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四川师范学院中文系研究员胡嗣坤(问涛)与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罗琴合作的《文同全集编年校注》,95万字,上下两册,巴蜀书社1999年6月出版。该书是四川省古籍整理规划重点出版项目,四川省教育委员会重点科研项目,是古代诗文校注的一部力作,读后感到有以下特色:(一)文同为宋代著名诗人,但其诗文集一直缺乏系统的整理,特别是无编年及注。《文同全集编年校注》不但在详细考订的基础上为之编年、作注,而且根据十多个校本和校记细加校勘,实为研究文同以至宋代诗文者不可或缺之书,填补空白之作。(二)书后所附《文同研究资料汇编》收罗详备,为文…  相似文献   

2.
北宋画家文同,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天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同画竹的妙诀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3.
川师学人     
胡嗣坤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936年4月出生,重庆市渝中区人。1962年11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在辽宁师范学院及四川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笔名胡问涛。长期从事古典文学教学、辞书编纂、古籍整理与研究。1984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杜甫评传》(IS万字,二人合著),已收入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忡国二十世纪文学研究论著提要》。1991年,由巴蜀书社出版的《苏舜钦集编年校注》(48万字,二人合作)及1999年与罗琴合作的《文同全集编年校注》(95万字)均为四);1省古籍整理规划重点出版项目、四川省教育委员会重点科研项目。《…  相似文献   

4.
苏舜钦交游诗文系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舜钦,字子美,祖籍绵州盐泉(四川梓潼西),宋开封(河南开封)人。他是北宋中期的一个爱国志士和杰出的文学家,积极地参加了范仲淹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和欧阳修领导的诗文革新运动,为反对西昆文风,开创宋诗新风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有《苏学士文集》传世。本表在《苏舜钦集编年校注》稿的基础上编成,目的在为苏舜钦的生平事迹和诗文系年提供一些线索,以供参考,并祈指正。  相似文献   

5.
《史记·陈涉世家》:“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汉书·陈胜传》文同。其中“守令”、“守丞”二语词,义蕴为何?自来说者纷纭。前曾获见陈直先生《汉书新证》,据宋刘贡父之说,以奏无陈郡,不当有“守”,且“守者非正官,权守者耳”、“皆不在”之“皆”字乃误衍,而云“本文之陈守令及陈守丞,皆试署之官”。在云梦秦简的讨论中,有些学者也持此说(如高敏《云梦秦简初探》)以  相似文献   

6.
日常生活中,如果要形容一个人会办事情,往往爱用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意思是说在做事之前已经有了成熟的考虑,各种情况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清郑燮《题画·竹》: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  相似文献   

7.
苏轼称赞文同有“四绝”:“诗一,楚辞二,草书三,画四。”文同写了大量的咏竹诗,赞美了竹的高尚情操,寄托了诗人的生活理想和美学情趣。他提出了“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构思,创作了大量的墨竹画,收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他开创了墨竹画派,并同苏轼一道,促进了文人画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1993年是《马氏文通》(下称《文通》)出版95周年,为了纪念又重读本书(据《马氏文通校注》)和杨树达《马氏文通刊误》(下称《刊误》),反复考虑《刊误》讲的省略问题,颇值得研究;看来“误”的似乎非是《文通》本书,倒是《刊误》自身。《刊误·自序》说,“马氏之失,约有十端”。“一曰不明理论”,《刊误》说:如古书记所在所经所至之地,本当有介字“于”字为先者也,故记地之词为宾次。而马氏乃  相似文献   

9.
我曾有机会读到现行中学语文课本中选入的一些文言诗文,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相关的《教学参考书》。阅读时发现了一些疑点,觉得语文课本及相关的参考书,在文言诗文的译注上,尚有可商榷之处。现在举一些例在下面,意在引起讨论,以提供有关方面参考。 (一)语文课本脚注析疑① (1)注音之疑 高中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中,齐宣王引诗“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度,课本注音为du。当为du。度,《广韵》作“”,徒落切,全浊入声字,今该读阳平。《现代汉语词典》、《辞海》正作“du”。高中第六册《涉江》:“桑扈行”。赢,课本注音为lu。当为lu。“赢”是“裸”的异体字,《广韵》作郎果切,次浊上声字。《现代汉语词典》、《辞海》正作“lu”。  相似文献   

10.
吴镇(1280——1354)字仲圭,别号梅花道人,元嘉兴魏塘人。元末四大家(明初称元四家为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明代中叶之后董其昌等又以“元季四家”为赵孟頫、黄公望、王蒙、吴镇)之一。画多题诗,书法飘逸,有诗、书、画三绝之称。他在中国绘画史上,继往开来,影响深远。 (一) 关于吴镇的家世,据上海市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画家丛书》内郑秉珊所著的《吴镇》上说:“吴氏的家世已无可考。”的确,历来对吴镇家世的记载一鳞半爪,所见极少。  相似文献   

