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王翩 《回族研究》2023,(2):41-47
清代新疆城市的建设与管理是中央政府治疆理念在地方的映射。清代库车城市建设与管理具有鲜明的地方性与边疆性,其基本格局奠基于乾隆时期,道光时期开展修复与重建。在城市营建上,军事设施建设先于民事设施,城墙建设早于城内建筑,内部设施多改用旧有设施。库车在城市管理上从汉回隔离逐渐走向民族融合,城市空间历经物理空间上的民族分居到多民族杂居,城市管理从注重军事驻防到强调民事管理,是清政府、伯克、维吾尔族民众与内地移民多方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杨光荣 《民族论坛》2013,(10):36-38
世界级绝版的山水风景,就要让全世界人民共同享有。建设美丽张家界,是张家界的责任和义务。在刚刚举行的2013张家界国际乡村音乐周“张家界的文化梦”论坛上,来自音乐、建筑、雕刻、绘画、文学、地理、城市管理、旅游演出等领域的名家相聚在美丽、绿色、风情、开放的张家界,从各自专业的视角研讨张家界文化发展的梦想之路,把脉“提质张家界,打造升级版”的战略实践,共谋“把张家界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旅游胜地”的发展良策。  相似文献   

3.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的活跃期,做好城市民族工作越来越重要.湖北省孝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针对当前城市民族工作存在的城市接纳少数民族群众难、少数民族群众融入难、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难、民族工作协调难等四难问题,积极探索城市民族工作的新路子,着眼于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推进城市民族工作社会化、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精细化建设,创新了城市民族工作服务管理“两同五化”新格局,使孝感市成为各民族和谐共处的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4.
北京世界城市建设与和谐民族关系构建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北京开放性和国际性的进一步增强,北京在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方面也必将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文化多元性增强、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少数民族常住人口管理与服务、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以及“三非”外国人管理与服务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齐放 《中国民族博览》2016,(14):179-180
工业化大生产促进了城市的兴起,但目前许多城市在建设之时,完全照搬照抄其他城市的建设面貌,忽视了自身地域文化的保留,造成了“千城一面”的现象,当前这种现象已经受到了重视,城市形象的设计必须要保留一定的地域文化,这样才能保证城市的个性展示。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研究地域文化在城市形象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连云港市是最早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但连云港市园区经济建设与发展在较长一段时间相对较慢,十一五期间,连云港园区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连云港经济园区的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应按照高水平规划、高效能管理和高速度发展的原则筹划园区经济发展,本着“资源节约、生态低碳、城乡一体”的理念,走“扎实打基础,尽快见成效,蓄势大发展”和“高精尖、新奇特”为主导的发展路子,高起点、高质量地定位园区建设,全面推进园区经济与社会建设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佚名 《中国民族》2010,(8):13-15
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属于典型的工矿城市,经历了“先有矿后有市”、“先生产后生活”的发展模式,市区规模小、建设档次低、城市集聚效应差、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多。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人口到城市经商、学习、工作.由于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给城市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通过对南宁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13456”服务模式实地调研,了解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对做好民族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个城市的城市精神对内可以为一个城市的发展凝聚智慧和力量,对外可以彰显城市的形象和风采,是城市的文化渊源与精神品格的凝练.城市精神承载着一个城市独特的历史底蕴、现实风貌和未来远景.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彰显和弘扬石家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如何进一步深入提炼和涵养城市精神,就成为城市发展中的重要课题.本文尝试从石家庄的地缘文化及历史传承与变迁来分析石家庄城市精神的构建,从地缘文化看石家庄城市精神中蕴含着“崇山乐水”的城市精神底蕴;从历史传承看,石家庄城市精神中内涵着“和合文化”的城市精神内核;从新时期的城市发展的取向来看,呼唤着“诚信立市”的城市精神精髓.  相似文献   

10.
刘玉萍  郑长德 《民族学刊》2021,12(3):37-51, 98
交通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是我国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以高铁开通作为民族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改善的准自然实验,结合2004~2018年民族八省区地级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数据,采用渐进性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交通基础设施对我国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民族地区的高铁建设具有选择性,高铁发展阶段、城市规模、以及与规划骨干网的距离均有可能影响所在城市的高铁开通;整体来看,高铁开通对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且高铁的影响既表现出显著的“节点效应”,又展现了较强的“场所效应”;从影响的异质性看,高铁规模和新建站点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会分别随城市财政实力的增强和人口密度的增加而增大,体现出影响的“马太效应”;从影响的动态性看,在高铁开通的第三年,其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开始变得显著,至第五年累积影响则达到最大,其后快速衰减,显示出高铁影响高质量发展的时滞性和阶段性;从影响的机制看,高铁开通可通过交通改善机制和投资激发机制促进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且当前投资激发机制所具有的中介作用更大;基于有效挖掘“高铁红利”考量,研究结果蕴含的政策含义包括: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的高铁建设;完善高铁站点周边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高铁配套设施建设资金的保障力度。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伊宁市民族居住格局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伊宁市建城沿革和维、汉、回、哈民族居住史的回顾及对伊宁市的民族居住格局及其变迁状况的调查研究,分析、探讨了影响伊宁市民族居住格局变迁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来研究伊宁市的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同江市赫哲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基础和有利条件,提出了同江市赫哲族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西宁市城市形象建设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形象塑造是当前公认的改善城市环境,突出城市特色,提高城市声誉,促进城市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城市形象建设的一般原则出发,对西宁市自然特色、经济特色、文化特色、城市性质与职能等方面的定位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本文立足于民族地区社区建设的特征,对民族地区城市社区政策与法规的现状进行评析,对社区政策与社区立法提出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15.
吉首市构建大湘西新型旅游中心城市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吉首市构建大湘西新型旅游中心城市的必要性以及其构建的基础条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就有关吉首市旅游发展定位、区域旅游一体化、吉首旅游资源整合、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建设等几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建设大湘西新型旅游中心城市的基本思路和对策,为吉首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北地区加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需要解决一个重要问题即城市化问题。本文以城市化为研究视角,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城市化对西北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促进作用。并由此认为城市是带动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城市化是西北各民族逐步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贵德古城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的背景,就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系统阐述,旨在贵德旅游经济发展中凸显文化的灵魂及渗透效应,突出旅游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不断增加,即给城市发展带来了活力,有助于构建多元城市文化和实现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同时,也为城市管理带来了困难,如何管理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已成为城市民族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本次调查以长株潭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作为研究个案,采取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区域内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基本状况和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了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最后提出了完善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甘肃省兰州市为例,结合田野调查资料,认为西北大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具有以下特点其一,在人口来源上,多来自距离大城市较近的西北民族地区;其二,在流动行为上,受城市民族宗教等因素影响较大;其三,在流动类型上,宗教型流动人口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其四,在从业特征上,在具有民族特色的行业集中就业;其五,在流动人口生存现状上,部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成为城市新贫困人口.政府应根据以上特点,对这一群体开展服务与管理,以促进城市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维护城市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20.
木本植物是城市园林植物的主体,对城市乔、灌木树种进行细致的调查与研究,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通过几年来的实地调查研究,列出较详尽的通辽市木本植物名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