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翻译具有在本质与绝对意义上的不可译性和实践上的可译性 ,根据翻译实现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作用 ,在翻译中可采用“语言平等置换”原则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译者主体性”这一翻译理念入手,指出译者主体性的概念及内涵。通过对比评论《简·爱》的两个中译本来进一步分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译者的翻译风格、翻译策略与译者所处的社会环境、译者的文化教育背景、以及译者的个人兴趣和审美风格密不可分。查良铮诗歌翻译研究主要从文本分析层面探讨其翻译风格与翻译策略,以及译者的诗歌翻译与诗歌创作的互动联系。翻译家查良铮认为诗歌翻译不应完全拘泥于"以顿代步"的译诗原则,而应该在原诗的基础上,遵循"牺牲"和"补偿"的原则,充分运用注释在翻译中补充说明的功能,发挥译者的主体性;诗歌翻译应遵循"以诗译诗"的原则,译诗应在风格和内容上保留原诗的意象与意境。  相似文献   

4.
传统翻译理论以原文为中心,把是否“忠实”原句和原作者作为衡量译作优劣的标准,导致译者常处于原文附属的边缘化地位。直到“文化转向”在翻译研究领域的出现,使译者这一翻译过程中最积极的因素从“隐形”逐渐转变为“显形”,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越发受到研究学者的重视,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成为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以著名翻译家陆谷孙翻译的英国散文名篇《战前星期天》为例,研究译者在处理原文中的转折关系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分析译者主体性在转折关系的翻译中的具体体现,可以促进译者主体性这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化,为广大译者在英汉翻译中处理转折关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翻译文学”与“源文”之间的关系类似于“历史文本”与“历史”之间的关系,而“历史文本”与“历史”的差异性和阐释者的主体性是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理论的基点.吸收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这一独特的理论品质,确立了翻译文学的文化批评的基本策略——立足于译文与源文(或不同译文)的差异以及译者的主体性.从而,翻译文学的文化批评一方面从“差异”入手,基于文本的文化比较来“还原”源文中的历史文化元素,以及基于社会对源本的选择和对译本的接受来考察翻译文学与社会权力机制及意识形态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基于译者对翻译源本和对翻译策略的选择来考察译者的主体性.这样的翻译文学文化批评是从翻译文学史的三个基本要素(译本、译者和翻译事件)展开的,有着鲜明的翻译文学学科意识.  相似文献   

6.
译者的双重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客体性。文学翻译中译者与译论,译者与原作,译者与译作以及译者与读者之间的多元关系都证明了译者具有双重性,并充分体现了其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7.
互文性理论与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发挥极其重要 ,它直接影响到译品的质量。从互文性的理论出发 ,可知译者在文学翻译中兼具读者———阐释者———作者三重身份 ,译者应从这三个不同的层面来提高自己的素质 ,把握住其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8.
从文学翻译目的层次性谈译者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面对不同类型的文学文本,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会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根据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的发挥要依据文学翻译目的层次等级性划分,来举例说明文学翻译的目的层次性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从而证明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不是任意的,而是由文学翻译的目的层次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在翻译史中,翻译的主要角色译者长期以来备受忽略,译者的主体性更是根本不在讨论范围之内;然而,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的主体地位开始得到承认,译者的主体性研究也逐渐提上了日程。本文将探讨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林译小说"的独特性,并尝试从译者的翻译目的和主观审美趣味分析译者主体性和林纾所从事的文学翻译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生活在以“半开放半封闭”为鲜明时代特点之清末——民国初年的林纾,以其不懂外语而与其他译家共同承担翻译任务,并采用“大胆”的翻译策略而一直以备受争议的身份存在于译界与读者视域之内。不懂外语,便无译者主体性吗?采用“大胆”翻译策略,皆因译者受制于主流“意识形态”与“诗学”的双轭制衡而体现译者的“伪主体性”吗?身为译者,林纾所体现的译者主体性以“一仆二主”(译者从属于原作者与读者)为前提,或以实现译者主体性与作者主体性及读者主体性“良性沟通”为体现吗?上述问题,对于研究时局发生鲜明、剧烈动荡的清末——民国初年间“开放与封闭双氛围”下之翻译主体间性具有积极意义。为更深入研究清末——民国初年这一开放与封闭双氛围下的翻译主体间性,文章立足于清末——民国初年这一超文本语境变量,以林纾及其译本《黑奴吁天录》为例对翻译主体间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译者是汉语典籍英译的主体,其主体性的发挥对译作有重要影响.翻译伦理的回归为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规范依据.以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模式为基础,以《醒世恒言》的英译本为例,从再现伦理模式、服务伦理模式、交际伦理模式三个方面分析如何正确发挥译者主体性,为汉语典籍英译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传统译论认为“对等”和“忠实”是译者遵循的规范,也是要达到的最高目标,但是其中译者的作用是长期被忽视的.在文化转向的大潮中,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重新解读了翻译,推翻了父权标志的语言,使译者从隐形成为和作者同样重要的翻译主体,强调了译者的主体性,为译者和女性争取了合理的地位.本文同时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策略和意义及其局限性生进行了阐释,也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中外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人们一般都从文化平等的角度探讨文学和学术问题.但是随着文化翻译观的提出,人们发现越来越多的文化冲突及随之而来的翻译问题接踵而来.在文学翻译理论相关研究中,绝大多数探讨基本都是围绕“怎么译”的问题,而很少触及“为什么”的问题.本文提出文学翻译与文化交流中要充分发挥译者的能动性,对文化态势分析和把握是译者首要考虑的因素,并进而采取相对应的翻译策略,达到最佳译介效果.  相似文献   