11.
苏轼有才、有识、有胆。黄庭坚说:“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豫章黄先生文集》卷19 《答洪驹父书》)曾敏行说:“东坡多雅谑。”(《独醒杂志》)苏辙说,苏轼作诗为文“托事以讽,庶几有补于国。”确实,苏轼的诗文多有寓讽于骂或谑的。“骂”、“谑”、“讽”是苏轼诗文战斗性的统一内涵,也是苏轼诗文的艺术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12.
解放后出版的《古代儒家哲学批判(论语新探)》(以下简称《新探》)一书的作者为了“尽脱旧说,别创新义”(《新探》自序),对《论语》一书作了许多很离奇的解释。其中之一是,据该书作者说,《论语》中的“民”是专指奴隶,“教”字不是令人所理解的教育,而是以“民”为对象的专用词,“教”字只与戎兵攻战之事相联,因  相似文献   

13.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夕阴”二字如何理解?中学语文课本上把这里的“阴”解为“昏暗”、“阴暗”,固然不很贴切(已有人指出),而《历代文选》(中国青年出版社版)中说“阴”即是“月”,“夕阴”即是“夕月”,恐怕也不妥当。 的确,古书上有“月者众阴之长”之类的说法,但是古代抒情诗文中只有阴阳并举以代日月的(如杜诗“岁暮阴阳催短景”),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文论向有“缘情”之说,如“诗之为学,性情而已”(《汉书·翼奉传》)、“文,心学也”(刘熙载《游艺约言》),意思是诗文创作应该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人的心灵与情感世界。又认为“情”最好“以悲哀为主”,并当有所节制;如“发愤之所为作”(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韩愈《荆潭唱和诗序》)以及“哀而不伤”(孔子《论语·八佾》)、“怨而不怒”(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等,历代有论。推之于诗文评,即是  相似文献   

15.
苏舜钦生卒、籍贯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苏舜钦字子美,北宋诗文革新的健将之一,有《苏学士文集》16卷传世。晚岁谪居苏州,曾置园为沧浪亭,故其集又以《沧浪》为名。关于他的生卒及籍贯,解放前后出版的各种年里总表、文学史著作和苏舜钦年谱,并作“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生于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卒于仁宗庆历八年(1048)”。其实苏舜钦乃开封人,先世尝居绵州盐泉县(今四川绵阳),亦非梓州铜山人;生于大中祥符元年云云,亦系大中祥符二年(1009)之误,兹考辨如下。先说生卒年。欧阳修《湖州长史苏君墓  相似文献   

16.
“饼”字在《康熙字典》中有两种写法:食部八画中有“饼”字,下面有注音也有解释;六画中有“饼”字,下面只注明“《正字通》俗饼字”,是作俗字(异体字)处理的。一九六四年三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文化部、教育部联合发出《关于简化字的联合通知》,文字改革委员会编印的《简化字总表》第三表中“饣”部,将“饼”字简化为“饼”,取消了“饼”字。一九六四年十二月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编印《印刷通用文字字形表》,也  相似文献   

17.
唐·邵谒《金谷园怀古》“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竹”句。表现竹子苍劲豪迈、坚强不屈的品节至死不变。这里寄寓着人的品格。郑板桥一生多画兰与竹。他赞美兰“四时不谢”、竹“百节长青”。也标榜人的高洁纯上和坚忍不拔。  相似文献   

18.
说“契”     
契字多见于先秦古籍。《说文》:“契,大约也。从大,(丰刀)声。易曰:‘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段玉裁注:“约取缠束之义”。按《说文》释契为大约,取大之义,以(丰刀)为声,恐非契之本义。段注又广其义为约束,其说亦有未安也。先秦经典多用契字。迄于秦汉,古籍中字形与契有关之字亦多。如:锲、栔、絜、挈、恝、楔……等。此类字与契字,或以声,或以义,实出一源,其源即(丰刀)字是也。《说文》:“(丰刀),巧(丰刀)也。从刀,丰声。”段注云:“巧(丰刀)盖汉人语”。然不著出处。《广韵·黠韵》有(丰刀)字,写作  相似文献   

19.
“三分蠢气”─—评《曾国藩诗文系年》邱瑞中几年前,我读《郭嵩焘日记》,见其中有一段议论,印象很深。大意是:人问近日楚才之盛,天下无能及者,其因何在?答曰:楚人只带三分蠢气,盖孔子所谓愚不可及。彼人又曰:自古成名者,多由笨干,是以有“字癫”、“画迂”、...  相似文献   

20.
文言文注释中的“通”表示某字与某字通用。教材中把通假字和古今字都归入了“通”这个范围。它的读音规律是通哪个字就读哪个字的音,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中的“说”通“悦”就读yue。“说文”中只收了“说”字,没有收“悦”字,说明“说”与“悦”是古今字(王力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