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沈璟戏曲理论的两个主要内容以沈璟为首的吴江派,是我国戏剧史、戏剧批评史上重要流派之一。这个在明代万历、天启、崇祯年间颇有影响的戏剧流派,究竟包括哪些成员呢?最早为吴江派开列阵容者,大约当推王骥德了。他说:“自词隐作词谱,而海内斐然向风。衣钵相承,尺尺寸寸守其矩矱者二人,曰吾越郁兰生,曰檇李大荒逋客”,仅吕天成、卜世臣二人而已,他自己当然是不在其内的。吕天成所列名单略有不同,他认为叶宪祖、冯梦龙也是沈璟的追随者,评叶作传奇《双卿》时说:“景趣新逸,且守韵甚严,当是词隐高足”;评冯作传奇《双雄》说:“……恪守词隐先生功令,亦持教之杰也”。王骥德、吕天成是最早指出存在一个以沈璟为首的戏剧流派的人。明末沈自晋为吴江派大张声势,所作《望湖亭》〔临江仙〕中,列入沈璟“赤帜”之下者有吕天成、叶宪祖、王骥德、冯梦龙、范文若、袁  相似文献   

2.
沈璟之弟在他写的《鞠通生小传》上说“海内词家,旗鼓相当,树帜而角者,莫若我家词隐先生与临川汤若士。”以沈璟为首的吴江派在明万历年间影响很大,几乎独占剧坛。但他只重音律,不重内容结构,对当时的戏剧创作产生了极坏影响。然临川一出,海内词家,独树新帜。他继承了我国戏剧史上的现实主义传统,吸取了我国文学的浪漫主义精神,铸成了我国戏剧史上的新高峰。他的戏曲理论与创作实践,正与沈璟对阵。其影响之大,成就之高,正像日本青木正儿说的:“显祖之诞生,先与英国莎士比亚十四年,后莎氏之逝世一年而卒,东西曲坛伟人,同出其时,亦一奇也。”当时曲家认为沈、汤各有所长,朴壁竞辉。如果从剧作内容与形式较之,沈璟根本无法和汤显祖匹敌。从内容上看“义仍填词,绝妙一时,语虽斩新,源实出于关(汉卿)、马(致远)、郑(德辉)、白(仁甫)。”从艺术特色上看“临川尚趣,直是横行,组织之工,几与天孙争巧。”这些见地确实是从实际出发,说到了显祖剧作的真切处。  相似文献   

3.
读了夏写时先生的《王骥德是吴江派吗?》一文,对文中的某些观点有不同看法,提出来共同研究。夏先生在文中不同意把王骥德归入吴江派,主要理由是王骥德“从理论上对吴江派作了系统的、切中要害的批判,剧作风格亦颇多与吴江派不合之处。”这种论断是不符合实际的。徐扶明先生在《王骥德与吴江派》这篇文章里就王骥德的理论与剧作风格进行了探讨,举出了种种王与沈璟的联系的材料,说明了王骥德不仅属于吴江派,而且是吴江派中的主要成员。本文打算在徐文的基础上对王骥德与吴江派的关系再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4.
也谈戏曲史上的“汤沈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说,我国戏曲史上有过那么一场大辩论,即明代万历年间爆发的“汤(显祖)沈(璟)之争”,并且扩而大之,说是以沈璟为首的“吴江派”和以汤显祖为首的“临川派”在创作和理论上的斗争。据说,这场斗争界限森严,壁垒分明,势同水火,剑拔弩张,并且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影响之深,是空前的。二十余年来,随着我  相似文献   

5.
王骥德是中国戏剧批评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他的主要理论著作为《曲律》,内容丰富,见解精辟,文笔清丽,是我国古代戏剧批评史上不可多得的杰作。王骥德活动于明代万历年间,这正是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和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学术争鸣颇为热烈之时,他在与两派成员长期交往、反复辩难的过程中,比较深刻地认识到两家的得失,并在这个基础上博采众长,形成一个相当完整的戏剧理论体系。王氏《曲律》,实际上是对于沈、汤二家争论的总  相似文献   

6.
明代中叶,是我国戏曲史上传奇创作的繁荣时期。而就在这时,汤显祖和沈璟这两位戏曲家之间发生了一场争论,即戏曲史上所谓的汤沈之争。以前大多数论者都认为汤沈之争的起因,是由当时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所引起的。他们认为,明代万历年间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代表这一新的生产关系的新思想也在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领域内初露头角,而汤显祖则是这一新思想的代表,他要在戏曲中宣传这种“反封建、反保守的民主思想。”相反,沈璟是封建思想的忠实拥护者,他  相似文献   

