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时期,生态旅游作为当今世界最受旅游者欢迎的产品体系,以资源消耗低、带动产业多、综合效益好、快速提升地方美誉度等优势,成为凸显特色化的一种可持续发展产业.文章以生态文明的高度为基点、循环经济的角度为手段、生态伦理的深度为关键,三方面多维视角来阐释生态旅游科学发展的新思考和新改变,更为建设“美丽中国”担当起义不容辞的历史角色,开启生态旅游和谐发展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2.
社区居民作为利益相关者,极大地影响着景区的发展。同时,社区参与作为生态旅游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旅游业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广西梧州石表山休闲旅游风景区社区居民的问卷调查发现,居民对生态旅游认知缺乏、对社区参与的地位和作用没有足够的认识,参与程度低,甚至有抵触或消极对待的现象。为保障社区居民的利益及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景区与当地政府应建立适合的社区参与模式、有效的社区参与保障机制、合理的社区参与动力机制、规范的社区参与利益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3.
东洞庭湖湿地为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和休闲提供多种资源,但由于管理原因、泥沙淤积、水体污染、不合理开发利用,致使湿地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丧失,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要解决上述问题,应从四个方面着手:一、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二、强化公众湿地保护意识。三、资源开发与保护同步进行,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四、建立社区参与制度、生态补充机制和监测系统。 相似文献
4.
乡村生态旅游已成为21世纪旅游业发展的主旋律之一。湖南湘西的中亚热带山地季风湿润气候环境、丰富多奇的自然人文生态景观、多姿多彩的民族民俗风情,以及较为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广阔的客源市场和原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有利于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但必须与湘西的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深入发掘原汁原味的乡土原生文化,因地制宜地选择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4,(10):73-77
保护自然环境、维系当地人民生活是发展生态旅游的两大责任,但是旅游活动的干扰性、侵蚀性、破坏性影响着当地居民对旅游的接纳程度。因此,了解旅游目的地居民对发展生态旅游的感知与态度,有利于协调当地政府与居民之间、居民与游客之间、居民与旅游公司之间的关系,这对制定合理的旅游发展政策、完善生态保护的补偿制度、改善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提高居民对旅游业的支持,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运用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可以将居民的感知简化为文化认知、社会代价、生活水平提升、生活成本、环境保护、环境代价六个因子。人口特征(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等)、区域生态旅游发展相关程度和依赖程度、与游客接触的频率等因素,都会对居民的感知和态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生态旅游的绿色消费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旅游已不是一个新兴的事物,但是,相关生态旅游消费方面的研究还未成系统。本文从生态旅游内涵出发,从消费学的角度比较生态游中的绿色消费与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大众旅游消费的异同性,探讨生态旅游中绿色消费的内涵,提出绿色消费研究的必要性和如何引导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之类问题。 相似文献
7.
8.
9.
中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对策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中国自然保护区传统旅游开发存在问题,生态旅游与自然保护区具有共同的目标取向,生态旅游开发必然替代传统旅游开发。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提出了生态旅游开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11.
河北省著名景区旅游产品创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流资源、二三流产品”是河北省著名景区面临的普遍现象,急需通过创新来提升景区竞争力。本文阐述了文对旅游产品创新基本理论,对河北省著名景区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河北省部分著名景区的旅游产品创新进行了研究,对各个景区提出了产品设计内容。 相似文献
12.
民营企业介入旅游景区的开发与经营已经成为云南省旅游业发展的一个趋势,也是云南省从旅游大省走向旅游强省的重要基础之一。民营企业开发云南省旅游景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开发过程中的问题。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以及民营企业制定旅游景区开发计划的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沙漠面积广布,为沙漠旅游提供了广阔的资源基础。然而,其巨大旅游价值却未能得到很好的体现。结合沙漠旅游资源的特殊性,构建沙漠旅游电子商务概念模型,有利于分析驼铃梦坡沙漠公园的电子商务平台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究沙漠旅游电子商务的新策略,以促进沙漠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从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读者关照看平遥景点名称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春平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6):74-76
随着平遥旅游国际化时代的到来,景点名称的翻译成为值得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景点名称的翻译是一项目的性明确的交流活动,其目的的实现主要依赖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在景点名称的翻译中,译者应充分考虑中西文化、语言和审美习惯的差异及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重视对译文读者的关照,而不能一味消极地迁就读者,要超越读者、创造读者,拓宽读者的"期待视野"。通过景点名称的译作向国外读者推介中国的特色语言、宣传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从而提高译文读者的语言和文化修养,这才是更积极意义上的读者关照。 相似文献
15.
生态旅游的发展条件与可持续发展保障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娟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5,5(5):104-107
以发展生态旅游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跨越式发展模式被许多欠发达地区所看好,如何保障旅游开发的可持续性发展是欠发达地区在实践中面临的共同问题.通过对丽水市发展生态旅游的条件、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及保障模式的分析研究,阐明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政府、企业、个人各开发主体和开发目标的关系,以保证地区发展在空间、时间上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6.
17.
四川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彦群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0(4):41-43
四川省地跨中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四川盆地,生态旅游资源条件得天独厚,是国家生态旅游重点基地之一。本文概述了生态旅游的含义及发展态势,分析了四川生态旅游的强大优势及生态旅游发展中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四川生态旅游良性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对全球生态危机的反思,生态学思想不断发展完善,关于环境权的思想、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特别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环境伦理思想,拓展了德育范畴,提供了德育新视角。依据现代生态学发展的丰富思想启示,积极促进生态教育与德育的融合,对于当代德育实践来说,就是要努力构建生态德育体系,积极推进德育的生态化。生态德育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其目标可以集中表述为受教育者的生态意识、生命意识、生态人格和生态能力的培养,其实施路径是通过乐活理念和行为方式的导入,加强日常生活方式教育、生态道德体验教育和生态德育养成教育。 相似文献
19.
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就是根据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现实和潜在需求,充分挖掘其文化的内涵,以整合和构建整体的文化形象,从而增加旅游吸引力和辐射力。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主要对川黔渝生态金三角地区古盐道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进行分析,期望能为相关区域的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杭州西溪湿地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了文化生态旅游的概念及其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对杭州西溪风景区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背景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了该区域开展文化生态旅游的优势,并对西溪湿地生态旅游环境的现状进行分析评价,对西溪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及管理项目进行了可行性研究.本研究为该景区的文化生态旅游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