14.
文学外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环节。海外部分中 国文学外译本因过分忠实于原作而不能完全为目的语读者理解与接受, 部分因迎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而无法充分地传达原文中所承载的中 国文化。中国文学外译模式有助于避免出现有问题的译作,为中国文化 准确而有效地“走出去”提供一定的启示:以中国政府主导的中外合作 模式为文学外译之翻译活动发起者模式;以具有纯熟的双语双文化能力 、浓厚的中国情怀以及坚定的翻译立场的译者为文学外译之译者模式; 以兼顾译文忠实与流畅的策略为文学外译之翻译策略模式。  相似文献   

15.
翻译标准作为翻译理论的组成部分, 来源于翻译实践, 同时也是对翻译实践中译者主体性发挥程度的总结.对翻译标准的理解和运用应因时、因事而论.对文学译品的评价应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促进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6.
目前译者主体性成为国内外翻译界关注的重点和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人们在谈论翻译主体性的时候,却对“谁是翻译主体”这一问题认识上还存在歧义。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却是不争的事实。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审视译者主体性的内涵以及翻译主体间性等问题,是为了强调译者主体性研究赋予译者的启示,以推动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译者应增强译者主体意识,不断提高完善译者的职业素养。“译德”、“译道”、“译感”、“译功”以及广博的文化知识是译者主体性得以真正实现和译者主观能动性得以真正发挥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17.
译者主体性是指翻译过程中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前提下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从哲学角度对译者主体性进行探讨,这对译学研究具有一定建构意义。“理解的历史性”让我们看到了翻译活动的创造性特质,“期待视野”使译者对翻译策略有多元选择,凸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介入;但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译者的主体性不是孤立的“占有性”独白,它应体现在与原作者及的语读者共存的平等对话中。  相似文献   

18.
浅谈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翻译不可避免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影响 ,本文从文学翻译中译者与原著、翻译过程、译著、译著读者以及审美活动等几个方面的关系探究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9.
"文化转向"视野下的翻译理论充分彰显了译者的主体性,译者从忠实的"仆人"提升为具有创造性的"主人",译者的主体性决定了翻译文本的选择与翻译策略的取舍。在译者主体性关照下探讨英国新教传教士、汉学家麦都思《尚书》译本的翻译策略的选择,分析麦都思的译者身份在翻译策略中的体现,以期能够为促进今日之中国典籍西译、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为提升我们国家的软实力提供可资参照的历史经验,并为今日世界翻译的理论建构以及中国译学理论建设提供丰富的范例。  相似文献   

20.
任何翻译都既要求“适应”,不允许主观任意的“胡译”,需要“创造”,不能完全抛开译者的主体性作用进行“死译”;应以“适应”为前提,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进行合理的“创造”,达到“适应”和“创造”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