7.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省)人。他是一个官宦子弟,早年丧父,寄居姐姐家里,参加过几次科举考试,均未及第。当时有人想出钱替他买个官爵,但被他婉言谢绝。他的词,自成一家,被称为“格律”词派代表,深得南宋大作家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赞誉。他一生始终是个布衣,依赖达  相似文献   

8.
云间词派是明末清初影响最大的词学流派。云间,即今上海市松江县的古称,清代属江苏松江府。明末,云间的文人较为活跃,作诗填词,结社唱和,对当时的文坛颇有影响。侯方域《大寂于诗序》云:“彭孝廉与夏考功彝仲,陈黄门子龙、周太学立勋、徐孝廉孚远、李舍人雯互相唱和,声施满天下,当时谓之云间六子。”陈于龙、李斐和宋征舆又称“云间三子”。他们的诗风和论诗主张较为接近,因而被称为“云间诗派”,“云间词派”之名也缘此而生。云间词派的成员,除“三子”外还有宋征壁、更完淳、钱芳标、宋存标、蒋平阶等人。云间词派的词学主张…  相似文献   

9.
晚清湖湘派词人杨恩寿以戏曲家、诗人名于世,在词学领域也有一定建树,其《论词绝句》三十首及《词余丛话》部分内容体现了推尊词体、推崇姜张和浙西词派词风、严审词律等词学主张。杨恩寿有《坦园词录》七卷,学习姜夔张炎词风,词境多为清冷、寂苦、伤感,在用词、修辞上,多选用寂冷色调,词境伤感清苦。杨恩寿词虽为曲家之词、诗人之词,在晚清湖湘词派中,被称为“同光三家词”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三吴江派在创作上很注意“风世”,可是,在理论上,他们闭口不谈作品的思想内容,反而强调形式,专门提出“格律”这个纯形式的问题向汤显祖挑战。沈璟有一套论曲的《二郎神散套》: [二郎神]何元朗,一言儿启词家宗藏,道欲度新声休走样,名为乐府须教合律依腔,宁使时人不鉴赏,无使人挠喉捩嗓。说不得才长,越有才,越当着意斟量。 [前腔]参详,含宫泛徵,延声促响,把仄韵平音分几项,倘平音窘处,须将入韵埋藏,这是词隐先生独秘方,与自古词人不爽。若遇调飞扬,填他几字相当。  相似文献   

11.
清代的词论,比了词的创作,成就要更大一些。而在浙派词人占统治的清初词坛,徐釚的《词苑丛谈》,可说是在“家白石(姜夔)而户玉田(张炎)”(《静志居诗话》)的一片卑弱的词风之中,透露了一点要求补偏救弊的呼声;对后来兴起的常州词派,在思想和理论上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徐釚(公元1636—1708年),字电发,号虹亭,江苏吴江人。据朱彝尊《徐电发南州集序》及《清史稿·朱彝尊传》载:釚于康熙十八年与朱彝尊等同试博学鸿词,并同授翰林院检讨,纂修《明史》。徐釚与朱彝尊不仅同入史馆,而且“又僦舍同居”,在  相似文献   

12.
清代的词学,前有浙西派,后有常州派,周济即生活在其间大转折的时代,其治词的经历,是从浙派转向常派,成为常派的开拓者和中坚。本文评价周济的词学,就是将其放在浙、常之争转折与融合的背景上加以考察,着重阐明其承两派之长,革两派之短,从而成一代之大观,并深刻地影响着清代中、晚期的词业。周济的理论兴趣极浓,但意颇深隐,前后变化又较大,颇难索解。本文结合其治词的经历,侧重对其词学中的几个主要理论问题加以阐说,并用其批评实践——《宋四家词选》予以验证。对其词学理论“正变”说和“寄托出入”说中颇多歧义的某些问题,也作出了解答和评价。  相似文献   

13.
东坡词音律问题新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词究竟合不合律,这是长期以来苏词研究者争论颇多的一个问题。早在北宋时,范正敏就曾经认为:“子瞻之词虽工,而多不入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42引《遁斋闲览》)这并非范氏一人的观点,而是当时人的普遍看法。苏轼门人晁补之所说“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能改斋漫录》卷16),能够证明这一点。随后的李清照在被后人加上了“论词”标题的文章中同样对苏词的音律问题加以指摘,说苏词“皆句读不葺之诗耳,又往往不协音律”(《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33引)。到了南宋初年的胡仔,观点开始有所改变。他认为:“子瞻自言,平生不善唱曲,故间有不入腔处,非尽如此。”(《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26)虽然也承认苏词中有不合音律之作,语意却是落在否定“苏词不合音律”这一前人提出并得到普遍认同的命题上的。近现代以来,这种否认苏词不合音律  相似文献   

