幸福或繁荣所需要的内在品质的行动主体。美德伦理学对正确行为的指导,是以源自美德行为者的内在品质但又体现为一定程度的“美德规则”作为基本形态的,而并不主张或认同法典化的决策程序。面对道德困境,美德伦理学通过区分行为指南与行为评价以及可以解决的困境与不可解决的困境,揭示出美德行为者可能面临的四种困境类型,表现出行为者在实际的道德情境中不一而足的行为状态与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20.
传统儒家价值系统分为价值学说和价值规范体系两部分,其实践主体论对实践主体的区分也基于这两部分。从价值学说看,根据性善论和义利、理欲之辩,实践主体被分为先天泛德性主体以及后天之义理和利欲主体,或道德和不道德主体,所谓君子和小人。从价值规范体系看,根据权利和义务之辩,实践主体被分为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由于传统儒家价值学说和价值规范体系的片面取向,致其对实践主体的区为也表现出极端对立的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