14.
王鹏运、朱祖谋、郑文烨和况周颐被称为晚清四大词人。这个以桂林人王鹏运为首的并在他的影响下所形成的词人群体,起始于十九世纪末,形成壮大于二十世纪前期,活跃在中国文坛达半个世纪之久,他们在清代词学史上是属于常派的延续,还是已属于另一个新词派呢?本文依据况周颐的《惠风词话》(以下简称《词话》),对此提出一点不同的看法。一、寄托与“即性灵,即寄托”倡言政治寄托,是常派词学的主要标志,也是其与其他词派相区分的界别点。况书中所言“即性灵,即寄托”与“勿呆寄托”,是大相径庭的。况书对寄托问题,有一段相对集中的…  相似文献   

15.
王鹏运在推动词学发展上,除了数量甚众、风格卓异的词作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他的词学思想及其对临桂词派其他词人的影响。他以词体为尊,推重词的比兴寄托,倡导“重”、“拙”、“大”“作词三要”,重词之体格,讲求体格与声律二者并重,推重空灵而厚重的梦窗词,这些思想直接影响了临桂词派的重要词学理论《蕙风词话》的建构与形成,为临桂词派形成自己独特的词学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黄庭坚词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以诗与苏轼齐名,时称“苏、黄”,然而他的词名亦自不小。陈师道曾说过:“今代词手,惟秦七(秦观)、黄九(黄庭坚)耳,唐诸人不逮也。”(《后山诗话》)可见评价之高。可是,他的朋友晁补之却又说:“黄鲁直间为小词,固高妙,然不是当行家语,乃着腔子唱好诗也”(《侯鲭录》卷八;亦见《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对他的词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因此,黄庭坚的词,颇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17.
浅谈王鹏运的词周礼军王鹏运(1849———1904),字幼霞(佑遐),号半塘老人,广西临桂(今桂林)人。他在词的创作、理论、校勘等方面都颇有建树,与朱祖谋、郑文焯、况周颐被合称为“清季四大词人”,同时也是清末临桂词派的创始人之一。他一生经历过中法战争...  相似文献   

18.
论临桂词派     
词,源于隋唐,盛于宋,元明渐趋衰落,有清一代,出现了中兴局面。清初逐渐形成了以朱彝尊为领袖的浙西词派,和随后的以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词派,先后统治清代词坛二百多年。同治、光绪年间,王鹏运、况周颐崛起词坛,显示出新的风貌,受到时人的推崇。王鹏运、况周颐与同时的朱祖谋、郑文焯被誉为“清季四大词人”。因为王、况都是广西临桂人,所以人们称他们为“临桂词派”或“粤西词派”,又简称为“桂派”。桂派与浙派、常  相似文献   

19.
刘过是以辛弃疾为领袖的抗战词派的重要成员。刘与辛之“豪”又不尽相同:辛豪而内敛,刘豪而外放。刘过将裹挟着悲辛愤懑的狂放情怀毫无顾忌地倾泻于《龙洲词》中,形成了一种狂逸的风格特质。他选择了与表现抗战救国这一重大题材相适应的表情方式。在“以文为词”使词更加散文化的道路上,比稼轩有更深层的开拓。在语言运用上,则表现了抟搦典实、“赡逸有思致”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论金初作家蔡松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动荡剧变的宋金之际,蔡松年(1170—1159)是自宋入金、由宋人向金人转变过程中值得注意的一位人物.他出身宋朝官宦之家.弱冠之龄,金源铁骑粉碎了他在宋朝的仕途梦想,断绝了他赖以生存的傣禄.不得已,他随父亲蔡靖降金,出仕金朝.旋即又矛盾不安地随金伐宋,为金王朝献计献策,获得了异常亨通的官运,历任户部尚书、尚书右丞、右丞相等要职.他诗词成就颇丰,是金代词坛领袖,成为《金史·文艺传》中“爵位之最重者”.在文学上,蔡松年创作了大量诗词,现存诗歌五十九首.均见于元好问编纂的《中州集》.蔡松年与自宋入金的宇文虚中、吴激等人一样,“皆宋儒,难以国朝文派论之”(《中州集》卷一蔡珪小传).但他直接开启了以其子蔡珪为代表的“国朝文派”(又称“中州文派”),影响整个金源一朝的诗歌创作.他的词更是备受世人推崇,与吴激并称“吴蔡体”,是金源百年词史中屈指可数的大家,有《明秀集》(魏道明注)残卷传世,《全金元词》录其词八十四首,这一数量在金代词人中仅次于元好问.正是基于这些简单的事实.本文拟从政治态度、出处心态、诗歌和词作四个方面对这位金初作家作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